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梅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一方面由于教師缺少可以借鑒的教學模式進行參考,導致當前作文教學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另一方面因為小學生生活面較窄,知識積累不多,導致習作教學難度增大。其實對于習作而言,說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教材中找答案,向教材借鑒習作方法,充分發(fā)揮教材中例子的作用。
教材中的文本也許不是最優(yōu)美的,卻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他們寫作文是從模仿開始的。因而針對習作教學而言,教師應先給學生范例,尤其是通過誦讀品析精彩片段,組織學生進行臨摹仿寫,以便從中借鑒表達技巧,在理解文本主題的同時,提升其表達能力。
比如《三亞落日》這一課,作者將落日比作“快樂的孩童、大紅燈籠、跳水員”,這一比喻較為新奇,不僅符合落日特點,而且還隱含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為例,組織學生開展隨文練筆活動,進行仿寫。由于有教材范例可供借鑒,因而學生的寫作片段也極為精彩,其中有學生將其遷移到小河流水之中,運用比喻描述,即“金色的陽光撒在小溪里,流水頓時變成了一條揮動的彩色綢帶”,比喻不僅貼切,新穎,而且還隱含作者表達的情感。
比喻屬于一種表達技巧,學會運用比喻,學生的習作會變得更加生動。案例中卻一反常態(tài),直接從比喻到比喻,對照文本例子進行仿寫,這樣不僅可以讓習作訓練變得生動有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通過感性認識,理解比喻的用法,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從仿寫到創(chuàng)作,提升表達技巧。
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作。對于學生的習作而言,語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是他們想象的能力。但從學生習作來看,不少學生習作內容千篇一律,內容缺乏想象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教材內容,結合文本結尾,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鼓勵他們大膽續(xù)寫,或者改編,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鼓勵他們主動與文本對話。
比如《姥姥的剪紙》這一課,針對課文結尾,學生對姥姥和“我”以后能否見面都感興趣。教師充分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大膽想象,對文本進行續(xù)寫,說說“我”和姥姥如果再次相遇又會發(fā)生什么。有學生就結合姥姥年齡較大的特點,對文本結尾進行續(xù)寫。對于學生而言,其實他們并不是沒有生活,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教材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其中的“眼睛”。對此教師可以以教材為引子,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文本進行續(xù)寫,或者改寫,這樣他們就會不自覺地把生活經驗滲透到習作之中,發(fā)展他們的想象能力,為習作表達奠定基礎。案例中便是以“姥姥和‘我再次相遇”為話題,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續(xù)寫,不僅讓其內容富有生活氣息,而且還能有效培養(yǎng)想象能力。
雖然教材中所選編的文本,都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對他們幫助最大的,但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與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相差甚遠,學生理解起來有點難度。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采用熟悉的體裁,對文本進行改編。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做到與作者準確對話,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
比如《秦兵馬俑》這一課,屬于說明文,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熟悉的形式,進行體裁改編,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或者想象,以兵馬俑景區(qū)為主題,寫一篇游記,了解說明文與游記之間的區(qū)別。
改編,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這種改編,由于有文本依托,難度較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改編,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文本內容,而且還能幫助他們熟悉不同的文體,便于他們掌握表達技巧。
總之,在習作訓練中,教師要摒棄整篇習作理念,巧用教材資源,將練筆隨時隨地穿插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通過隨文練筆,助力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多次訓練,有效積累習作素材,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其語文素養(yǎng)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