•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廣東出版70年:以出版制度變遷為中心的歷史考察

      2019-11-12 18:26:22金炳亮
      現(xiàn)代出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新華書店廣東省廣東

      ◎ 金炳亮 劉 暉

      當代歷史,最難書寫。從制度入手撰史,是中國史學的一個傳統(tǒng)。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如何書寫新中國的出版歷史,理應提上議事日程。張志強教授在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華文出版與文化創(chuàng)意學術論壇(2019年8月,杭州)的發(fā)言中談道:新中國出版業(yè)發(fā)展變遷,“以政治、技術、產業(yè)為主線邏輯”—政治主導內容,技術引領介質,產業(yè)推動發(fā)展。李頻教授《新中國出版史研究的四維結構初探》提出以出版人及思想—出版制度—出版媒介—出版效果的四維結構,取代原來的出版人—出版物—出版單位三維結構。本文試以出版制度變遷為線索,梳理廣東出版70年發(fā)展歷程,或可為書寫新中國的出版歷史提供一個地方出版的樣本。

      一、地方出版的興起和曲折發(fā)展(1949—1979)

      近些年來,盡管出版史研究頗多成果,但對地方出版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出版史料的收集、整理與出版上。華中師范大學范軍教授曾于2014—2016年在《出版科學》上連續(xù)發(fā)表九篇“區(qū)域出版史料書刊經眼錄”,包括湖南、湖北、河北、山東、陜西、廣東、廣西等地出版史料。原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王鑄人編審在《淺析地方出版工作的十年改革》一文中,對改革開放十年來地方出版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傮w而言,學界迄今對地方出版很少關注,出版人的回憶文章亦較少涉及,目前所見成果多屬敘述性的地方史志出版物。

      地方出版,顧名思義,是相對于中央出版而言的。這是新中國特有的一項出版制度安排?,F(xiàn)代出版,在市場經濟發(fā)育成熟的國家,出版中心一般都在人口最為密集、經濟最為發(fā)達的中心城市,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法蘭克福、日本東京,等等。民國時期的出版中心上海也是如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上海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知名出版機構相繼北遷。作為全國出版中心的上海在1956年完成“從全國性到地方化”的轉型。與此同時,新華書店成為全國圖書發(fā)行的統(tǒng)一管理機構和門店品牌,人民出版社和各省相繼成立的地方人民出版社成為全國圖書出版的主要生產單位,各地新華印刷廠成為承印書刊的專門印刷廠。人民出版社1922年成立于廣州,新華書店1937年成立于延安。以“人民”“新華”為品牌統(tǒng)領全國出版,是對1921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事業(y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僅僅半個多月后,11月7日,廣州新華書店宣告成立并在廣州的文化街永漢路265號(今北京路347號)開業(yè)。隨著解放進程和新政權的建立,各地新華書店也相繼建成開業(yè)。1950年7月1日,中央出版總署發(fā)布《關于統(tǒng)一全國新華書店的決定》,“各地新華書店分店、支店完全統(tǒng)一集中(包括資金)于各地區(qū)之總分店”。據此,廣州新華書店改制為新華書店華南總分店,轄管廣東省各地新華書店和廣西部分新華書店。與此同時,新華書店華南總分店設立編審出版部,承擔編印書刊的任務。

      1950年10月28日,中央出版總署發(fā)布《關于國營書刊出版印刷發(fā)行企業(yè)分工專業(yè)化與調整公私關系的決定》,要求“全國各級新華書店兼營出版印刷業(yè)務者,從目前起應即著手分為三個獨立的企業(yè)單位,即出版企業(yè)、印刷企業(yè)和發(fā)行企業(yè)”。根據這個決定,1951年4月,在新華書店華南總分店編審出版部的基礎上,成立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4月,新華書店華南總分店更名為新華書店廣東分店,不再轄管廣西部分新華書店。1956年春,華南人民出版社更名為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東省在新舊政權交接之際,能夠迅速組建全新體制下的出版事業(yè),一個重要原因是,黨的出版事業(yè)在廣東有比較好的基礎。在大革命時期(1924—1927),廣州是黨的出版事業(yè)的中心。這一傳統(tǒng)并沒有因為大革命失敗而消失,而是由后來的廣東革命力量東江縱隊、瓊崖縱隊和黨在香港的宣傳組織機構所繼承。新中國廣東出版事業(yè)的籌建和組織就由黨在香港的出版機構新民主出版社全面負責。1949年10月19日,新民主出版社經理吳仲帶領14位同志抵達廣州,由于事先做了充分準備,廣州新華書店很快開張。

      廣州軍管會任命吳仲為文教接管委員會新聞出版處的組長。根據軍管會的接管名單,吳仲帶領軍代表依次接管了正中書局、中國文化服務社等國民黨政府留下的出版發(fā)行機構。另有11家私營出版機構,其中較具規(guī)模的是南方通俗出版社和人間書屋。1951年12月,南方通俗出版社由私人聯(lián)營轉為公私合營,社長楊鐵如是進步人士。人間書屋原是進步作家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出版社,廣州解放后,華嘉、杜埃等在廣州復辦人間書屋。人間書屋承擔了廣州軍管會交給的出版任務。

      新中國成立之初,已著手對私營出版業(yè)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初步的改造。1954年1月,中央發(fā)出“對于私營出版業(yè)必須積極地、有計劃地、穩(wěn)步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基本完成這項工作。其間,人間書屋(1953年)、南方通俗出版社(1956年5月)相繼并入廣東人民出版社。

      1949年11月,廣東新華印刷廠成立。1950年5月,改稱廣東人民印刷廠。1965年,重新改回廣東新華印刷廠。其間不斷有私營、國營印刷廠并入。省內韶關、汕頭、肇慶、梅縣、湛江等地先后建成以“新華”“人民”命名的印刷廠。

      至此,按專業(yè)分工、省轄區(qū)域布局的編輯(廣東人民出版社)、印刷(廣東新華印刷廠和省內各地新華、人民印刷廠)、發(fā)行(廣東省新華書店和各地新華書店)的地方出版在廣東省成型。

      在高度計劃和“統(tǒng)一集中”的新中國出版體制下,地方出版如何開展?據許力以回憶:“1954年曾用了不少的時間來研究地方出版工作的方針,當時由我起草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地方出版社工作的指示》……在方針中強調,地方出版社應根據地方的特點出書,同時‘地方出版社亦可以出版一些適合文化水平較高的讀者閱讀的文藝著作或理論著作’?!鄙鐣髁x改造完成之后,這一思路被逐漸定型為“地方化、通俗化、群眾化”(簡稱“三化”),作為中央對地方出版的工作方針?!案鶕@個規(guī)定,地方出版社只能出版一些‘字大、圖多、本薄、價廉’的通俗小冊子;只能向本地作者組稿,不能任意向外地作者組稿。”新華書店發(fā)行圖書,“除北京、上海等地的出版物外,其他地方出版物不能跨省發(fā)行”。

      為此,廣東人民出版社將主要出書范圍定為: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和省委指示精神,編輯出版通俗小冊子;廣東作家創(chuàng)作的反映嶺南特色的革命文藝作品。前者如《誰養(yǎng)活誰》《為什么要把糧食賣給國家》《婚姻法圖解》《學習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后者如長篇小說《高山大峒》《前途似錦》等。1959年初,成立僅一年的廣州文化出版社出版長篇報告文學《向秀麗》,宣傳向秀麗舍身救廠的英勇事跡,發(fā)行百余萬冊。這一時期,廣東人民出版社也開始關注本地學者的學術著作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是出版了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陳錫祺先生著的《同盟會成立前的孫中山》。受極左路線影響,廣東人民出版社不可避免地出版了一些宣傳共產風、浮夸風的通俗小冊子,如《連縣星子公社畝產稻谷六萬斤的經驗介紹》《歌唱吃飯不要錢》等。

