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崗 鞏文靜 李志慧 高大文 高艷
摘?要:如何正確地認識世界尤其是人類自己,對于在內心深處實現“安身立命”的目標極其重要,然而,究竟“什么是人”卻成為亙古難題,需要我們一代人又一代人必須面對和努力回答。從生命科學和生物醫(yī)學研究出發(fā),提出需要對“什么是人”通過“一分為三”的方式進行重新定義,就有可能實現對“人”的正確理解,具體地,我們提出“人”可被理解為由三個在結構與功能上密切聯系的系統構成的一個聯合體,分別是:(1)肉體,受到人體生理系統(OS/1)自主控制;(2)菌群(尤其是腸道菌群),即人體共生微生物系統(OS/2),具有自主控制能力、但是會頻繁向人體傳遞控制和刺激信號例如饑餓感等;(3)人腦,即人的認知系統(OS/3),具有思維判斷、邏輯意識和精神分析能力。這三個系統分別對應于“人的生理性”、“人的心理性”以及“人的社會性”三方面,同時恰好對應了人體發(fā)育的三個階段?;谏鲜錾飳W的新認識并將其用于慢病防控以及心理和欲望調控方面的臨床實踐,我們發(fā)現人體將會獲得良好的慢病改善受益,而且身體健康狀態(tài)和心理素質均得到顯著提升,人腦的思維能力也顯著活躍,精神層面也因為獲得新理解而趨于愉悅。為此,我們期望并樂觀地認為,在新的生命科學內涵對于人體結構與功能獲得新理解的支持下,長期困擾我們的哲學問題將有可能逐漸走向“哲學2.0”時代,有望推動人類社會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發(fā)展進入新階段,顯著減少慢病、犯罪和戰(zhàn)爭等源于此前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失序結果,從而促進“身、心、靈”三位一體大健康新時代的迅速到來。
關鍵詞:一分為三;腸道菌群;菌心說;菌腦雙心論;饑餓源于菌群;物質需求;精神需求;OS/1;OS/2;OS/3;哲學2.0;三位一體
New discoveries based on the symbiosis of human and gut flora an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will provide new thinking for philosophy
Zhang Chenggang*?Gong Wenjing?Li Zhihui?Gao Dawen?Gao Yan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s,Research Center for the Military Cognitive and Mental Health of PLA?Beijing?100850
Abstract: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human itself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known us by ourselves.However,“what is human”has become an eternal question,which needs to be faced and answered by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life science and biomedicine in our studi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t is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y redefining "what is human" in the way of "dividing one into three parts".Specifically,we propose that "human" can be visualized as a combination of three systems closely linked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The syntheses in the trinity form are:(1)the body is autonomously controlled by the human physiological system coding by the human genomic DNA system(OS/1);(2)the flora(especially the gut flora),i.e.the human symbiotic microbial genomic DNA system(OS/2),which has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control,but frequently transmit thes controlling and stimulus signals to the human body,such as hunger sensation;(3)the human brain resposible for human recognition.The learning and memory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OS/3)has the ability of thinking,judgment,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analysis.These three systems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aspects of "human physiology","human psychology" and "human sociality" as a trinity structure.At the same time,they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biology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psychology and desire,we find that the human body will benefit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and the physic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human brain is also significantly active,and the spiritual level will also benefit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new understanding and tend to be happy in our heart.Therefore,we hope and optimistically believe that,with the support of the new life science connotation for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that have plagued us for a long time may gradually move towards the era of "Philosophy version 2.0",and hopefully push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of human society into a new stage of reducing chronic diseases,crime and war,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disorder of human cognition of the world and itself,will promote the rapid arrival of a new era of the trinity(spirit,soul,body)of the human.
