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艷
【摘要】邏輯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概括、判斷和推理的能力。良好的邏輯能力對于增強學生學習品質(zhì),促進學生學習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它概念性和抽象性強,所以難以被學生理解。對此,采用寫作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形成邏輯能力,是落實課題目標的重中之重。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邏輯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良好的邏輯能力不僅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關(guān)鍵,同時也是學生在生活中行事做事的根本。很多教師認為只有數(shù)學課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能力的主要途徑,但其實其他學科也可以在邏輯能力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比如語文寫作:寫作本身就是一個思維高度活躍、高度集中的過程。在這期間,學生需要對寫作素材進行提煉、分析、總結(jié)、思考和歸納,然后再制定完整的大綱,確定行文之間不會存在漏洞。在撰寫每一個矛盾沖突點時也要在后續(xù)的橋段里自圓其說,此時學生所依靠的恰恰是邏輯思維。如果教師可以利用語言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總結(jié),則能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邏輯意識。
一、制定寫作項目,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痹谂d趣的牽引下,學生的學習動力會更加充足,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尤其是在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只要可以找到合理的切入點,融入激趣的契機,便可以讓教學指導更具實效性。所以制定有趣的寫作項目,以此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讓他們在交流和探討中間接形成邏輯意識,這是達成預期教學效果的關(guān)鍵所在。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次》為例,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帶領(lǐng)學生展開了有趣的討論會。因為學生通過對文章的熟讀,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這時教師給學生提出質(zhì)疑:“王子想要嘗試第八次,但是第八次一定會成功嗎?”針對這個問題,很多學生表示“一定會成功”,但也有學生搖頭。教師針對搖頭的這部分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可能還會失敗呢?”這部分學生表示“光有毅力是不夠的,還要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吸取教訓,這樣才能找到勝利的方法”。由此一來,在教師刻意質(zhì)疑和學生思考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邏輯意識逐漸形成,繼而為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鋪墊了基礎(chǔ)。由于邏輯能力是一個抽象的思維概念,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更多的問題語言進行誘導。隨后再配合合理的寫作訓練,讓學生將自己的邏輯思維呈現(xiàn)在文字中,由此達成良好的訓練效果。譬如上述案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推理過程以議論文的形式總結(jié)出來,也就是在擁有毅力的基礎(chǔ)上更要有智慧,真正地了解失敗的根本原因,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二、構(gòu)建行文步驟,喚醒學生邏輯思維
在圍繞課文討論激發(fā)學生寫作積極性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行文思路進行研究。其間,隨著學生對文章框架的設(shè)計,對行文語言的梳理,他們的邏輯思維會在不知不覺間形成。
(一)設(shè)計框架
提綱、框架的設(shè)計是提高寫作質(zhì)量的第一步,同時也是關(guān)鍵的一步。通過實踐與反思,學生的邏輯思維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達到良好的練習效果。例如圍繞《第八次》撰寫讀后感或議論文時,學生需要分三個步驟進行——第一,要交代清楚議論的方向;第二,要交代清楚議論的核心;第三,要交代清楚具體的素材。撰寫期間,學生需要利用素材交代出議論的方向,并確保抓住讀者的眼球。例如撰寫“第八次”,學生可以寫——“在讀完《第八次》后,我突然回想起自己也經(jīng)歷過第八次,但是我似乎沒有這個王子那么幸運……”當讀者讀到“沒有這個王子那么幸運”時,讀者便會生起濃厚的好奇心。那么為什么要如此描述呢?對此,學生需要對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擴充,指明原因。其中,這些材料可以是一件生活中的經(jīng)歷,也可以是一個物件。但有一點,那就是這些素材必須在文章中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引發(fā)文章矛盾沖突、高潮的關(guān)鍵。另一方面,在利用邏輯思維進行寫作的時候,學生要注意不能胡亂運用材料,確保它符合現(xiàn)實依據(jù)。當學生指出從文章中獲得某些感想的時候要切忌空談,應該通過具體的事件和案例讓感想“站得住腳”。比如有的學生在設(shè)計框架的時候?qū)⒆约喝慰荚囀〉脑虬膊逶诹瞬煌亩温渲?,并交代出每次失敗帶給他的影響。隨后又在文章的結(jié)尾總結(jié)中心思想,指出個人的觀點。
(二)語言搭配
在利用寫作培養(yǎng)學生邏輯能力期間,教師還要從行文語言的搭配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等途徑完成對事物的描述。其間,他們的邏輯思維會得到相應的提升。譬如在描寫有關(guān)花朵的文章時,教師首先利用信息技術(shù)給學生展示了不同花朵的樣貌、生長周期等資料。隨后要求學生通過入微的觀察利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概括。比如有一名學生針對雞冠花進行描述——“雞冠花猶如一件華麗且倒置的女裙”。教師圍繞他的描述進行提問:“為什么把雞冠花比作女裙呢?”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這名學生依次交代了雞冠花的輪廓、顏色等外部特征,又交代了女裙的形象特點。通過二者的比較,此描述無疑是合情合理的。在這名學生觀察雞冠花、提煉語言文字的過程里,他所運用的恰恰是邏輯思維能力。同理,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修辭手法潤色文章。其間,因為學生需要在描述的同時做到有理可依、有據(jù)可循,因此他們同樣要運用邏輯思維對事物進行判斷,隨后提煉語言文字。譬如描寫廬山的云霧,這時便要思考廬山的云霧在外形上和什么相似,用什么來比作它最為合理。綜上可見,在寫作期間誘導學生細化寫作語言,做到言之有物,恰恰是點燃學生邏輯思維意識,鍛煉其邏輯能力的主要過程。
三、踐行課后點評,鞏固學生邏輯能力
課后點評是持續(xù)引導學生利用邏輯思維進行分析和推理的主要途徑,教師需要認真對待該環(huán)節(jié),借此鞏固學生的邏輯能力。其中,教師可以從兩個層面著手對學生的文章展開評價:第一,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意識到文章中的不足。該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短板,并誘使他們展開邏輯推理,讓他們明白“為什么不合理”“為什么不可以”;第二,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評價。此時,為了有效地說服對方,并確保自己的觀點是準確的,學生往往要對同伴的文章進行仔細研讀,然后指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雙方展開評論的時候,他們的邏輯思維會持續(xù)“燃燒”。隨著他們不斷挖掘出新的觀點和“證據(jù)”,他們對問題的觀察、分析、對比和總結(jié)等能力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提升。上述兩個層面,教師要以第二個板塊為重點,因為它旨在促進學生的自主能力和推理意識。如果他們想要獲得好的名次,便要提高個人文章的質(zhì)量,并間接打敗對手(注:即采用嚴謹?shù)倪壿嬎季S挖掘出同伴文章中的漏洞)。如果學生指出的錯誤是空穴來風,且毫無根據(jù)可言,則要受到一定的懲罰。因此,這便給部分投機取巧的學生敲響了警鐘。在雙方互相點評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合理的完善,以此給他們提供更多寫作的契機,繼而讓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循序漸進中提升。
總而言之,邏輯能力是伴隨一個人終身的思維能力,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質(zhì)量和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開展語文寫作課期間,教師決不能單純地要求學生隨隨便便寫一篇文章敷衍了事,而是要在這個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利用良好的邏輯意識對文章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展開分析。由此一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形成邏輯意識,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姚雷.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gòu)建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
[2]劉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消息策略分析[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3).
[3]賀其超.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業(yè)務嗯寫作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