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X”閱讀教學方式通過教學內容的重構,實現(xiàn)課外閱讀課內化,從而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雙重革新,其背后是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促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1+X”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8-0020-02
引? ? 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全國統(tǒng)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統(tǒng)編教材閱讀教學要做到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他強調“最好的閱讀課是往外延伸的,統(tǒng)編教材重視將閱讀往課外延拓?!彼ㄗh采取“1+X”的閱讀教學方法,在利用好統(tǒng)編教材的基礎上,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規(guī)定寬泛的書目范圍,鼓勵學生在課后根據興趣自由挑選書籍進行個性化閱讀[1]。
一、“1+X”閱讀教學方式的內涵
溫儒敏說:“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系,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薄?+X”教學中的“1”可作為文本存在,也可以作為議題存在。什么是“X”?簡單來說,“X”就是由“1”牽引出來的X個文本。
綜上所述,在統(tǒng)編教材的課堂閱讀教學實踐中,所謂“1+X”,就是發(fā)揮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在某篇課文“1”的基礎上,加上與之相關聯(lián)的文本“X”而進行的群文閱讀教學,旨在實現(xiàn)課外閱讀課內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開展閱讀。
二、“1+X”閱讀教學的策略和途徑
1.確定議題“1”及其類型
(1)可從內容方面確定議題,即通過文本內容提煉議題。(2)可從形式方面確定議題,即通過文本結構、寫作手法等提煉議題。
2.選文、組文“X”的途徑和策略
“1+X”課堂閱讀教學在確定議題、選文組文方面應做到匠心選題、精心選文組文。
(1)匠心選題。議題是“1+X”課堂閱讀教學的靈魂所在,它是連接起單一文本和多個文本的紐帶。一組選文中一般確定一個議題,但也可以選擇多個議題,議題應是多元性、開放性的。
例如,教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在設計“1+X”時,結合尾聯(lián)“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周”,教師可設計選擇“從對面著筆的抒情方式”這一議題,并圍繞這一議題精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等相關古詩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2)精心選文組文。議題確定后,選文要精心,縱橫捭闔、不拘一格。具體來講,可以選取課內的文本,也可以選取課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統(tǒng)編教材,對單元內文章整合重組,也可以突破一個單元,單元之間前后勾連;可以突破課本冊數限制為己所用,也可以突破課內外拓展延伸。例如,在教學《北冥有魚》時,教師可確定“鵬鳥形象的審美意義”這一議題,選擇課后積累材料李白的《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八年級上冊中李清照的《漁家傲》“九萬里風鵬正舉”,以及毛澤東的《七古·殘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這樣課內外有機融合、新學與舊知勾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品位,同時也起到了立德樹人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一篇課文可能引發(fā)多個議題,每個議題都可以組成一組群文,但每個議題都應聚焦一個焦點,解決一個問題,絕不橫生枝節(jié)。
3.“1+X”的基本類型
“1”和“X”在閱讀教學中的組合絕不是簡單的疊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嘗試。
(1)拓展提升型(“1”→“X”)。從單篇到多篇,在讀完課文“1”后,進行“X”的閱讀?!?”和“X”在形式或內容上相似,“X”對“1”進行印證、強化和提升。
基本流程為:①精讀課文,確定議題;②圍繞議題交流討論,形成共識;③緊扣議題,閱讀其他文本;④圍繞議題,交流閱讀所得。
例如,在教學《<詩經>二首》時,教師首先精讀這兩首詩,確定兩詩結構“重章迭唱、一唱三嘆”的議題;然后圍繞此議題討論交流其作用;之后引導學生緊扣此議題閱讀課外古詩誦讀中的《式微》《子衿》;接著,討論總結《詩經》中的詩歌結構特點;最后推薦課外閱讀《詩經》中的《碩鼠》《君子于役》等詩歌。
(2)引進輔助型(“X”→“1”)。從多篇到單篇,在閱讀“X”后,引進課文“1”的學習,從而發(fā)現(xiàn)“1”的特點,提高“1”的學習效率。此閱讀方式與上面“1”→“X”的方法和思路相反,要注意選文“X”的篇數多少、篇幅長段、難易程度等。
(3)比較閱讀型(“1”→“X”→“1”→“X”)?!?”和“X”內容或形式相似,但也可以存在不同,多篇結合閱讀,求同存異,相互拓展豐富,相互促進閱讀。
基本流程為:①出示閱讀目標1,閱讀“1”和“X”所有文本,比較文本間的共同之處;②交流討論,針對共同之處確定議題1,達成共識;③出示閱讀要求2,再讀所有文本,比較文本間的差異之處;④交流討論,針對差異之處確定議題2,達成共識;⑤呈現(xiàn)“1”和“X”的異同之處,討論交流,促進整體理解和構建。
(4)詮釋衍生型(“1”→“X”→“Y”)。“X”對“1”中某些信息加以補充詮釋,起到以文解文、引出學生曾經閱讀的文章或閱讀經驗(“Y”),起到助力理解的作用。
基本流程為:①閱讀課文“1”,發(fā)現(xiàn)理解要點或疑點,確定議題;②閱讀其他文本(“X”),將其內容或寫法與課文對比,以解決理解要點或疑點,達成共識;③引導學生根據“X”,調動閱讀經歷,引出曾經閱讀的相關文章或閱讀經驗(“Y”);④對“X”和“Y”進行分析、整合和提煉,對“1”的議題進行綜合、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首先,教師閱讀文章,確定“領悟吳均避世退隱、寄情山水的情懷”這個理解難點作為議題。其次,教師可以選取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梁書·吳均傳》等作為“X”,補充介紹吳均的個人遭遇、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現(xiàn)實,以及這一時期的“隱逸文化”現(xiàn)象,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產生避世退隱寄情山水情懷的個人、社會和文化的原因。再次,教師引導學生調動這方面的閱讀經歷“Y”,如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等作品,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懷。最后,讓學生結合這些“X”和“Y”深入品味作者的情懷。同時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將文章、文學、文化熔于一爐,能使課堂富有深度和廣度。
結? ? 語
匠心獨運選擇議題,縱橫捭闔精心選文,教師應引領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形成由“點”連“線”,進而織“網”的知識體系,并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拓寬課堂的寬度,挖掘課堂的深度,使課堂靈動起來。我們對統(tǒng)編教材的研讀、探索才剛起航,我們堅信一路前行,風景無邊!
[參考文獻]
陳淑娟.小學群文閱讀教學需關注的三個問題[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07):61-62.
作者簡介:李海紅(1973.6—),女,江蘇建湖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江蘇鹽城市教學能手,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