Key words:Dividing one into three parts;gut flora;Gut flora-centric theory;Double brain theory of the gut flora and human brain in the body;Hunger sensation comes from gut flora;Material demands;Spiritual demands;OS/1;OS/2;OS/3;Philosophy version 2.0;Trinity
人類的出現幾乎可以說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事件,然而,為什么自然界要有人類、要有生命?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到哪兒去?我們究竟是誰?諸如此類問題,雖然已經被從古至今的先賢和哲人們質問了幾千年,卻仍然沒有找到明確而又清晰的、有說服力的答案,讓身為人類的我們每一個人因為反復思考然卻找不到答案而痛苦不已。[1]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反復進行著吃、喝、拉、撒、睡的重復動作,也在不斷地繁衍著人類的后代,并正在努力發(fā)展著人類文化與現代文明,但是究竟“什么是人”的難題卻是我們一代人又一代人必須面對和努力回答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明確的回答,那么,人類所遭遇的諸多不良事件例如慢病、犯罪和戰(zhàn)爭,必將持續(xù)令我們倍感困惑和迷茫;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和洞察“什么是人”的原理和真相,那么,我們必將不會迷航于人類歷史的未來中,從而將會擁有一個清晰、清澈、透明、美麗、健康、幸福與和平的人類社會新時代。
有趣的是,作為長期從事生命科學與生物醫(yī)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在國內外關于腸道菌群與慢病起源的相關性研究的基礎上,基于我們自身的大量研究,無意之中獲得了非常有趣的、非常合理的答案,有望為逼近“什么是人”以及“為什么會有人類”這樣的核心問題提供參考思路,對于哲學領域以及人類文明的新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并期望能夠促進“哲學2.0”時代、進一步促進人類認知局限解放新時代的快速到來。
從生命科學、生物學以及醫(yī)學本身來說,通常對于人的研究,主要是從解剖學角度研究過來的,基于人體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劃分,將人體理解為若干組織器官和系統(例如腦和神經系統、循環(huán)系統、呼吸系統、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等)。然而,由于近年來國際范圍內慢病高發(fā),這種基于人體組織結構的分類方式逐漸受到質疑,尤其是人們發(fā)現,當患者被診斷出某一個器官有病的時候,往往會有“共病”現象的發(fā)生和存在,例如肥胖、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慢病,通常都不是單一的病因和病程在起作用,而是以“并發(fā)癥”的方式導致人體持續(xù)患病,并遷延不愈。在慢病的治療方面,聯合用藥的方式非常普遍(通常一種藥治療一種?。?,然而患者的健康結局往往并不一定理想,尤其是當一個人(患者)每天都需要依靠藥物(更有甚者依靠插管維持生命)的時候,其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必然會顯著下降。這種情況說明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人體、重新認識醫(yī)學、重新認識健康。
無獨有偶,結合國內外醫(yī)學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以及我們實驗室的大量研究,我們逐漸獲得了這樣的新認識,即“人”實際上是由三個在結構與功能上密切聯系的系統構成的一個聯合體,分別是:(1)肉體,即人體生理系統,受到“人類第一基因組(The first genomic DNA system,Operating system 1,OS/1)”的控制,具備自主運行能力,負責主導從受精卵到死亡的人體發(fā)育和生老病死的全過程;(2)菌群(尤其是腸道菌群),即人體共生微生物系統,受到“人類第二基因組(The second genomic DNA system,OS/2)”的控制,具有獨立自主的控制能力,然而可以向胃腸道黏膜發(fā)送各種信號(例如饑餓感),來影響OS/1的自主控制過程;(3)人腦,即人的認知系統,可認為其受到“人類第三基因組(The third operating system,OS/3)”的控制,而該OS/3系統的代碼并非DNA等自然界的遺傳物質,而是人類的符號、詞語和語言體系。這三個系統分別對應于“人的生理性”、“人的心理性”以及“人的社會性”,同時恰好對應了人體發(fā)育的三個階段。[2]