      在三年困難時期,紙張匱乏,廣東人民出版社本版書出版逐漸減少。1961年,為保證課本用紙,完全停止了本版書的出版。1962年恢復。這時主政廣東的陶鑄同志比較重視文化工作。一批本地學者、作家創(chuàng)作的成果陸續(xù)出版,主要有《珠江怒潮》《山鄉(xiāng)風云錄》《形式邏輯》等。其中知名報人劉逸生撰著的《唐詩小札》不斷再版重印,自1962年初版至1982年10月,印行達11次,總印數達77萬余冊。陶鑄同志的散文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在短時間內就印了26次,發(fā)行高達150萬冊。這兩本書可以視為新中國廣東出版前三十年的暢銷書代表。而前三十年的標志性出版物,則非《廣東名畫家選集》莫屬。該書出版于1961年9月,其時王匡同志(1917—2003,廣東東莞人)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提出編選《廣東名畫家選集》出版計劃,主要是基于外宣工作的需要。陶鑄親自批準成立畫冊編委會,進口紙張、油墨,又專程從上海聘請技術工人到廣東指導。該書選取明代至民國初年的62位廣東畫家的108幅美術作品,全彩印刷,對開精裝,是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集》、上?!渡虾2┪镳^藏畫集》之后全國第三本大型畫冊,代表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出版水平。該書由陶鑄同志題寫書名,定價160元,共印1,500冊,其中500冊為散頁,全部掛在當時廣東最大的外賓接待賓館東方賓館(對面就是廣交會,即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場館)的客房。

      地方出版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然而在國家并無撥款支持的情況下,出版社、新華書店和新華印刷廠作為經營單位要生存發(fā)展,僅靠“三化”安排生產任務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地方出版得以發(fā)展,主要來自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領袖著作和黨的文件(人民出版社)的租型生產及銷售。中央出版社在出版圖書之前,制作多套紙型(后改為型片,現(xiàn)在一般刻錄PDF光盤)發(fā)往各省,由各省人民出版社安排印刷廠付印,交省新華書店在全省發(fā)行,中央出版社與各省人民出版社按總印數、租型費率統(tǒng)一結算租型費用(類似版稅)。這種中央下達指令、地方安排生產和銷售的經濟方式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模式,自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歷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時期,延續(xù)至今。

      租型生產和銷售,帶有強烈的計劃性和政治性。由于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生產銷售任務,廣東人民出版社、廣東省新華書店、廣東新華印刷廠堅持將租型生產和銷售作為政治任務,周密安排,零差錯容忍。租型生產和銷售需要配套較好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紙張倉庫和書倉,為此,廣東人民出版社在廣州市革新路和南??h(今屬佛山市)鹽步鎮(zhèn)(均鄰近珠江碼頭)建立紙張倉庫,廣東省新華書店在廣州市五山長阪鄉(xiāng)建立書倉。這些基礎設施成為廣東省出版事業(yè)主要固定資產,為改革開放以后加速發(fā)展奠定了良好條件。

      本版書出版讓位于租型生產和銷售,是這項制度的特點。1961年、1968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兩次停止本版書生產,一度改稱“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毛主席著作廣東省出版發(fā)行站”。據統(tǒng)計,1966—1968年,共發(fā)行《毛澤東選集》580萬冊,《毛澤東著作選讀》740萬冊,《毛主席語錄》4,750萬冊,《毛主席詩詞》820萬冊,其他各種毛澤東著單行本、選編本、匯編本等7,984萬冊。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未再出現(xiàn)如此極端的情況,但由于租型生產和銷售的特殊性,相關單位在某個時間段調集主要力量,加班加點、全力以赴完成租型工作,仍是每年季節(jié)性的工作常態(tài)。

      1971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廣東省新華書店分別遷入廣州市大沙頭10號、12號新址辦公。這里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省的首個出版基地。

      1971—1974年,廣東人民出版社接受國務院出版口的任務,組織翻譯和出版了大洋洲地區(qū)的國別史(俗稱“灰皮書”)。1975年5月,國家出版局在廣州召開中外語文詞典出版規(guī)劃座談會,要求廣東承擔八部詞典的編寫出版任務。隨后,專門設立“廣東省修訂《辭源》編輯室”(統(tǒng)籌承擔修訂任務的廣東、廣西、河南、湖南四省區(qū)工作)。這兩件事雖然不是租型出版,但同樣體現(xiàn)地方出版承擔中央指令的特點。

      1979年12月,國家出版局在長沙召開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會前,國家出版局曾到各地進行調查,召開座談會,研究如何制定地方出版工作方針。在此基礎上形成一份調查報告《立足本省面向全國—地方出版社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主持會議的陳翰伯同志表示:“地方出版社的同志要求立足本省、面向全國或兼顧全國,可以試行。地方出版社出書不受‘三化’限制?!?98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出版工作要在統(tǒng)一領導下發(fā)揮中央和地方部門的積極性。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國。”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省出版事業(yè)管理局(1978年3月成立)提出“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兼顧海外”的出版方針,取代原來的“三化”。

      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帶來出版全面繁榮(1979—1989)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試驗田,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出版事業(yè)蓬勃向上。

      1980年4月,國家出版局頒布的《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認可“不同性質的出版社,按照各自的分工和特點,確定出書范圍”,并且“出版社要根據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特點,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廣東出版業(yè)根據市場需求開始調整自身定位,拓寬出版種類與范圍,形成了綜合社與專業(yè)社相結合的出版格局。廣東人民出版社作為一家老牌綜合出版社,當時已根據不同的學科劃分出了不少科室,后來分出五家出版社,分別是:1978年分出廣東科技出版社,1981年分出嶺南美術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1985年分出廣東教育出版社和新世紀出版社。其他專業(yè)出版社也紛紛成立,1980年廣東省地圖出版社成立,1981年廣東旅游出版社成立,1983年廣東高教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成立,198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均落戶廣州。1984年9月,全國第一家特區(qū)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在深圳成立。至1987年廣東省共有16家出版社。此外,1980年7月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全稱廣東省出版公司),是廣東省出版集團的前身。它專門承擔全省中小學課本、中央文件、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等租型圖書的出版印刷以及新聞出版用紙供應等,這項業(yè)務原屬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流通領域的改革較早開展起來。1982年文化部《關于圖書發(fā)行體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一主三多一少”發(fā)行體制改革,從而打破了新華書店單一發(fā)行渠道壟斷經營的局面,民營書業(yè)走上舞臺。198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指出出版工作既要注意社會效益也要注意經濟效益,承認了出版物商品經濟的一面。出版業(yè)彼時尚屬于供方市場,“買書難”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強大的市場需求推動了購銷方式的改變。1984年,廣東人民、科技、花城、嶺南四家出版社與省新華書局聯(lián)合制定“寄銷本版圖書試行辦法”,推進寄銷制,向市場要效益。廣州民營書業(y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他們大部分在東山區(qū)東路租用房子開展業(yè)務,經營范圍不局限于本省,逐漸形成了國內聞名的廣州市東園路書刊批發(fā)市場。1985年,廣東省將市縣新華書店財務下放給當地管理,推進了新華書店的改革。新華書店逐漸扭轉在計劃經濟之下造成的圖書產銷分割、信息不暢、與市場脫軌的不利局面,根據市場供需情況積極進行調整,加強經營能力。1988年,《關于當前圖書發(fā)行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圖書商品屬性,將發(fā)行體制改革從“三多一少”推進到“三放一聯(lián)”,充分調動發(fā)行主體積極性,包銷、經銷、寄銷等多種形式并存,建立和發(fā)展開放式的效率高的充滿活力的圖書發(fā)行體系。隨著圖書發(fā)行體制改革的深入,出版社開始嘗試自辦發(fā)行。廣東在圖書批銷市場上,出版社、新華書店、集體書店同臺競爭。到1980年代末,廣州地區(qū)圖書批發(fā)單位發(fā)展到200多家。出版社、新華書店與民營書業(yè)共同承擔著圖書發(fā)行任務,維護發(fā)行渠道秩序,暢通書業(yè)市場信息,大大疏解讀者“買書難”問題。廣東圖書文化產業(yè)市場發(fā)展迅速,沿海地區(qū)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旺盛,尤其是廣州、深圳等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廣大群眾求知若渴,為了更好地提供知識服務,大型書市緊鑼密鼓地策劃起來。1981年6月,省出版事業(yè)管理局、省新華書店、廣州市新華書店聯(lián)合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首屆羊城書市,這是國內第一個全國性書市。全國各地103家出版社參加,為期18天,展出圖書1萬多種,共接待讀者35萬多人次,銷售圖書近300萬冊,銷售額達92萬多元,圖書訂貨400多萬元。1987年廣東圖書銷售額2.2億元,首次突破兩億元大關,由全國第五位升到第四位。

