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亦是臨床上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1],主要以循環(huán)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表現,伴或不伴有器官器質性、功能性損害的一組臨床綜合征[2],如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逐漸進展,可能引發(fā)腎、心臟等一系列疾病,從而對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3]。且有研究報道表明,高血壓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如血壓發(fā)生大幅度波動,可能引發(fā)臟器受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者甚至會殘疾與死亡。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采取有效平穩(wěn)降壓、減少高血壓對臟器功能損害程度的方案。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氨氯地平屬于長效二氫吡啶類拮抗劑之一,具有作用時間較長、適合老年病人血壓波動大的特點,控制血壓效果明顯[4]。而氫氯噻嗪屬于噻嗪類利尿劑之一,具有無明顯代謝反應、降壓效果顯著以及價格低廉的特點,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具有增加降壓效果的作用。本研究觀察氨氯地平聯(lián)合氫氯噻嗪對老年高血壓病人平均動脈壓(MAP)、內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微量白蛋白尿(24 h MAU)水平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有效治療老年高血壓提供診療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病人8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4例。試驗組:男29例,女15例;年齡61~84(72.2±8.4)歲;病程2~22(11.9±2.6)年;吸煙31例;臨床分期:Ⅰ期16例,Ⅱ期16例,Ⅲ期12例。對照組:男30例,女14例;年齡62~85(72.4±8.7)歲;病程3~24(12.2±2.7)年;吸煙32例;臨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16例,Ⅲ期1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吸煙史以及臨床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病人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所制定的高血壓相關診斷標準[5];血壓持續(xù)或3次非同日血壓測量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90 mmHg;血糖、血脂水平均正常;近期內均未接受任何降血壓藥物治療者。兩組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繼發(fā)性高血壓者;伴有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正接受其他疾病治療者;治療過程中因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導致無法繼續(xù)研究者;主動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予以氫氯噻嗪(河北東風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1871)治療,使用劑量為每次12.5 mg,2次/日,分別于早、晚各1次口服。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氨氯地平(輔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4042)治療,每次5 mg,1次/日。兩組均連續(xù)治療6個月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血壓達標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前后血壓變異性水平變化情況,MAP、Ccr、24-MAU水平,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水平。血壓達標判定標準:采用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進行檢測,24 h平均血壓<130/80 mmHg即為達標。其中IMT水平采用LOGIQ7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美國GE公司生產)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7.5 MHz。檢查結果由兩名專業(yè)醫(yī)師同時采集數據,取平均值。
2.1 兩組血壓達標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血壓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壓達標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2.2 兩組舒張壓變異性(DBPV)以及收縮壓變異性(SBPV)水平對比 治療后試驗組24 h收縮壓變異性(24 hSBPV)和24 h舒張壓變異性(24 hDBPV) 以及白晝SBPV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治療后MAP、Ccr、24-MAU水平對比 治療后試驗組MAP、24-MAU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而Ccr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IMT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IMT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而試驗組又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2.5 影響病人康復的因素分析 經Logisitic回歸分析,影響病人康復的因素包括DBPV、SBPV、MAP、Ccr、24-MAU。詳見表5。
表2 不同時段DBPV及SBPV水平對比(±s) %
與對照組同期比較,1)P<0.05
表3 兩組MAP、Ccr、24-MAU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MT水平對比(±s) mm
表5 影響病人康復的因素分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逐漸改變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高血壓發(fā)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威脅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6-8]。臨床上根據病人發(fā)病情況的差異分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兩種,其中繼發(fā)性高血壓主要是由于腎臟或腎上腺所引發(fā)的疾病,進一步導致高血壓。該類高血壓疾病的發(fā)病率與年齡存在密切相關,且易導致病人發(fā)生其他疾病,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病人通常需要長期依靠藥物控制病情[9-10]。而原發(fā)性高血壓主要表現為病因不明,如病人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的是降壓達標,而既往臨床研究表明,單一的降壓藥物治療僅能使得50%~60%的病人血壓水平達標,因此,臨床治療高血壓時通常需聯(lián)合用藥[11-12]。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試驗組血壓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此同時,治療后試驗組24 hDBPV、24 hSBPV以及白晝SBPV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與劉俊燕等[13-15]研究報道相一致,說明氨氯地平聯(lián)合氫氯噻嗪治療老年高血壓效果明顯。氫氯噻嗪屬于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抗壓藥物之一,可通過改善氯、鎂、鈉等離子的代謝情況,進一步達到利尿作用,有利于促進胃腸道對鈉離子的排泄效果,從而達到降壓的效果。氫氯噻嗪主要是通過抑制鈉與氯離子的共同轉運,競爭氯離子作用部位,進一步對電解質的重吸收產生影響,同時直接促進了鈉與氯的排泄,從而有利于增加血漿腎素活性、醛固酮分泌以及鉀排泄,最終促使血清鉀降低,以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兩藥聯(lián)合具有一定的協(xié)同作用,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6-18]。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后試驗組MAP、24-MAU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而Ccr水平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楊芳等[19-20]的研究報道相近,表明了氨氯地平聯(lián)合氫氯噻嗪治療老年高血壓具有明顯的降壓效果,且可有效保護病人腎功能。氨氯地平是鈣離子拮抗劑,降壓作用緩慢持久,具有較長的半衰期,且生物利用度較高,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血流狀態(tài)以及24-MAU,從而達到高效保護腎臟功能的目的。另外,治療后兩組IMT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而試驗組又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氨氯地平聯(lián)合氫氯噻嗪治療老年高血壓可有效改善病人IMT,縮小頸動脈粥樣斑塊面積,進一步保護心血管功能。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氨氯地平與氫氯噻嗪具有協(xié)同互補的作用,從而有效增強降壓效果,減少高血壓靶器官亞臨床病變的發(fā)生。本研究經Logisitic回歸分析示:影響病人康復的因素包括DBPV、SBPV、MAP、Ccr、24-MAU,這些因素會對病人康復產生影響,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予以重視,可通過有效干預措施改善上述因素,以促進病人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氨氯地平聯(lián)合氫氯噻嗪治療老年高血壓病人效果明顯,可有效保護病人的腎功能,且有效降低IMT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