首先,來自于父母分別提供的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就形成了完整的“人類第一操作系統”(即OS/1),開始指令人類胚胎在母體子宮內完成發(fā)育過程,通常歷經十個月時間,形成人體的形狀,準備出生。其次,當嬰兒出生之后,來自于孕婦產道、母乳以及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就開始源源不斷地、主動或被動地進入嬰兒身體的內外表面(皮膚、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與嬰兒開始共生,主要分布在腸道里邊,逐漸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腸道菌群。[3]這些菌群與這個孩子終生共生而存在,形成“人類第二操作系統”(即OS/2)。第三,在嬰兒發(fā)育成長過程中,其大腦開始接收各種外界感官刺激,并在與父母、環(huán)境互動過程中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學習說話并逐漸掌握人類語言體系,及至兩、三歲之后逐漸擁有學習記憶、思維意識能力,從而形成“人類第三操作系統”(即OS/3)。前述OS/1和OS/2均以遺傳物質DNA為代碼進行遺傳,即OS/1控制產生人類的后代、OS/2控制產生微生物菌群的后代,而OS/3則以人類語言、文字為代碼進行傳承,表現為人類文明的連續(xù)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性。
顯然,上述將人體進行“一分為三”的劃分方式,為重新理解人體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物質結構基礎的依據,具體地,我們發(fā)現人的肉體在OS/1指令的控制下,完全能夠通過人體生理功能的自洽性維持人體生理狀態(tài)的穩(wěn)定性。然而令人意外并感到迷惑的是,驅動人體攝食的饑餓感卻是由OS/2向人體傳遞過來的,即“饑餓源于菌群”,大腦攝食中樞通過接收和處理來自于腸道菌群即OS/2的饑餓信號之后,發(fā)出指令控制人體完成攝食動作。換言之,在沒有來自于腸道菌群傳遞的饑餓感的情況下,人體自身是沒有攝食這個動機和意識的。由于腸道菌群是原核生物,以大腸桿菌為例,在營養(yǎng)充足的條件下,每隔20分鐘繁殖一代。當這些菌群在人體腸道中進行繁殖、產生其后代的時候,就會通過破壞人體胃腸道黏膜去獲取碳源和氮源等物質,導致黏膜的輕度炎癥反應的出現,人們就會感覺到“餓肚子”的壓力而盡快攝食。攝食后,食物進入消化道,腸道菌群旋即解除對于胃腸道黏膜的破壞和攻擊,轉而分解食物,利用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完成OS/2的復制過程,從而體現出OS/2通過OS/1來攝食而共生的合理存在。[4]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不僅“饑餓源于菌群”,而且國內外相關研究以及我們自身的研究還指向“欲望源于菌群”以及“心理源于菌群”,即OS/2中不同的菌群向人體傳遞不同的食物種類的需求信息,從而影響甚至決定了一個人的飲食習慣。[5]換言之,一個人想吃什么以及不想吃什么的原始信號,并非是人腦OS/3在主導的結果,而是由OS/2從腸道經過“迷走神經”向大腦提供“信號源”,然后經過人腦即OS/3的分析和加工之后,決定人體攝入或者不攝入特定的食物種類。[6]如果攝入的食物滿足OS/2的需要,那么將會表現出“吃得很開心”的愉悅感;否則就會表現出過敏、偏食、挑食等現象,說明OS/2在“排斥”O(jiān)S/3的決策,通過OS/1的負應答例如便秘、腹瀉、嘔吐等表現出來。
由于作為原核生物的腸道菌群具有分解碳源、重構生命的天然能力即“萬有菌力”,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腸道菌群即OS/2事實上代表了自然界通過原始生命形態(tài)而對于物質的處理能力,即腸道菌群(DNA)是用來從土壤等環(huán)境中“抽提”、“分解”、“獲取”碳源和氮源等物質的,當這種能力在人體腸道里邊呈現的時候,就表現為這個人對于物質(當然是以食物為代表)的獲取、索取動作和狀態(tài)了,從而引發(fā)出了“物質需求的動機源于腸道菌群”,即OS/2實際上在引導著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4,7]我們通過逆向思維以及相應的生物技術已經陸續(xù)證明,一旦采用柔性辟谷技術接管或者屏蔽、阻斷對這種來自于OS/2向人體即OS/1傳遞的饑餓感乃至物質需求能力的信號,人們(含肥胖人群)即可連續(xù)7-14天消除饑餓感,只喝水不攝食,正常工作生活,而且人們對于物質需求的動機將會顯著受到控制,反過來卻表現出了對于精神需求的動機的顯著增加。[8-15]
