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潔萍
【摘要】很多時候,學生在作文中會關注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情等描寫,卻忽略了心理描寫。如何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內心,需要借助特定的訓練,教給學生體察內心的方法、技巧,從而讓學生捕捉到內心靈動的思維和智慧的火花,展現(xiàn)出別樣豐富而精彩的心理描寫。
【關鍵詞】體察? 情境體驗? ?敏感力? ?思考力? ?思辨力
用眼睛看得到、用耳朵聽得見、用手觸摸得到的有形的外部世界,用文字表述下來不算太困難。而另一個沒法看到、沒法聽到、沒法摸到,只能用心來感受的內心世界,學生往往覺得無從寫起,老師往往覺得無從教起。通過分層、遞進式的訓練,訓練學生體察內心,久而久之在實踐運用中不斷提升內心的敏感力。以下記錄了筆者對五年級學生所做的內心體察訓練。
1.計算與寫作聯(lián)姻——算“24”
每個學生每天都會用大腦思考:課上老師每提一個問題學生要思考怎么回答;做每一道數(shù)學題學生要思考怎么解題;做每一個科學實驗學生要縝密思考怎么才能順利操作;美術課上畫什么學生要思考設計周全……每個思考在短時間內擦出智慧的火花后便一閃而過,于是乎,學生根本沒有留意到心理活動片段乃至整個過程。
引導學生關注思考的過程,玩一個學生感興趣又容易操作的“算二十四點”游戲,筆者故意出四個湊不成“24”的數(shù)字,“10、9、6、6”。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在心里這樣想,那樣算,反復思考,每次嘗試失敗后,還會擔心其他同學搶先一步想出方法,或許還會責怪老師出題太難,懷疑老師出的四個數(shù)字根本算不成“24”……左思右想的過程中還穿插進五味雜陳的各種想法,心理活動的時間長、內容豐富,害怕學生不會用文字記錄下來嗎?這個訓練沒有要求夾雜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只要著筆墨寫出自己的心理活動即可,目的明確,指向專一,學生就能集中精力細細回想自己剛才是如何想、如何演算的,把這一個片段寫真實、寫具體、寫透徹。如果學生的寫作關注點多了,既要留意同學們思考的表情,留意同學們和老師的對話,那么反而會忽略自己內心的思考,本末倒置。
當然還可以借用猜謎語、對對子等游戲,引導學生寫出自己思考的過程,讓學生體味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
2.“勾連”式的思考——“猜猜他(她)是誰”
有一種學習方法叫“勾連(也作‘勾聯(lián))”,引導學生把這種學習方法遷移到思考中,勾連式地前前后后詳細考慮問題,想得多了,想得全了,內心活動必定豐富了。
游戲“猜猜他(她)是誰”逐條出示一個學生的信息,每顯示一個信息都要停留一段時間,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提示信息從外形描述到性格介紹,從顯性特征到隱形特征,難度逐步增加?!靶畔⒃O置”可以故意寫一些模糊的、模棱兩可或是迷惑學生的假信息,這樣學生內心的答案更會在所確定的幾個目標人選中搖擺不定。五六個提示信息結束后出示A、B、C、D四個人名供學生選擇,當然答案也在其中。學生在考慮這四個人選時,又必須重新勾連到上面幾條指向目標對象的提示信息,逐一對照,檢查是否符合每一條信息的描述,最后整合所有信息,確定老師指的到底是哪個學生。整個思考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上下串聯(lián),由單一的縱向思維到確定其中一個選項時重新回顧、勾連提示信息,整合所有信息內容,全盤考慮。學生在捉摸不定、反復推敲的思考方法中一次又一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展現(xiàn)各自獨特的思維、感受。有了這么復雜的心路歷程,害怕學生寫起來是只言片語嗎?
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針對性的訓練,醞釀了學生豐富的內心活動,讓學生關注并記錄下自己一路思考的足跡。
3.展現(xiàn)內心體驗——擊“鼓”傳“花”
很多時候,人的內心會產(chǎn)生一種感覺,高興、生氣、悲傷、激動、憤怒、驚恐……作文要有這個本事把內心中混為一團的感受——或“高興”,或“生氣”,或“悲傷”,或“激動”,或“憤怒”,或“驚恐”等用語言文字清晰而又詳細地描寫出來,而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我很開心”“我很生氣”“我很傷心”就囊括了所有的內心體驗與感受。只有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感受心跳的感覺,回味當時內心每分每秒的情境體驗、聯(lián)想,才能把心理感受寫具體。
課堂上玩擊“鼓”傳“花”的老節(jié)目,筆者負責擊“鼓”,請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不能出聲,關注情境體驗中的內心感受。“鼓”聲越敲越響,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眼看“花”越傳越近,學生們也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慌張。筆者故意用眼神看著這名學生,示意在他(她)這要停止“鼓”聲。在那眼神碰撞的一刻,筆者又改主意了,目光轉向另一名學生,暗示要停止“鼓”聲,你準備好表演節(jié)目吧。轉念,筆者的目光又從他(她)身上移走,投向另一名學生……筆者這兒瞄一下,那兒看一眼,總在尋找下一個目標在哪里?!肮摹甭曇彩谴似鸨朔?,節(jié)奏時快時慢,在慢節(jié)奏中留給學生一個喘息的機會。最后請學生回顧自己的內心,是緊張?是害怕?是期待?是喜悅?是刺激?寫出自己當時一連串的內心體驗。
試著把內心感受的一個詞變成一段話,你的內心活動才會細膩而豐富!