      1984年6月召開的“哈爾濱”工作會議和一年之后召開的全國出版局長會議,重點討論了出版社改革的問題,而出版社性質成為需要首要明確的問題。出版社被定性為“事業(yè)單位,實行企業(yè)管理”,可以說兼顧了出版方針與出版經濟規(guī)律,從而統(tǒng)一思想,推進出版單位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型。改革中的廣東圖書出版界注重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的文化和精神需求,為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1979—1988年十年間,廣東共出版圖書12,604種,印行26.9億冊(張),均占新中國成立以后種數和印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有不少高質量圖書,如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新時期哲學叢書》《人和創(chuàng)造叢書》《社會主義四百年》《廣東改革開放研究》《嶺南文庫》等,廣東科技出版社實用性和科學性較強的圖書如《飲食療法》《廣東植物志》等,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廣東籍作家秦牧、陳殘云、黃秋耘、黃藥眠等人的作品選,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嶺南名畫家畫叢》等?;洶鏁鴥热荻?、門類全,裝幀設計、印刷質量精美,形成了“短平快”的粵版書特色。

      在圖書對外交流方面,粵港之間由于天然的地緣、語緣優(yōu)勢,1980年代初期就迅速恢復出版交流。在香港地區(qū),依附于報刊媒介誕生了風靡一時的武俠小說,著名作家梁羽生、金庸筆下的新派武俠小說作品在華人文化圈里獲得擁躉追捧,并席卷我國臺灣,延及東南亞,經久不衰。廣東敏銳地抓住文化市場發(fā)展新趨勢,最早將新派武俠小說引入內地市場。1981年初成立的花城出版社在當年6月就引進出版了梁羽生《萍蹤俠影》,為內地讀者提供了一條閱讀原汁原味的香港武俠小說的正規(guī)渠道。同年7月創(chuàng)刊于廣州的《武林》雜志因連載金庸小說也火遍大江南北,創(chuàng)刊號首印30萬冊,很快脫銷。之后,《武林》第二期的印數即達到70萬冊,三四期以后發(fā)行約有100萬冊,《武林》一躍成為“百萬大刊”中的佼佼者。香港作為大眾文化的引領者,形成了從通俗小說到影視、歌曲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多元文化產品,深受群眾喜愛。而這些流行文化都通過廣州源源不斷地向內地傳播,廣州成為大眾文化制品的中轉地與集散地。除了大眾文化外,在純文學領域,兩地出版界聯(lián)合推出了一些精品文集。1982年,花城出版社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合作,出版了《沈從文文集》(十二卷)、《郁達夫文集》(十二卷)等,這兩套書一經出版即為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者所重視。1987年2月花城出版社引進出版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詩集《七里香》,那些清新唯美的詩句激發(fā)起青年人對于詩歌的閱讀熱潮。當然,廣東除有選擇地引進港臺讀物外,還兼顧海外讀者的閱讀需求,有意識地出版并向海外出口了一批高質量圖書。早在1980年10月,廣東省成立了出版進出口公司,次年加掛“中國出版對外貿易公司廣東分公司”牌子,開展出版進出口業(yè)務。1981—1988年,廣東出版部門共向外出口粵版圖書9,084種、112萬冊,擴大了廣東版圖書在港澳地區(qū)和海外的影響?;浉壑g密切的出版交流與合作為后來廣東省出版業(yè)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廣東期刊出版此時期恢復和新創(chuàng)辦期刊較多,種數激增,發(fā)行量暴漲,在地方刊物中特點顯明,表現(xiàn)突出。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文藝編輯室在1979年4月推出了大型文化叢刊《花城》,創(chuàng)刊號的中篇小說《被囚的普羅米修斯》(華夏著)作為頭條刊載,一經面市立即引起各方關注,第一輯印刷20萬冊,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后又加印兩次,總印數達25萬冊。該刊后來與文學期刊界其他三本著名刊物《十月》《當代》《收獲》并列為“四大名旦”,《花城》以其婀娜多姿的文學姿態(tài)被美譽為純文學期刊的“花旦”,流傳至今。該刊深刻把握社會思想潮流,勇敢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在編輯手法、運營策略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不拘一格的開放包容的氣質。時任省出版事業(yè)管理局局長黃文俞說“《花城》誕生,是打開廣東出版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標志”。出版社興辦刊物成為潮流,廣東人民出版社一口氣出了多種大型文化類叢刊,例如《風采》《旅游》《希望》《香港風情》以及與《花城》共同迎接祖國40歲生日的高端文化刊物《隨筆》,另外還有嶺南美術出版社推出的《周末》畫報和美術刊物《畫廊》,《周末》最高發(fā)行量達到180多萬份,在廣州家喻戶曉。兩年之間,由各出版社編印的刊物有十幾種,極大豐富了期刊種群,這些刊物甚至成為出版社的品牌和拳頭產品,當時主持出版工作的黃文俞局長指出“這個30年所未見之盛況,發(fā)軔于《花城》”。1980年廣東共有34種期刊,總印數為1,927萬冊,1985年共有170種,總印數為12,768萬冊。期刊種數增幅為400%。新創(chuàng)辦的期刊每年都在30種以上,1985年達到50種,一年就超過“文革”前10多年創(chuàng)辦期刊的總和。期刊總印數增幅超過500%,全省期刊平均期印數超過40萬冊的共有7種。廣東期刊的發(fā)展勢頭足,為了謀求更大的市場,開始在省外設置分印點,并走向海外。1985年,《家庭》分別在北京、沈陽、長春、西安、南京等地設立了14個分印點,組織利用各地郵局負責雜志分銷,由此逐步建立起一個遍布全國、便捷通暢的銷售網絡,使《家庭》每期都能及時地送到全國各地。另外,該刊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陸續(xù)將刊物行銷到世界上27個國家和地區(qū),不斷刷新發(fā)行紀錄。1987年,《家庭》明確提出“一體兩翼”的經營方針,開始走上產業(yè)化經營的道路。除此之外,《黃金時代》《家庭醫(yī)生》《武林》《廣東第二課堂》《人之初》《廣東支部生活》《少先隊員》等百萬大刊,風靡海內外,廣東省迅速成長為期刊大省。1988年,全省期刊總數達到283種,其中社科類184種,自然科學類99種。另外,廣東僑刊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新發(fā)展,至1987年共有110種僑刊,總印數達到228萬余份,發(fā)行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揮了“傳送鄉(xiāng)音、服務鄉(xiāng)梓、宣傳政策、增進友誼”的積極作用。1988年11月,廣東省雜志出版協(xié)會(1995年改為廣東期刊協(xié)會)在廣州成立,它是我國第一個全省性的雜志行業(yè)協(xié)會。