在此基礎上,即可深入分析和討論關于OS/3即人腦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從醫(yī)學角度來說,人腦即OS/3的主要能量是葡萄糖(占到99%以上),即人腦使用單一能源即葡萄糖進行有氧供能,來進行大腦結構的保持和功能的發(fā)揮,具體表現為思維、意識、精神、意志以及信仰等方面。這一點是與OS/2所具有的物質需求的多樣化是完全不同的,即OS/3以單一能源來產生近乎無限的思想(思考和想象),而OS/2雖然擁有處理自然界碳源的能力的多樣化(例如有的菌群能夠分解塑料、石油等[16,17]),但是OS/2卻不具備產生“思想、精神和意識”的意識和能力。客觀來說,OS/2的使命和宿命是克隆自己的DNA、復制自己的后代,充分表現出“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的性質。[18]換言之,在我們的研究體系中,將人腦即OS/3理解為人類“精神需求”的承載體,主要負責人類思想意識以及文化與文明等相關的過程。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而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實際上在不斷地完善和擴展著基于人類語言和文字的OS/3的傳承。
于是,基于上述系列研究,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學說,即“菌心說”學說,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菌腦雙心論”和“菌腦雙心一體論”,具體指的是就一個人體而言,其肉體受到OS/1的控制,只是一個肉體的載體和平臺,會分別接收來自于OS/2的下位信號(具體表現為物質需求信號)和來自于OS/3的上位指令(具體表現為思想、意識和意志等精神需求信號),其中OS/2向OS/1傳遞了“饑餓”和“物質需求”的信號,而OS/3則向OS/1傳遞了思想和意識的指令并控制了人的“精神需求”。一旦來源于OS/2的“物質需求”的強度(表現為物質與情感)超過了來源于OS/3的“精神需求”(表現為理智與精神)之后,那么,這個人就很容易成為物質的奴隸,而迷失在精神的海洋之中,從而容易誘發(fā)慢病、犯罪和戰(zhàn)爭等負面事件了。目前我們已經通過大量臨床研究確證的事實是:只要通過生物技術科學、合理地阻斷掉來自于OS/2向OS/1的物質需求信號之后,那么,人們的肉體即可在短期(例如7-14天)無需食物,只飲水不攝食,而能夠健康、正常生存,在此期間,肉體的肥胖相關慢病持續(xù)好轉,突出的發(fā)現卻是人的思想和精神則趨于活躍,能夠更多地思考人生存在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等復雜、高端的意識和精神問題。
為此,本文的研究指向了這樣的新認識:人體是由“身、菌、腦·三位一體”組成的一個超級復合體,我們的肉體即OS/1及其控制體只是一個為期100年左右的客觀存在,我們的內心實際上是由腸道菌群即OS/2構成的一個“饑餓信號發(fā)生器”以及“物質需求信號源”,并且我們的情感需求通過“OS/2物質需求”表現出來;而我們的大腦則是人類的思想、精神、意志乃至信仰的源泉,表現為“OS/3之精神需求”。換言之,“菌心(OS/2)”管攝食,“人腦(OS/3)”管思考。人們的肉體即OS/1,一方面承載著OS/2,通過賦予人體饑餓信號迫使人們攝食而獲得肉體上的生存與存在,然而更為重要的則是人類的肉體即OS/1承載著人腦的OS/3,通過學習、記憶、符號、抽象、邏輯、思維、認知、判斷等過程,去不斷地發(fā)展和傳承著人類的文明。在人類文明的數千年發(fā)展歷史過程中,分別形成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前者以OS/2來引導,后者以OS/3來承載,從而體現了自然界在對于人類的設計過程中,貫穿了“物質的存在是為了精神的榮光”這個重要的道理,即“天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自然界通過這些規(guī)則,約束和規(guī)范著人類的言行,讓人們在符合這些“天道”的情況下即“in order”,去獲得健康、美麗和幸福,方為人類的終極使命。反之,如果我們沒有能夠理解這樣的人體設計原理,那么,就會導致失序和紊亂即“disorder”,從而表現為慢病、痛苦和戰(zhàn)爭。