4.“搖擺不定”——敘述內心糾結
每一個人都會經(jīng)歷“糾結”。比如:逛街買衣服要選擇是買這件還是那件,去超市買東西會選擇是買這個牌子的還是那個牌子的,去飯店吃飯要選擇點這個菜還是那個菜……學生也是如此,老師布置了寫作話題是寫這個素材還是選擇那個素材。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面臨要做出抉擇的難題。也許就在一剎那間大腦里已經(jīng)有了結果,但是又有多少人會去體察、關注在做出決定之前內心所經(jīng)歷的這個復雜的思考過程呢?做出一個決定,選出一個結果只需要幾秒鐘,用文字把思考的過程記錄下來那就可以寫上幾百字了。
矛盾心理訓練就是要喚醒學生關注內心,拾掇起被遺忘、被忽略的那一個做出選擇的內心活動。筆者先出示設計好的A項作業(yè)和B項作業(yè),其下都羅列了三個作業(yè),只是內容各不相同,請學生從這兩項作業(yè)中選擇一項來完成。學生思考兩分鐘后交流自己所選的結果并說說選A項作業(yè)或是B項作業(yè)的理由。其實,這個作業(yè)只是擺的一個噱頭,學生選擇A項作業(yè)還是B項作業(yè)都不需要完成,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說清楚選擇這一項作業(yè)的原因,可能是從做作業(yè)花費的時間來選擇;可能是從作業(yè)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也有可能是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所需來選擇……無論學生怎樣權衡做出最終選擇,都融合了內心的思考、兩相比較、舉棋不定的糾結心理。
學會用兩個“我”的想法表達心聲,內心描寫就更為獨特了!
5.學習“判案”——描寫內心推理
偵探判案需要推理,寫作中也要運用到推理。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的思維過程。運用推理,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力。
不是只有偵探、警察才能推理的,學生也可以推理。從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尋找“蛛絲馬跡”,運用發(fā)散思維進行一步步推斷,推斷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一群富有童真的學生當起小偵探家,饒有興趣地開展探索,你會欣賞到學生各自豐富的想象力、富有邏輯的推斷力、發(fā)散式的思維力。生活中需要探案的事例很多:比如班上某個學生的鉛筆、作業(yè)本不見了,筆者會引導學生推斷找出原因;某個學生沒有上學,筆者會引導學生推測其請假的原因;看到校園里的樹木“被毀”,我會引導學生仔細查看現(xiàn)場,從發(fā)現(xiàn)的事實情況中展開推理,猜猜“破壞者”是誰?怎樣鬧成如此場面?推理的結果正確不正確,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推理的過程讓學生做了思考力的訓練,寫成文字又是不錯的素材。
布魯諾說過:“聰明睿智的特點在于,只要看到和聽到一點,就能長久地考慮和更懂地理解?!睂τ趯懽鱽碚f,觀察是基礎,只有運用你的思考、推斷,你的筆下才會有無窮無盡的文字。
6.表達內心的深度——寫出思辨
思辨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小學生分析事物、辯解反思的能力較弱,對于看到的現(xiàn)象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不會有所解釋,不會發(fā)表觀點,不會寫出反思,不會總結經(jīng)驗教訓等,如學生在寫作中經(jīng)常會以“我真倒霉”收尾??荚嚊]有考好,稱“倒霉”;上體育課時摔了一跤,稱“倒霉”;作業(yè)本忘記帶,稱“倒霉”……所有的“倒霉”其實都是有原因的??荚嚊]有考好,是不是自己沒有認真復習、考試不夠細心;摔了一跤是不是自己沒有看清路;忘帶作業(yè)本是不是自己沒有及時整理好書包。課文《蘋果里的五角星》,就是在橫著切蘋果看到的現(xiàn)象后延伸出了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我們也應該啟發(fā)學生思考平時經(jīng)常寫到的事例背后所隱含的道理、蘊含的啟示,讓寫出來的作文長于故事。
訓練可以設置“兩難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學生爭辯前必定需要發(fā)散思維,從各個角度、多個層次思考,從橫向、縱向探索,縝密組織語言。理由講述得越充分說明思考得越周詳。學生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不休中訓練了思維,提升了思維的深度、廣度與速度。設置的“兩難話題”可以是:雙休日要不要補課?學生能不能用《課課通》?學生能不能唱流行歌曲?做班干部好不好……辯論賽結束,讓學生寫下辯論記錄。
管建剛老師說“敏感的人,能寫出內心的溫度;思辨的人,能寫出內心的深度”,一個習慣思辨的人,才會從不斷深入事物內部、從瑣碎小事中發(fā)掘出別人看不到的新鮮意味。
教學生寫作,不光要讓學生睜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聽人的對話,看人的動作、表情、外貌,還要讓學生學會關注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學會體察內心,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捕捉內心活動的敏銳感,如此學生才能重視這個常被忽略的無聲世界,才能用語言文字把內心展露得淋漓盡致,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課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