      改革開放給廣東音像出版帶來了空前的發(fā)展機會與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進步,音像出版與復錄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一路領跑。全國第一個錄音帶、第一盒錄像帶、第一張激光唱片、第一座錄音棚都誕生在廣州,廣東音像制品占領全國市場。至1990年廣東共有音像出版單位23家,復錄單位43家。廣東第一家音像出版單位是中國唱片社廣州分社(1964年成立,1987年改名為中國唱片公司廣州分公司,1992年改為中國唱片廣州公司),早在1981年開始自行出版生產和發(fā)行盒式音帶,1983年成立了盒式節(jié)目帶廠,同年又成立發(fā)行公司。廣東音像出版機構不像書刊出版機構在計劃經濟時已形成特有的運營模式,而是在改革開放的新環(huán)境下,借助地理優(yōu)勢,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進行生產經營,并且形成了自編自產自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1979年2月成立的太平洋影音公司,與香港百利唱片公司、香港三眾公司簽訂合作合同,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錄音、錄像制品的錄制和生產設備,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錄音錄像制品生產線的音像機構。該公司錄制了新中國第一盒立體聲盒式錄音帶《朱逢博獨唱歌曲選》(1979年)、第一盒錄像帶《中國錄影集》(1979年)、第一本自行拍攝的《中國正宗太極拳》(1983年)、第一張激光唱片《蔣大為金曲》(1987年),率先建設一萬多平方米的現(xiàn)代化綜合影音大樓(1987年),創(chuàng)造了音像出版業(yè)的多個“第一”。它所生產的音像制品行銷海內外,后來,太平洋影音公司迅速建立起發(fā)行公司,專門從事公司制作出版的音像制品的銷售業(yè)務。該公司市場占有率高,增長迅速,成立時年銷售收入11萬元,1985年達到2,606萬元,增長了200多倍。1986年,太平洋影音公司牽頭,聯(lián)合省內幾家音像復制出版發(fā)行單位籌備成立了南方音像集團,共同舉辦全國音像制品訂貨會,每年舉行兩屆,向全國各地集中提供音像制品。該年底,南方音像集團在珠海市拱北賓館舉辦第一屆全國訂貨會,各地有300多家經銷商前來參加。

      廣東音像業(yè)積極借鑒海外成功經驗,不僅引進港臺歌手,而且簽約內地歌手,一舉激活了內地廣闊的流行音樂市場。1985年中唱廣州公司與香港寶麗金唱片公司合作,一批港臺歌手音像制品在內地出版發(fā)行,開創(chuàng)了內地對外合作的先河。1982年太平洋影音公司簽約青年歌手沈小岑,推出專輯,使她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唱遍大江南北。

      1980年代中后期,廣東新聞出版業(yè)管理面對著比內地復雜得多情況,整頓和繁榮兩手一起抓,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圖書出版必須以社會效益為第一。1986年,由出版、文化、廣播、電視、公安、工商等管理部門聯(lián)合組成廣東省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管理包括出版物在內的文化市場。1987年8月20日,廣東省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和省新聞出版局聯(lián)合舉辦“廣東省整頓出版物成果展覽”。12月,全省整頓音像出版工作會議在省廣播電視大廈召開,傳達了全國整頓音像出版工作會議的精神。

      三、廣東出版市場格局的初步形成(1989—1999年)

      1989年,廣東省繼續(xù)加強出版市場管理功能,5月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將出版事業(yè)管理處細分劃為圖書、報刊、印刷、發(fā)行和版權管理處。還成立了圖書、報刊審讀委員會加強審讀。7月,廣州市全面整頓圖書市場,共收繳封存不健康書報刊236種。10月廣東省召開壓縮整頓報刊出版社工作會議,要求壓縮過多過濫、缺乏辦刊辦社條件、雷同重復、布局不合理的報刊。廣州文化出版社、科普出版社廣州分社先后被撤銷。1990年,全省共壓縮報刊社、出版社48個。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經濟建設走在內陸其他省份之前,市場觀念強。隨著出版業(yè)不斷加強經濟管理,積極應對市場,出版市場進一步開放,從而逐漸成長為全國最大最開放的圖書市場。1991年8月,《關于出版社自辦發(fā)行圖書暫行規(guī)定》出臺,明確了出版社作為圖書市場批銷主體的身份,自辦發(fā)行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促進了圖書市場的繁榮。1991年9月,在廣州舉行的第四屆全國書市得到廣泛關注,進場人次高達55萬人,總銷售額達到1,150萬元,訂貨碼洋達4,000萬元。這一火爆場面使省新聞出版局深受鼓舞,在同年9月25日、10月29日先后兩次向上級報送《關于舉辦“南國書香節(jié)(第一屆)”基本構想的報告》,并獲得通過。1993年8月,首屆南國書香節(jié)在廣交會場館舉行。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南國書香節(jié)已成為全國閱讀活動知名品牌,也為粵版圖書搭建了最好的展示舞臺,促進了粵版書的繁榮發(fā)展。

      1992年11月18日,經廣州市體制改革委員會批準,廣州新華書店企業(yè)集團正式掛牌成立,它是我國首家圖書發(fā)行企業(yè)集團。1994年成立的、由廣東省新華書店控股的廣東省新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圖書發(fā)行業(yè)中的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建成的廣州購書中心是當時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圖書銷售場所,被國內外媒體譽為“神州第一書城”。廣州購書中心開業(yè)的當天舉行了第二屆羊城書市,展銷5萬種圖書音像出版物,12天內共接待讀者80萬人次,銷售收入1,200萬元。1996年11月,深圳書城開業(yè),在這里舉行了第七屆全國書市。這些成績是廣東省自覺遵循市場規(guī)律辦事,搞活圖書市場的重要成果,大大激發(fā)了國有新華書店和其他非國有經濟成分發(fā)行主體的創(chuàng)造力與活力。

      廣東圖書銷售總額從1990年代起就一直處于全國前列。1992年,廣州市人均購書89.20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1993年,全省圖書銷售總額以8.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位。1999年,深圳市人均購書240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隨著圖書批發(fā)業(yè)務的開展,廣東省在1994年推出了《廣東省書報刊市場管理條例》,該條例在培育和規(guī)范出版物市場方面起到相當大的作用。1990年以后,廣東省新華書店圖書發(fā)行碼洋始終居全國前列,覆蓋全省新華系發(fā)行網絡達6,000多家,同時大型書城也拔地而起,除廣州購書中心、深圳書城外,珠海、東莞等地也建起了新華書店大樓。同時,非國有經濟成分的發(fā)行分銷企業(yè)逐步壯大。1995年,全省有書刊二級批發(fā)單位300家。在已有東園路、大沙頭兩個大型民營圖書批發(fā)市場之后,又先后建立了深圳八卦嶺圖書批發(fā)市場和東莞虎門圖書批發(fā)市場。民營書業(yè)與新華書店發(fā)行分銷企業(yè)共同發(fā)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推進了市場容量體積龐大的區(qū)域市場逐漸形成。廣東省對于出版物市場管理與搞活兩手抓,積極推行經營許可制度、“先證后照”制度、實行二級批發(fā)單位進場經營制度和售前送審制度等。圖書流通體制的改革使廣東圖書市場成為圖書業(yè)界的“晴雨表”,業(yè)內流行這么一句話:廣東好賣的書全國必定好賣,廣東不好賣的書全國賣得亦有限。

      這一時期廣東創(chuàng)辦7家出版社,分別是暨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汕頭大學出版社(1992年)、廣州出版社(1992年)、珠海出版社(1993年)、廣東經濟出版社(1995年)、南方日報出版社(1998年)、羊城晚報出版社(1998年),至2000年全省有23家出版社,出版社總量在北京、上海之后,居第三位。從業(yè)人員也大幅增長。2000年,廣東出版圖書品種達4,374種,印數26,978萬冊,總印張數1,482,942千印張,分別比1980年約增長534%、60%、116%。然而,品位高、影響大的粵版學術著作比較少。1991年10月,省出版局召開了“繁榮廣東圖書出版研討會”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討論,深入挖掘廣東的歷史地位、地理優(yōu)勢及其影響,明確了出版優(yōu)勢和三個主攻方向,分別是大力搜集整理出版廣東近代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成果;總結廣東改革先行一步的相關成果;加強港澳地區(qū)的研究,充分開展海外合作出版。省新聞出版局充分關注精品重點圖書出版工程,1991—2000年共投入扶持資金2,000萬元。這個時期,涌現(xiàn)出不少精品圖書。1991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嶺南文庫》、花城出版社《海外華人文學大系》、廣東科技出版社《廣東植物志》等被列為省內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選題。1995年,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三字經》,當年印行3,500萬冊,創(chuàng)國內單本一般圖書出版發(fā)行新紀錄。另外,為了緩解科技學術類重點圖書出版難的問題,廣東省前后共成立了7個圖書出版基金,分別是:廣東優(yōu)秀科技專著出版基金(1989年)、廣東嶺南文庫出版基金(1995年)、廣東優(yōu)秀社會科學著作出版基金(1997年)、廣東優(yōu)秀文藝著作出版基金(1997年)、廣東優(yōu)秀教育專著出版基金(1997年)、廣東優(yōu)秀少兒讀物出版基金(1997年)、中山大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1996年)。出版基金的設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術著作出版難的問題,而且也保證了出版物學術水準。例如《嶺南文庫》是廣東具有代表性的一套地域文化圖書,為了保證其高品質出版,專門成立了嶺南文庫出版基金,原始資金450萬元,至2000年年底,本金達到920萬元,受資助圖書中有18種獲得了27個獎項。