由此可見,由于此前的哲學領域(不妨可稱之為“哲學1.0”)在人類的認知體系并沒有引入“菌群即內心(菌心,OS/2)”這個關鍵因素和變量,從而導致人們在很多方面難以真正正確地理解人體的設計原理,不僅在醫(yī)學領域由于不知道“饑餓源于菌群”等重要原因而引發(fā)了很多由于飲食不當導致的慢病,而且一旦引入“菌心即OS/2”這個新變量之后,結合“肉體即OS/1”以及“認知即OS/3”的聯合與聯立,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出此前經常所說的若干知識點的物質基礎,即“儒、釋、道”可被合理地理解和分別對應于“OS/3、OS/2、OS/1”,“身、心、靈”分別對應了“OS/1、OS/2、OS/3”,而“德、智、體”則分別對應了“OS/2、OS/3、OS/1”,同時,在哲學領域,“形而上”與“形而下”則可分別被理解為對應于OS/3(大腦,即精神需求之源)以及OS/2(菌群,物質需求之源),而“形”則對應了OS/1(肉體)。因此,從這些角度綜合看過來,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OS/1”提供了肉體平臺、“OS/2”引導人的物質需求并表現為“情商”、而“OS/3”則決定了人的精神需求并表現為“智商”。OS/2和OS/3的聯立并通過OS/1的運行狀態(tài)則表現為“智慧”。
除此之外,從“菌心學說”的角度進行理解,還可獲得更有意思的新發(fā)現,即在我國哲學領域經常所談的“天人合一”方面也可以獲得新解釋,即“天、地、人”可以分別對應于“OS/3、OS/2、OS/1”,即人腦(OS/3)用來思考天道的規(guī)律,菌群(OS/2)在腸道中使用土地的能源,人的肉體(OS/1)提供了對于兩者的支撐,故可謂“人即天地,天地即人”,或者說“人即宇宙,宇宙即人”。換言之,以太陽系為例,太陽通過電磁波向地球提供物理形成的能量(電磁能量),地球植物和藻類等生物通過光合作用使用物質捕獲這些能量(化學能量),并通過食物的方式向微生物菌群和動物以及人體供應能量,而對于人體(和動物)來說,這種迫使人體攝食的饑餓感則是由腸道菌群向人體胃腸道黏膜傳遞過來的,同時人腦則使用葡萄糖作為單一能源通過氧氣燃燒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提供能量,通過學習記憶和邏輯分析與抽象理解產生無窮無盡的思想,構成了眼前這個紛繁復雜、多變易變善變的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抽象,并通過人類的語言文字進行表征和傳承,體現為人類的文化和文明。
由此可見,采用上述向人體引入“菌心”這個變量之后,將人體采用“一分為三”的方式來理解之后,是一種新的思路和理解方式,人腦即OS/3承載了人們對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理解、映射和抽象,菌心即OS/2則承載了物質的記憶與循環(huán)再生重利用,而肉體即OS/1則在為期100年左右時間的壽命過程中支撐了OS/3的延續(xù)和OS/1的反復循環(huán),因此,我們平時所討論和所關注的“生和死”的問題,也可從OS/1、OS/2和OS/3的角度分別來討論,即一個人的肉體即OS/1通常只有100年左右時間的壽命,肉體死亡之后,將被這個人的OS/2優(yōu)先從腸道分解為碳源和氮源等,重新回到土壤參與到下一次的生命組織循環(huán)過程中,而地球上所有人的OS/2并不存在明顯的生和死的概念,因為OS/2一直在地球上進行著反復循環(huán),即便是今人體內的腸道菌群,也和古人甚至遠古時期動物體內的古老菌群并無大的差異,但是最有意思的卻是OS/3,可以通過形成有價值的思想被后人反復紀念而傳承。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肉體的生和死其實并不重要,肉體即OS/1只是一個人“活在現在和當下”的載體和過程而已,可以通過人類繁衍產生后代而不斷地重復產生新的OS/1,其菌心即OS/2則是遠古生物的幾乎無限壽命的傳承(可稱之為“永生”),而這個人的大腦即OS/3則通過思考和意識“指向未來”,有價值、有意義、正確的思想(尤其是真理)將被后人們不斷地收集和記錄載入史冊,形成人類社會追求美好未來的OS/3的集合體,在其遠方,即將匯聚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新時代。
于是,基于上述生物學、微生物學、生命科學以及生物醫(yī)學研究的新認識尤其是“菌心學說”以及“菌腦雙心論”的新研究,我們謹慎樂觀地認為并良好預期,有了新的科學內涵的“哲學2.0”將會顯著推動人類社會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發(fā)展進入新階段,通過促進人類“思想解放”,并促進“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發(fā)展”目標的加速實現,顯著減少慢病、犯罪和戰(zhàn)爭等源于此前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失序結果,促進“身心靈”三位一體大健康新時代的迅速到來,讓健康、和平、美麗、幸福之花,全覆蓋地綻放在地球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之上。
參考文獻:
[1]大衛(wèi)·查莫斯,王佳鑫,李大強.為什么在哲學中沒有更大的進步[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11):248-255.
