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超
“因為10天的電影展,平遙也變成了一個星球?!?019年10月10日至19日,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作為該影展的創(chuàng)始人,導演賈樟柯這樣為官方海報“電影小星球”釋義。
平遙,這座位于山西省晉中市、以其保存完好的文物遺跡聞名于世的古城,希望通過電影的魔力,吸引更多游人前往這顆古老又年輕的“星球”。
影展的舉辦地“平遙電影宮”自2018年2月10日開始進入常態(tài)化運營,已成為山西古城文化旅游的新地標。在這里舉行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國際雕塑節(jié)、國際木偶狂歡節(jié)等國際文化藝術節(jié)展,吸引著平遙本地居民和國內外文化藝術愛好者。
在全國各地對發(fā)展文化旅游的探索中,平遙這座千年古城的“煥新”之路顯得獨特。
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與云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并稱為中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面對“嶄新的世界”,電影人要尋求新的電影語言,而古城也正尋找著自己全新的表達。
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古跡地區(qū),平遙嘗試了一條“以古帶今”之路。
2013年,中國煤炭行業(yè)的“黃金十年”宣告結束,山西省的經濟發(fā)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需求。平遙這樣的文化古城,更被推向了文旅產業(yè)改革的“前臺”。
2016年,平遙縣所屬的山西省晉中市,提出要走一條資源型地區(qū)創(chuàng)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加速全面挺進全省第一方陣”。
在這樣的背景下,平遙縣政府與賈樟柯團隊于2016年9月順利簽訂了《平遙國際電影展合作框架協議》。
2017平遙國際電影展海報(局部)
賈樟柯曾表示,選擇平遙的原因,是因為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與電影碰撞出的火花”。
位于平遙古城西北角的一座廢棄的柴油機廠,被改建為“平遙電影宮”文化園區(qū)。它見證了2017年第一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的開幕,也成為了撬動古城電影產業(yè)、提升文化氛圍的杠桿。
據統計,僅在2018年10月舉辦的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期間,平遙電影宮就接待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觀眾26萬人次。
2019年5月,由貓眼娛樂等發(fā)起的“金眾電影青年”獎項將“年度電影城市”獎頒給了平遙——2018年,僅擁有53萬常住人口的平遙縣電影總票房環(huán)比增長550%,達到了658萬元,是全國電影票房增幅最大的城市。
“在古城看電影”已經成為當地人和游客新的生活體驗,平遙由此獲得了與現代文化接軌的機會。
2019年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71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名單,平遙縣位列其中。
為推動旅游業(yè)從單一景點景區(qū)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平遙電影宮”園區(qū)內引入了多種功能性文旅業(yè)態(tài):以賈樟柯同名電影為主題的“江湖兒女”餐廳、“站臺”劇場、電影衍生品商店、電影主題書店、禮品店、主題餐廳、藝術工作室、文創(chuàng)集市、水吧、酒館、青年旅社、書店等等,都極大豐富了游客的旅行體驗,讓旅行不僅僅是參觀和拍照。
在非影展時段,影展園區(qū)則化身為當地的文化藝術中心,除了常規(guī)的院線電影放映,平遙電影宮還定期舉辦“平遙之音”系列學術活動、“平遙專場”電影放映,以及在固定展覽空間內舉辦“平遙境界”常態(tài)化藝術展覽。
一位網友說:“這里將我小時候來過的破舊廠房跟現代藝術結合起來,真是別出心裁?!?/p>
按照定位,平遙電影宮將成為融合電影、文化、旅游三重功能的文化園區(qū)。電影作為載體,將現代化的娛樂形式和藝術欣賞形式,疊加進平遙這一古老的文化地標,是平遙文旅的“秘籍”。
平遙縣原本就擁有包括文物古跡、休閑農業(yè)、民俗風情、城鄉(xiāng)風貌等在內的多樣歷史文化類旅游資源,以及晉商文化、縣衙文化、鏢局文化等文化名片,而如何盤活已有的資源,以旅游帶動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成了平遙文化產業(yè)的命題。
除了以電影展為文旅創(chuàng)新的代表性項目,近年來,平遙縣還先后引進華僑城集團、當紅齊天集團、故宮文創(chuàng)、聯通沃動漫等國內旅游知名投資者,不斷嘗試旅游業(yè)態(tài)的組合創(chuàng)新。
在邁點研究院新近發(fā)布的“2019年8月5A景區(qū)品牌100強榜單”中,平遙古城景區(qū)名列5A景區(qū)品牌100強第4名,僅次于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和拉薩布達拉宮景區(qū)。
風生水起的文旅項目,不僅為平遙贏得了好口碑,也為其爭取了面向更廣闊空間的可能。
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公布的首批片單,共包含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2部影片;在官方單元49部展映影片中,57.1%(28部)為全球首映,73.5%(36部)為亞洲首映,中國首映率則達到100%。
參展影片有戛納電影節(jié)入圍及獲獎影片《大西洋》《我們的母親》《我失去了身體》《乳牙》等,也有已在國際影壇引發(fā)關注的陳哲藝、雎安奇等新銳導演的作品。
因為電影的魅力,平遙正為自己贏得來自世界的目光。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同為“電影之鎮(zhèn)”的戛納——這座位于法國南部港灣城市尼斯附近的小鎮(zhèn),早已成為世界知名的休閑度假目的地。戛納沙灘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正是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原型。電影節(jié)賦予了戛納更多的文化氣息,讓慕名而來的游客感受到了這里更加明媚的風光。
電影也正為山西的文化品牌走向世界“賦能”。
為促進山西本土電影產業(yè)發(fā)展,從第二屆起,平遙影展新增了“從山西出發(fā)”的永久性單元,入圍這個單元的電影,要求影片主創(chuàng)為山西籍電影人,或由山西影視公司擔任第一出品方,或在山西取景拍攝。2019年影展這一單元中,將有講述退役中國女足運動員幫助巴基斯坦山區(qū)女孩圓夢故事的《巴鐵女孩》等影片進行全球首映。
除此之外,影展從2018年起,每年都會選擇山西的一市一縣進行推介。借由影展的窗口,主辦者希望能將山西代入全球的視野。
正如2019年影展即將舉辦的“平遙一角”環(huán)節(jié)主題所述,“新世界,新語言”,面對“嶄新的世界”,電影人要尋求新的電影語言,而古城也正尋找著自己全新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