      中共十四大之后,出版單位大刀闊斧進行機制改革,按勞分配成為出版人關心的頭等大事,也是搞活企業(yè)、提高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992年,省新聞出版局局屬出版社在全系統(tǒng)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這一舉措全面推動了局屬出版社的機制改革?!澳繕素熑沃频耐菩?,促進局屬出版社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向管理要效益。目標責任制的推行,推動局屬出版社機制改革,職工按勞分配制度進一步落實?!睆V東旅游出版社1992年經省體制改革委員會等有關部門批準,由事業(yè)單位改為企業(yè),這在國內具有開創(chuàng)性。

      期刊出版經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調整之后開始,開始理性分析市場,積極調整市場定位,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實力,放眼世界與國際大刊進行競爭。由于經營機制靈活,各刊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找到了生存之道。以打工群體為主要閱讀對象的《佛山文藝》在文學期刊落入低潮形勢下逆勢而上,1992年每期發(fā)行量達到44.8萬份,相當于當年全國所有文學期刊發(fā)行量的總和。其后,發(fā)行量居高不下,并且在原有欄目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份面向廣大打工群體的刊物—《外來工》,創(chuàng)刊之初銷量便達到10萬冊。1994年《佛山文藝》率先改為半月刊,月發(fā)行量突破100萬份,“雙效益”明顯,被譽為“佛山文藝現(xiàn)象”。1996年8月創(chuàng)辦的《新周刊》,以“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類雜志”在市場上迅速崛起,打破了業(yè)內人士“一本期刊走上成熟的生長期要三年時間”的定論。老牌百萬大刊續(xù)寫輝煌。大眾健康類刊物《家庭醫(yī)生》從1985年起發(fā)行量超100萬冊,具有豐實的經濟基礎,按“立體辦刊”模式,以期刊為龍頭,相繼創(chuàng)辦了家庭醫(yī)生門診、醫(yī)學整形美容中心、健康中心、科技開發(fā)公司等一系列產業(yè),投資超億元籌建廣東陽西月亮灣健康度假中心和陽西新科技中藥基地,并于2001年正式注冊成立廣州家庭醫(yī)生集團有限公司。綜合文化類刊物《家庭》在文化市場中如魚得水,發(fā)行量逐年上升。1998年5月發(fā)行量達到280多萬份,該年世界期刊聯(lián)盟公布,《家庭》月發(fā)行量在全球綜合類期刊發(fā)行排行榜中排名第10位。1999年1月,《家庭》增出下半月版。1999年,全省發(fā)行量超100萬冊的期刊有6種,分別是《家庭》《家庭醫(yī)生》《廣東支部生活》《人之初》《廣東第二課堂》。該年省期刊總數323種,總印數為2.5億萬冊,平均期印數為1,645萬冊,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27.6%、129.1%、58.3%。2000年,《廣東支部生活》《佛山文藝》《家庭》等6種期刊入選“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都彝ァ贰都彝メt(yī)生》《少男少女》三種刊物被“國際期刊聯(lián)盟”評為綜合類文化期刊前20名。

      音像出版業(yè)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產業(yè)保持領先地位。進入1990年代,簽約歌手制度逐漸成熟。1992年6月,中唱廣州分公司成立了企劃部,按照市場需求對歌手進行定制,推出了如李春波、方芳、陳明等歌手。這一時期“廣東制造”歌手呈現(xiàn)出井噴趨勢,隨之而來的如毛寧、楊鈺瑩、甘萍、林依輪、李進等,紅極一時。由于敢于第一個“吃螃蟹”,廣東音像出版將超前的觀念轉變?yōu)閺姶蟮膱?zhí)行力,這里成為中國內地當代流行樂壇的造星基地,迎來了內地音樂產業(yè)的大發(fā)展。1995年,全省音像出版單位24家,音像復錄單位45家,激光唱、視盤生產單位15家,珠三角地區(qū)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音像生產基地之一。1996—2000年,廣東又先后成立了76家音像制作單位,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兩地。部分民營音像制作、復制單位投入資金廣泛參與音像出版各環(huán)節(jié),并逐步控制廣東音像銷售市場,獲取了較大的收益,實力增長較快。1990年代中期后,民營資本逐步控制廣東音像銷售市場。1996年,廣東音像城作為第一個“國家級音像制品批發(fā)市場”在廣州開業(yè),廣州成為國內音像電子出版物最大的集散地。1994—2000年,廣東發(fā)行各類音像制品1.34億盒(張),其中錄音制品9,901.5萬盒(張),錄像制品3,532.16萬盒(張)。廣東擁有各類只讀光盤復制生產線和母盤刻錄生產線,生產能力約占全國一半。

      書刊印刷業(yè)發(fā)展迅猛。印刷技術較早實現(xiàn)了更新升級,書刊印刷在“八五”期間已基本實現(xiàn)“激光照排、電子分色、膠印輪轉、裝訂聯(lián)動”,進入光與電的時代,膠印、彩印大量運用。2000年廣東省書刊印刷國家定點、省級定點企業(yè)共有58家,書刊印刷工業(yè)總產值按不變價計有13.5億元,現(xiàn)行價計有16.8億元。印刷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國家評定優(yōu)質品率達到50%以上。而且,隨著技術的精進,印刷企業(yè)不但印制省內書刊產品,還承接其他省的精品圖書印制,世界各國及香港地區(qū)的書刊印制也有不少是在廣東完成的。至2000年,近70%的香港地區(qū)印刷企業(yè)遷入內地,其中近千家落戶珠三角地區(qū)。廣東省書刊印刷企業(yè)達到一萬多家,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刊印刷大省。

      四、三大出版發(fā)行集團主導廣東出版(1999—2009)

      1999年12月22日,廣東省出版集團成立。此前不久,1999年6月,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此后相隔不到十天,廣州市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2002年,《家庭》期刊集團成立,為全國首家期刊出版集團。

      組建企業(yè)集團是市場化、產業(yè)化的必然結果。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出版業(yè)發(fā)展注入強大的活力。持續(xù)高速的發(fā)展,使得中國出版產業(yè)集中度低、規(guī)模小、出版單位原子型組織結構明顯、區(qū)域市場分割等弊端顯露無遺。與此同時,行政改革要求政企分開,黨委、政府必須與經營實體脫鉤,行政改革成為推動集團化的主要力量。

      廣東出版界的集團化改革具有明顯的先行先試的特點。其中廣州新華書店企業(yè)集團在小平南方談話后不久即宣告成立,是全國首家圖書發(fā)行企業(yè)集團,1999年4月獲得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實行公司化運作。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則是全國首家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且集團化運營的省級新華書店。廣東省出版集團是全國第一家正式獲得中央批準同意組建,且一開始就實行“有限公司”運營的出版集團。據陳俊年同志回憶,集團掛牌前,他帶隊去北京拜會有關方面,有領導對著他遞上的名片劈頭就問:誰任命你做董事長?誰讓你成立公司的?這是因為當時宣傳文化戰(zhàn)線組建集團時均為管委會領導班子,一把手稱為“管委會主任”;對出版集團是實行原來的事業(yè)單位企業(yè)管理,還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yè)經營實體,存在較大爭議。