[2]張成崗.基于對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新認識將促進健康現代化[A].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未來研究會現代化研究分會.第十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未來研究會現代化研究分會: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018:7.
[3]Knoop KA,Gustafsson JK,McDonald KG,et al.Microbial antigen encounter during a preweaning interval is critical for tolerance to gut bacteria[J].Sci Immunol,2017,2(18).DOI:10.1126/sciimmunol.aao1314.
[4]Zhang C.The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Hypothesis of“Hunger Sensation Comes from Gut Flora”: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tiology of Chronic Diseases in Human Beings.Austin Intern Med.2018;3(3):1030-1036.http://doi.org/10.26420/austin-intern-med.2018.1030.
[5]Norris V,Molina F,Gewirtz AT.Hypothesis:bacteria control host appetites[J].J Bacteriol,2013,195(3):411-416.DOI:10.1128/JB.01384-12.
[6]Kaelberer MM,Buchanan KL,Klein ME,et al.A gut-brain neural circuit for nutrient sensory transduction[J].Science,2018,361(6408).DOI:10.1126/science.aat5236.
[7]張成崗,鞏文靜.基于饑餓源于菌群的新發(fā)現將引發(fā)慢病防控突破性進展[J].科技導報,2017,35(21):43-48.
[8]任青河,黃江南,黃榮杰,等.柔性辟谷技術改善高血壓的初步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7,23(8):70-75.
[9]鞏文靜,黃清健,高大文,等.柔性辟谷技術在青年人群體重控制中的應用[J].軍事醫(yī)學,2016,40(8):651-656.
[10]鞏文靜.柔性辟谷技術用于改善體重的臨床觀察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7.
[11]蘇玉順,徐艷艷,盧一鳴,等.柔性辟谷技術對慢性蕁麻疹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J].轉化醫(yī)學電子雜志,2017,(12):20-25.
[12]黃清健,滕淑珍,高大文,等.災害救援中柔性辟谷提高救援效率的應急方案[J].災害醫(yī)學與救援:電子版,2015,4(2):81-85.
[13]高大文,鞏文靜,李志慧,等.柔性辟谷技術對早期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8,24(04):76-79+83.
[14]Gong W,Sun C,Teng S,Gao D,Li Z,Wang G,Zhang C.Evaluation of a novel fasting approach using plant polysaccharides per meal in human symbionts.Int Clin Med,2018,2(2):1-12.DOI:10.15761/ICM.1000123.
[15]蘇玉順.柔性辟谷技術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毒品心理成癮改善作用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2018.
[16]孔芳,洪康進,徐航,等.基于嚙食泡沫塑料黃粉蟲腸道菌群中聚苯乙烯生物降解的探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8,45(07):1438-1449.
[17]Yang J,Yang Y,Wu WM,et al.Evidence of polyethylene biodegradation by bacterial strains from the guts of plastic-eating waxworms[J].Environ Sci Technol,2014,48(23):13776-13784.DOI:10.1021/es504038a.
[18]里查德·道金斯,盧允中.自私的基因[M].吉林人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