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群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研究
(一)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不明確
新課程改革的普及使很多教師都意識到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即使教師認識到了這一點,由于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會選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再加上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難以集中,所以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針對這一問題還需要進行探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教學過于乏味,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工作就很難得到開展。經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低年級段的孩子們大多對閱讀學習積極性不高,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沒有課外閱讀意識。除此之外,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小學低年級段的孩子們在閱讀學習中并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效率有待提高。
(三)教師引導不充分
對于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來說,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做到有效引導的教師并不多,所以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意識到這一點并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
(一)創(chuàng)新教學導入 吸引學生注意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好動、自制力差,但是在該階段學生有著豐富的好奇心,為了能夠充分的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師注重教學方法的設計,做好課堂導入,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保證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于閱讀教學當中,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閱讀教學的教學效率。為了能夠充分的提高閱讀教學課堂導入的趣味性,首先需要教師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合適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
課堂導入案例:教師在對二年級下冊《找春天》這一部分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作業(yè)。比如,“同學們,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富有生機的一個季節(jié),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加更了解春天,大家回去之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找一找關于春天的文章,想一想自己認識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對于春天的認識。“同學們,有沒有人想要說一說自己認識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會積極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按禾煅嘧訒貋??!薄按禾煨鋾l(fā)芽”“春天是綠色的。”......從孩子們的發(fā)言中能夠感受到孩子們的熱情。
案例啟示:教師通過課堂導入的創(chuàng)新設計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并且能夠使學生根據(jù)課堂導入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中,為整堂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也會因為對春天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與教師進行互動,使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于閱讀教學。
(二)問題教學法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維
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的過程,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需要教師調動學生對于閱讀的學習積極性,也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低段的學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但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缺少提問意識。尤其在閱讀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帶著疑問開始閱讀才能夠提高閱讀的有效性,所以為了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提問意識,首先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如何帶著問題閱讀。
(三)情境創(chuàng)設 豐富學生情感經歷
只有在閱讀時投入其中才能夠切身的感受到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掌握文章的思路。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學生讀的是否通順,并不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新的角度出發(f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在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及道具等外部輔助工具,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創(chuàng)設案例:教師在對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這一文章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熟悉其中的生字生詞,之后當學生了解了故事的大概發(fā)展流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在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與課文中角色相符合的衣服,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行情境再現(xiàn)。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中深刻的感受到小蝌蚪急切的心情,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提高閱讀教學的教學效率。
案例啟示:每一堂閱讀教學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情境創(chuàng)設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豐富學生的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逐漸喜歡上閱讀,改變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四)思維導圖教學 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當遇到需要學生進行思考才明白的閱讀問題時,學生會因為自身的不足而無法開展閱讀,這種情況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閱讀積極性,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導圖教學法是一種能夠高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遇到較難的問題時可以利用此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思維導圖教學案例:小學語文教師在對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這一文章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文章框架進行講解。在建立思維導圖框架框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引導學生說出整個文章的思維結構。如“有沒有人知道小壁虎借尾巴的起因???”學生會根據(jù)閱讀過程中收獲的信息總結出起因,之后引導性的提問學生借了幾次,向誰借的,思維導圖的框架就會逐漸形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案例啟示:對于學生來說思維能力使其學習過程中的基礎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意義,體現(xiàn)閱讀教學的價值。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在閱讀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需要改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展閱讀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