      2003年6月,中央正式啟動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和出版發(fā)行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廣東省出版集團和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均為試點單位,其中廣東省出版集團是中央宣傳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新聞出版總署全國出版發(fā)行體制改革的“雙試點”單位,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則是全國首批三家出版發(fā)行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廣東省出版集團成立之初,就建立起規(guī)范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集團的核心企業(yè)(母公司),母子公司都是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經營主體。集團倡導“母子公司共發(fā)展”的經營理念,按照管導向、管資產、管干部相結合的要求和集權與分權相協(xié)調的原則,對所屬單位實施指導、管理協(xié)調和監(jiān)督。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出版集團進行了戰(zhàn)略重組和整體轉制。重組之后,原由省新聞出版局主管主辦的13家企事業(yè)單位以及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的國家股劃轉省出版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由“小集團”變成“大集團”,結束了省屬出版業(yè)延續(xù)了幾十年的管辦合一的模式,實現(xiàn)了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成為省內第一家實現(xiàn)整體轉制和國資授權經營的文化集團,解決了長期以來各成員單位國有資產出資人缺位的問題。同年,在深圳市新華書店基礎上,深圳市發(fā)行(集團)公司成立。深圳市發(fā)行集團與深圳報業(yè)集團、深圳廣電集團共同構成深圳三大文化產業(yè)集團,并于2005年被確定為深圳市首批9個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之一。

      在省新華發(fā)行集團并入省出版集團之后,深圳市發(fā)行集團、廣州市新華書店集團先后與海天出版社、廣州出版社重組,分別成立深圳出版發(fā)行集團(2007年11月,后更名為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新華出版發(fā)行集團(2008年12月)。一個省擁有三家全出版產業(yè)鏈的出版集團(多數省市為一家,個別為出版與發(fā)行兩家),廣東開了先例。

      如前所述,地方出版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經濟基礎主要是租型教材和黨的文獻。三大集團上有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有教材教輔發(fā)行地盤,占盡天時地利。三大集團之外的出版單位為謀求發(fā)展,各尋出路。其中,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歸入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管、主辦,由于省教研院是省教育廳所屬事業(yè)單位,行政隸屬關系明顯,在教材教輔出版發(fā)行上具有一定優(yōu)勢。成立于1990年代初期的廣東省教育書店一開始就獲得了部分中小學教材發(fā)行權,發(fā)展勢頭迅猛,后借殼上市,成為廣東廣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優(yōu)質資產。以教材教輔的出版發(fā)行為中心,以行政區(qū)劃為基礎,廣東省出版市場逐漸形成五大競爭主體,即廣東省出版集團、廣州市新華出版發(fā)行集團、深圳出版發(fā)行集團、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廣東省教育書店?!拔宕蟆敝獾拇髮W出版社、報業(yè)集團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廣東旅游出版社、廣東省地圖出版社等市場主體,由于缺乏教材教輔做支撐,同時在行政區(qū)劃上缺乏“地盤”,難以獲得相關行政資源,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明顯不利地位,大多苦苦掙扎。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出版物發(fā)行加速開放。截至2004年9月,已有11家民營企業(yè)先后獲得了出版物的總發(fā)行權。民營發(fā)行公司和經過改制的國有郵政發(fā)行公司對教材發(fā)行市場虎視眈眈,一直由新華書店主導的教材發(fā)行面臨巨大挑戰(zhàn)。當其時,新一輪的課程標準教材編寫已經放開,已有民營企業(yè)投入巨資開發(fā)教材。這個時候,如果教材發(fā)行失守,則整個市場格局將被完全改寫。

      幸運的是,已經轉變職能的政府有關部門,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即將教材定位為公共文化產品,由政府采購,免費發(fā)放給中小學生;教材出版及發(fā)行環(huán)節(jié)總供應商實行公開招投標制度,由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政策,監(jiān)督執(zhí)行。在“政企分開,政事分離”之前,原本屬于一家人的政府有關部門和省出版集團、發(fā)行集團等達成默契,后者按招標程序成為教材出版及發(fā)行環(huán)節(jié)總供應商,每三年為一輪。

      在這種情況下,廣東出版的產業(yè)鏈條,各種生產要素均不斷向三大集團流動和集聚。除大學出版社情況特殊之外,全省主要的出版社、各地新華書店、大中城市的書城和購書中心,基本聚集到三大出版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是廣東省中小學教材生產銷售的主要經營者,全產業(yè)鏈確保全省中小學教材“課前到書”。集團立項、編寫的粵版新課標教材有19個科目獲得教育部審查通過,數量在全國地方出版集團中排名第一,覆蓋除上海以外的全國其他省份。廣州新華出版發(fā)行集團和深圳出版發(fā)行集團出版發(fā)行所在城市的部分教材,供應中小學校的教輔讀物(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審定目錄和政府公共產品采購程序)。與此同時,黨委、政府掌控的大量資源流向三大集團,如各級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項目基金、媒體融合基金、新媒體扶持資金、文化扶貧扶困項目資金等;政府主導的重大項目,如每年的主題出版、嶺南文化推廣普及、地方文獻積累(《廣州大典》)大多落戶三大集團;政府推動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全民閱讀活動如農家書屋建設、南國書香節(jié)、羊城書展、深圳讀書月、深圳書展等基本由三大集團承辦。以農家書屋為例,新聞出版總署于2006年啟動農家書屋工程,廣東省新聞出版局于2008年成立廣東省農家書屋工程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到2009年底,全省累計投入資金約1億元(主要是財政投入),建成農家書屋4,879家。農家書屋圖書主要由省內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負責配書,市場擴容效益明顯。

      出版集團完成組建后,出版社體制機制改革提上議程。200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國有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yè)?!啊罗D企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出版單位轉變?yōu)檎嬲氖袌鲋黧w,使其在發(fā)展過程中碰到問題時不是通過找政府而是通過找市場來加以解決”(陳昕:《中國圖書出版產業(yè)增長方式轉變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版,第105頁)。廣東省出版集團所屬出版社率先改革,包括廣東人民出版社在內,各出版社在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事轉企改革”,當年開始享受國家對轉企改制單位實施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從全國來看,這項工作到2012年才全部完成。

      與出版業(yè)轉企改制同時并進的,是出版管理方面的政府職能轉變。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由管腳下(直屬出版單位)向管天下(全省出版單位和出版物市場)轉變。全省各地市先后組建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文化市場執(zhí)法隊,主要職能為行政審批和市場規(guī)范。廣東作為書刊印刷大省,外資、合資印刷企業(yè)一直未獲得書刊印刷許可證的問題得以解決。

      這一時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多次到廣東考察,對文化體制改革做出指示批示,2007年1月、2009年11月分別到廣東省出版集團和深圳出版發(fā)行集團調研,體現(xiàn)出中央對廣東出版體制改革的高度重視。

      三大出版集團充分利用政府扶持集聚資源,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做大做強。在強勢出版集團和政府產業(yè)政策的合力作用之下,廣東出版逐漸走出以品種暴脹、庫存高企、流動不足為主要特征的“膨脹性衰退”。

      從經濟學上說,集團化經營是為了打破市場分割,降低運營成本,實現(xiàn)規(guī)模效益。然而由于成立集團主要來自行政推動,而不是市場驅動,市場分割不僅難以打破,反而產生了更多的壁壘。出版集團使某些生產要素實現(xiàn)了跨部門、跨行業(yè)流動,然而由于中國式的市場分割,跨地區(qū)發(fā)展始終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地區(qū)之間的市場壁壘在三大集團成立之后,一定程度上反而進一步強化了。

      五、資本化、信息化中的市場機會(2009—2019)

      2009年,中國GDP首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圖書出版品種首次突破30萬種,發(fā)行70余億冊,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國務院頒布《文化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包括出版業(yè)在內的文化產業(yè)成為國家戰(zhàn)略性產業(yè)。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出版總署提出,要加快轉型升級,由出版大國邁向出版強國。2010年1月,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鼓勵條件成熟的新聞出版企業(yè)上市融資”。成立于2009年12月30日的南方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芎玫仄鹾狭诉@一歷史進程。較早之前,南方出版?zhèn)髅降目毓赡腹緩V東省出版集團在完成出版社轉企改制任務之后,將目標放在了進軍資本市場,并于2008年8月啟動了上市計劃。2016年2月15日,南方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ㄒ韵潞喎Q南方傳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對于出版集團是否應該上市,盡管出版界存在較大分歧,但廣東省出版集團從未動搖。南方傳媒是廣東省第一家徹底實現(xiàn)整體股份制改造的國有文化企業(yè),是省級文化企業(yè)整體上市的第一股。它涵蓋廣東省出版集團的主要經營性資產和業(yè)務,致力于建設數字、物流、印務三大產業(yè)基地,構建圖書、報刊、數字、發(fā)行、印務、投資六大業(yè)務平臺。上市以來各方面運營穩(wěn)健,財務狀況良好,資產規(guī)模、營業(yè)收入、利潤等多項經濟指標逐年上升,為做強主業(yè)、做大產業(yè)、做優(yōu)企業(yè)提供了強大的資本保障。

