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珍志
主持人語:
蕭紅的短篇小說《手》本來首發(fā)在1936年4月上?!蹲骷摇返膭?chuàng)刊號,主編孟十還。創(chuàng)刊號名家薈萃,魯迅、茅盾、巴金、蕭軍、靳以、歐陽山、陳荒煤、草明、蕭乾、麗尼、胡風、黃源、黎烈文等一一在冊,而且滿滿兩頁通欄目錄上方印有十幾位世界級別大作家的照片,魯迅亦位列其中。魯迅先生并不滿意,一是《作家》辦成了妥協(xié)的商業(yè)性雜志,缺少戰(zhàn)斗性;二是從第二期開始已把胡風排斥在編委會之外。魯迅兩次要求孟十還把自己照片撤下,孟置之不理,仍我行我素。于是先生不得不以信件方式發(fā)出批評感嘆:“新作家的刊物,一出鋒頭,就顯病態(tài),例如《作家》,已在開始排斥首先一同進軍者,而自立于安全地位,真令人痛心。我看這種自私心太重的青年,將來也得整頓一下才好?!?/p>
蕭軍也曾是《作家》編委會成員,深知魯迅的意見,在先生不滿意的雜志刊發(fā)作品,總不是件太光彩的事情。這或許即是蕭軍要把蕭紅的《手》拿到《鴨綠江》初始版——還在哈爾濱的《東北文藝》1947年5月第6期重新發(fā)表一遍的緣由之一。第二個緣由則最為直接,自己對《手》文本闡釋的文本——研究蕭紅短篇小說《手》的“講義提綱”能夠同期刊出,如蕭軍文前“題記”所說:“這篇解釋《手》的文字,本是為《延安一星期文藝學園》作的講義提綱,如今附載于此,一以紀念死者,一以為讀者助?!蔽哪┦?942年5月3日寫畢,距離1月22日蕭紅逝世恰恰“百日”,而就在蕭軍撰寫《關(guān)于〈手〉》的當天,延安舉行了“延安文藝界追悼女作家蕭紅”大會,羅烽、舒群、白朗等“東北作家群”中堅成員都參加了追悼會。在一己解讀的字里行間,分明有蕭軍的溫度在、理解在、情義在。蕭紅與蕭軍,謎一樣的文學世界和情感世界。
蕭紅從東北的黑土地走出來,無論她在上海、青島、武漢、西安、重慶、北京、香港、日本等地逗留多長時間,呼蘭永遠是她心靈之痛和作品的題材源頭。蕭軍懂得,讓蕭紅在故土又一次伸出思想與藝術(shù)之“手”——靈魂回“家”。這應該也是《手》的“再生”緣由。《鴨綠江》的《東北文藝》,成為載體。
蕭軍的《關(guān)于〈手〉》,厚厚的十四卷本《蕭軍全集》并沒有收錄,是被當作佚文發(fā)現(xiàn)的。而如果仔細查閱佚文出處——《東北文藝》,還會發(fā)現(xiàn)蕭軍的《目前東北文藝運動我見》(1946年12月1日創(chuàng)刊號)、《〈採薇〉篇一解——魯迅先生歷史小說〈故事新編〉》(1947年2月1日一卷三期)、《新“五四”運動在東北》(1947年5月1日一卷六期)等佚文。這都是被《蕭軍全集》主編——蕭軍的女兒蕭耘所證實了的?!稏|北文藝》也是夠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