      出版界對出版企業(yè)上市的主要爭議在于是否應該多元化經營,是否有利于圖書出版主業(yè)發(fā)展。為此,南方傳媒積極夯實出版主業(yè),編輯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主題出版更是亮點紛呈,每年入選國家、省的主題出版項目、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圖書、獲國家圖書三大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均為歷史最好時期?;ǔ浅霭嫔缭谖迥陼r間內勇奪兩次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15年長篇小說《這邊風景》,2019年報告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年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廣東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廣東新世紀出版社在21世紀前后,經濟效益普遍只有二三百萬元,且大幅波動,有的瀕臨虧損;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一度虧損高達2,400萬元。這一階段,經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并抓住政府大力扶持出版的有利時機,上述以書報刊出版為主業(yè)的經營單位,經濟效益均大幅好轉,除廣東經濟出版社之外,其余全部成為千萬元以上的利潤大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實現(xiàn)利潤近4,000萬元。

      “中國圖書出版產業(yè)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嚴重依賴教材教輔的現(xiàn)象……圖書市場中教材教輔的產值比重一直超過60%,教育出版的利潤在整個出版中的比例更高,教材教輔類圖書成為中國圖書出版產業(yè)利潤的最重要的來源。”教育出版是基石,然而開卷圖書銷售市場數據排名長期徘徊在中下游(出版集團排名在20位上下,單體出版社排名大都在兩三百名之間,僅有一家出版社在少數年份進入前一百名),也讓南方傳媒倍感壓力。上市以來,南方傳媒較好地處理了教材教輔與一般圖書之間的關系。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措施:教材教輔以“上靠、下沉、內統(tǒng)”為指導思想,既加強統(tǒng)一領導和協(xié)調推進,又不像有的出版集團那樣將教材教輔全部集聚到一家出版單位,而是靈活放開,使各出版社都有基本口糧,并有機會在政策窗口開拓新品;對一般圖書則出臺一系列措施,推動出版社開發(fā)市場圖書。這一舉措對教材教輔出版發(fā)行效果明顯,人教版教材市場占有率由48%上升至52%;教輔出版更為顯著,由原來各出版社零星的合作出版,一變而為省教育廳審定全品種目錄,年銷售由不到1億元急劇上升至7億多元。而在一般圖書方面,卻效果不明顯,雖偶爾有幾個暢銷品種,如新世紀出版社的《小屁孩日記》,但整體市場排名僅略有上升。

      在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方面,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zhèn)髅揭灿庐斚蠕h。2013年,南方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疽蛏弦荒贻敵?70項海外版權項目創(chuàng)歷史新高的好成績,被授予“版權輸出進步獎”;廣東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入選“中國圖書世界影響力出版社100強”。廣東省出版集團2007—2018年連續(xù)12年被商務部、中央宣傳部等五部委評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

      在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下,廣東出版呈現(xiàn)出較大活力。廣東出版界歷來有“短平快”之貶,各出版社雖有一些重大選題立項,但有的半途而廢(如廣州出版社《中國大通史》、人民社《世界大通史》、嶺南美術出版社《康有為全集》),有的無疾而終(如《陳寅恪全集》《陳垣全集》),還有的推進十分緩慢(如《孫文全集》)。2010年以后,一批標志性出版工程陸續(xù)出版,主要有:廣東人民出版社《車王府戲曲全編》《葉名琛檔案》《清代稿抄本》《容庚藏帖》《海外廣東珍本文獻叢刊》;廣東教育出版社《王國維全集》(與浙江教育出版社合作)、《中國寺觀壁畫全集》(《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之一)、《黃埔軍校史料匯編》《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檔案》;廣東科技出版社《嶺南中醫(yī)藥文庫》;廣東經濟出版社《近代華僑報刊大系》;花城出版社《藍色東歐譯叢》;廣州出版社《廣州大典》;海天出版社《中國玉器全集》;等等。說明廣東出版界在保持“短平快”特色的同時,重大出版工程這塊短板已經補上。

      廣東出版能夠補上重大出版工程這塊短板,一方面固然由于集團化改革和出版社轉企改制(以上列舉重大出版工程全部來自三大出版集團),另一方面也與這一時期黨委、政府大力支持出版事業(yè)密切相關。在政府職能由直接辦出版轉變?yōu)橹贫ǔ霭嬲?、?guī)范出版市場行為之后,一批有利于出版產業(yè)發(fā)展的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出臺(主要有2009年3月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發(fā)布的《關于支持文化企業(yè)發(fā)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2009年4月商務部、新聞出版總署等發(fā)布的《關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導意見》,2009年12月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發(fā)布的《關于繼續(xù)實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yè)稅優(yōu)惠政策的通知》等);大量資金投向重大出版項目(主要有中央扶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國家出版基金、廣東省扶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廣東省原創(chuàng)精品圖書出版專項基金等);政府大力倡導的全民閱讀活動,使得原本不溫不火、甚至一度陷入困境的南國書香節(jié)、深圳閱讀月等迅速升溫。2010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fā)《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guī)劃綱要(2011-2020)》,南國書香節(jié)作為“文化會展品牌”被寫進綱要。2011年起,南國書香節(jié)永久入駐廣州琶州會展中心,每年8月暑假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南國書香節(jié),日均有超過100萬人次入場。2013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榮譽稱號。通過政府與企業(yè)的良性互動,全民閱讀活動營造了讀書氛圍,培育了圖書市場,對出版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獲得廣東省扶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7.5億元之后,廣東省新華發(fā)行集團加快了對全省新華書店的整合。與各省新華書店由省發(fā)行集團統(tǒng)管人財物體系不同,廣東各地新華書店在1985年下放當地,有的歸口文化系統(tǒng),有的歸口宣傳部門,有的經過改制吸收了民營資本參股;這種情況,對于志在統(tǒng)一全省圖書市場,實現(xiàn)新華書店品牌連鎖經營的省發(fā)行集團而言,顯然是不利的。在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歷經數年艱苦談判,至2017年,全省近百家新華書店,除廣州、深圳之外,其余均重新回到省新華發(fā)行集團,并成為南方傳媒的股東。

      與此同時,線上渠道對實體書店造成嚴重沖擊,省出版管理部門及時出臺稅費減免、資金扶持等政策,僅2014年廣東5家實體書店就獲得1,100萬元資金扶持。2011年11月,民營資本背景的方所在廣州最繁華的天河太古匯商城開業(yè),帶動了資本入場,圖書發(fā)行轉型升級加速推進。

      這個階段,出版業(yè)信息化加速發(fā)展,傳統(tǒng)出版面臨互聯(lián)網的強烈沖擊。2008年7月24日,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發(fā)布報告顯示,中國網民數量達2.53億人,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09年,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報告顯示,中國數字出版總額(780億元)超過圖書出版總碼洋。其中手機出版(包括手機音樂、游戲、動漫、閱讀等)314億元,網絡游戲256億元,網絡廣告206億元。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

      新技術發(fā)展極大擴展了出版業(yè)的邊界?!蛾P于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新聞出版產業(yè)涵蓋的領域包括:圖書、報紙、期刊等紙介質傳統(tǒng)出版產業(yè),數字出版等非紙介質戰(zhàn)略新興出版產業(yè),動漫、游戲出版產業(yè),印刷、復制產業(yè),新聞出版流通、物流產業(yè)。數字出版產業(yè)高速發(fā)展,廣東增速則為全國最快。2017年,廣東省數字出版產業(yè)營業(yè)收入超過1,000億元(其中游戲收入超過900億元)。

      在這一波數字出版浪潮中,廣東出版界保持了較強的定力,既順勢而變,又避免盲目冒進。2008年1月,經省編辦批準,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在全國率先設置數字出版管理處(早于新聞出版總署設置科技與數字出版司)。2009年1月,廣東省出版集團創(chuàng)建數字出版公司,以數字教材為主攻方向,實行公司化運營。2010年5月,廣東國家音樂創(chuàng)意產業(yè)基地(深圳園區(qū)、廣州園區(qū))獲得批準設立。2011年2月,廣東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獲得批準設立。2013年7月,《中國家庭醫(y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確定為全國首批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2014年,廣東省新聞出版局評出全省首批22家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

      2015年3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fā)布《關于推動傳統(tǒng)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通過推動傳統(tǒng)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型出版機構,建設若干家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出版?zhèn)髅郊瘓F”,出版融合加速發(fā)展。經過數年發(fā)展,省出版集團在云媒體、云教育上取得突破。其中云媒體項目“時代財經”App于2016年6月上線,全渠道用戶已突破1,000萬,日均活躍用戶超過50萬人,運營收入近3,000萬元,榮登《互聯(lián)網周刊》研究院財經App排行第一名,成為華南地區(qū)有著重要影響的原創(chuàng)財經頭條新聞資訊移動平臺。“時代財經”也成為引領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南方出版?zhèn)髅狡煜聢罂霭嫫脚_)實現(xiàn)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云教育項目“廣東省國家課程數字教材規(guī)?;瘧萌采w工程”基本完成,已與廣東省教育廳達成戰(zhàn)略合作意向,未來有望在全省推廣應用粵版數字教材(包括國家課程標準教材和省編教材)。2019年初,廣東人民出版社成立出版融合分社,轉型目標更加明確。

      在此過程中,傳統(tǒng)出版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融合發(fā)展獲得了中央和省的扶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極大支持。以南方出版?zhèn)髅綖槔?009年以來,共獲得各類專項資金、項目基金等3億元多,主要用于信息化技術改造、數字出版項目開發(fā)、出版融合項目推進。顯然,政府對新技術和產業(yè)發(fā)展趨勢的把握,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互聯(lián)網對傳統(tǒng)出版的沖擊,而政府相關產業(yè)政策的出臺和大量資金的投入,則極大增強了傳統(tǒng)出版的信心。

      2019年4月,根據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決定,廣東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所屬廣東省廣弘資產經營有限公司51%的國有股權整體劃轉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廣弘的教材教輔發(fā)行業(yè)務承繼廣東省教育書店。如前所述,教育書店是行政分割教材發(fā)行的產物,如今再次以政府有形之手推進了市場無形之手難以完成的事,對于省出版集團整合資源、統(tǒng)一全省教材教輔市場,將起到積極作用。

      結語

      我們將70年的廣東出版以前30年和后40年作為歷史分期。前30年中央確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地方出版制度,地方出版遵循“地方化、通俗化、大眾化”出版方針。地處邊陲的廣東省能夠快速建立地方出版體制,得益于廣東具有較好的黨的出版事業(yè)優(yōu)良傳統(tǒng)。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地方出版的崛起,是中國出版史的重大事件。出版方針(由“三化”轉變?yōu)椤傲⒆銖V東,面向全國,兼顧海外”)的轉變、濃厚的思想解放氛圍和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地利條件,造就了廣東出版的繁榮景象和短平快的出版風格。20世紀80年代,出版社由改革開放之前僅有一家廣東人民出版社,發(fā)展為16家出版社,涵蓋科技、文藝、美術、地圖、旅游、教育、少兒等領域,還設置了大學出版社、城市出版社等;出版了一批開風氣之先的圖書;對外合作出版開全國先河;港臺圖書引進引領潮流;期刊出版風起云涌;出版社自辦發(fā)行、開發(fā)地方教材、新華書店下放搞活等舉措大膽推進,出版事業(yè)呈現(xiàn)出鮮明的開放品格和先行特色,出版繁榮之勢成為后來廣東出版人對標的一個偉大時代。20世紀90年代,隨著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廣東出版迎來又一個爆發(fā)期,新成立7家出版社,出版社總數達23家,在全國地方出版社中僅次于上海。廣東出版以編印發(fā)供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運行機制改革加快推進,書刊印刷和音像復制產業(yè)發(fā)展突飛猛進,書城建設如火如荼,出版基金制度、羊城書展、南國書香節(jié)等均在全國率先探索。

      進入21世紀,中國出版業(yè)由量的擴增向提質增效轉型。廣東省僅增加一家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2004年),因珠海出版社出現(xiàn)政治導向問題被注銷(2011年),出版社總數遂維持20世紀90年代水平。1999年廣東省出版集團成立。2004—2008年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并入省出版集團;深圳出版發(fā)行集團、廣州新華出版發(fā)行集團相繼重組,海天出版社與廣州出版社分別進入集團,標志著廣東出版進入一個新時代。集團以做大做強為目標,出版市場各種資源主要向三大出版集團集聚,而其他市場主體則逐漸邊緣化。

      最近這10年,在國家大力推動下,文化產業(yè)進入大發(fā)展大繁榮階段。南方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境晒ι鲜?,并在主題出版、重大出版項目、“走出去”等方面表現(xiàn)出色;出版主業(yè)做強的同時,控股母公司廣東省出版集團迅速做大,2017年進入全國文化企業(yè)30強。全省新華書店除廣州、深圳之外,重回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實體書店在政府扶持下加快改造升級,民營資本開設的新型書店引人注目,圖書市場呈現(xiàn)出全新格局。與此同時,飛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技術極大拓展了出版業(yè)的邊界,廣東出版在此過程中仍然扮演了先行者角色,他們充分把握出版融合發(fā)展趨勢和政府職能轉變中的市場機會,以穩(wěn)健的心態(tài),積極應對。然而先行并不意味著做好,先行之后的后勁不足、厚重不夠或許是需要廣東出版人警醒和思考的。

      注釋:

      ①李頻.新中國出版史研究的四維結構初探[J].編輯之友,2019(9).

      ②王鑄人.淺析地方出版工作的十年改革[J].出版發(fā)行研究,1990(4).

      ③周武.從全國性到地方化:1945至1956年上海出版業(yè)的變遷[J].史林,2006(6).

      ④⑧許力以.春天的腳步:許力以回憶錄[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2:61,171.

      ⑤⑦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出版志[G].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210,190.

      ⑥喻建章.我的七十年出版生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143.

      ⑨⑩黃文俞.我與花城及其他[M].黃文俞選集編委會,編.黃文俞選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178.

      ?楊榮.周圣英主持廣東出版工作二三事[J].出版史料,2012(4).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編.廣東省志·新聞出版卷(1979-2000年)[G].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358,382.

      ?訪談陳俊年同志錄音記錄稿(2019年9月1日).

      ?陳昕.中國圖書出版產業(yè)增長方式轉變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0.

      猜你喜歡
      新華書店廣東省廣東
      從寵物看新華書店之變
      工會博覽(2022年33期)2023-01-12 08:53:02
      實體書店穩(wěn)中求索
      出版人(2022年2期)2022-02-26 08:13:42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金橋(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廣東省海域使用統(tǒng)計分析
      新華書店集團公司解放碑時尚文化城
      廣東輿情
      大社會(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
      1萬億美元——廣東省預計2013年GDP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1:35
      廣東省10年將投1187億治水
      廣東省今后5年將投7226億建高速公路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遼河(2011年3期)2011-08-15 00:49:13
      鲁甸县| 洛浦县| 藁城市| 龙川县| 卓资县| 石城县| 呼玛县| 定结县| 襄樊市| 云和县| 城固县| 蓬莱市| 徐水县| 山西省| 扶沟县| 高邑县| 伊金霍洛旗| 舞钢市| 延安市| 京山县| 新和县| 桑植县| 石狮市| 山东省| 怀化市| 贵港市| 灵台县| 丹巴县| 延寿县| 谢通门县| 青龙| 蓬安县| 措美县| 绵阳市| 济阳县| 合山市| 会同县| 龙门县| 万盛区| 溧阳市| 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