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的興趣,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小品活動的策略。但是小品活動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作者通過在自己課堂上的兩種小品活動為例,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思考提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品活動;英語興趣;評價手段;邊緣人
【作者簡介】黃敏靜,廣州市海珠區(qū)海富小學。
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是系統(tǒng)學習英語過程的起點。如果能把小學英語的基礎打扎實,對于將來高一級的英語學習而言,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關鍵所在,英語教學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如何讓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自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今的課堂與之前相比較,變化最明顯的是各種游戲以及活動常應用于小學英語教學當中。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小品活動是提高學生對英語興趣的途徑之一。
一、小品活動引入課堂的意義
把小品引入課堂首先能讓課堂氣氛變得較為活躍、課堂形式更為多樣,學生也因此對英語更感興趣。其次,小品活動是英語能力運用的綜合體現(xiàn)。一次成功的小品活動可以從聽、說、讀、寫、用等五個方面去鍛煉學生。小品活動是讓教材變“活”的重要體現(xiàn)。要順利完成一次小品表演必須經(jīng)前期的構(gòu)思與寫稿階段。要進行構(gòu)思與寫稿,就必須要求學生靈活運用新學知識,并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加以應用,除此以外,一個小品表演需要用到的知識很有可能是他們還沒有學過或者接觸過的,他們?yōu)榱税研∑繁硌莺?,會通過各種途徑去搜索這些知識。這也是一種知識的延伸手段?,F(xiàn)在的教學要求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那表演的同學可以在口語方面得到鍛煉,而觀看表演的同學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訓練到聽力。因此,把小品引入到課堂中是很有必要的。
二、課堂小品活動兩例
以下兩個實例是本學期在海富小學五年(1)班所進行的小品活動的情況及分析。
實例1:圍繞著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起點出版的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2 Its the middle of winter》所進行的小品表演。
小品進行的背景:學習完Unit 2《Its the middle of winter》的課文。
小組表演的形式:以四人小組分單位進行小品表演。
小品進行的目的:1.通過小品表演讓學生對篇幅較長的新課文進行復習鞏固。
2.讓學生通過小組協(xié)作,找出南北半球季節(jié)差異,豐富其課外知識。
3.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小品表演前期籌備工作所反映的情況:任務布置后,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準備以及尋找表演用具,即使是個別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也能參與到小品的籌備工作當中。但是在臺詞的編寫方面,由于文章講述的是南北半球的季節(jié)差異,篇幅較長,部分小組在提取問題編寫對話中出現(xiàn)不少困難。當他們遇到不會的地方,就會詢問老師。
進行小品表演時所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雖然對小品表演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但是表演的效果并不理想。具體表現(xiàn)在:1.忘記臺詞,相當一部分學生是讀臺詞的。2.表演的同學并不是全部都能放開,有一部分同學表現(xiàn)得較為拘謹。3. 表演的同學樂在其中,臺下的學生事不關己。
實例2:圍繞著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起點出版的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9 Be careful》的小品表演
表演背景:同樣學完Unit 9的課文,初步學習了Be careful/Watch out/ Dont…/ You may…的句型后所進行的小品表演。
表演目的:1.檢測學生對日常安全規(guī)則新句型的掌握程度。
2.鞏固新學知識。
3.擴散思維,增強小組合作性。
小品表演形式:在班上以固定的四人小組為單位。
表演呈現(xiàn)效果:此次表演是以家居安全或者學校安全規(guī)則等等為中心,編排對話及表演
表演過程:先是小組私下表演,然后在班上展現(xiàn)。在全班十組學生中,有些小組以學校安全規(guī)則為中心進行對話表演。有的小組則以家居安全為主題進行表演。還有一些小組則以交通安全規(guī)則為背景進行呈現(xiàn)??偟膩碚f,這次小品表演,表演者比上次表演投入,而臺下觀眾也看得開心。
活動參與面:從本學期中期開始,在英語課堂上,我采取了四人小組競賽法,因此全班得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這一次的活動中來。
三、活動圖反思與啟示
1.兩次活動的反思。
實例1之反思:
這一次的小品表演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小品表演在英語教學中沒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學生還沒有很熟悉如何進行小品表演的情況下,老師卻放手讓學生進行如此難度的活動。
(2)教師沒有對小品表演進行系統(tǒng)的指示,指示大概地講出表演的范圍,導致學生們在準備的時候碰到了不少的問題。
(3)沒有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手段,讓一部分的學生沒有真實有效地參與到活動的整個過程,成了“邊緣人”。邊緣人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掉隊,缺乏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的能力或者僅僅是主觀上缺興趣,學習動機低下而不愿參與。
(4)沒有讓小品表演真正成為課堂的一部分,沒有給學生提出表演以及觀看的任務要求,從而是學生為了表演而表演。因此出現(xiàn)了上面提到的表演的學生樂在其中,臺下的學生看之無味。
實例2之反思,這次活動做得較好的方面:
(1)有效的評價手段:由于在英語課堂上時刻存在著競爭,每一組學生的上課投入度以及紀律都納入評價的范疇,有了這樣的競爭機制,大多學生都能以較高的熱情投入到活動當中。
(2)表演的質(zhì)量有所提高,對于五年級的學生程度來說,已經(jīng)基本達到大綱的要求。
(3)節(jié)奏緊湊,表演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與前次的小組表演相比,本次表演所用的時間大概是十五分鐘以內(nèi),而且這一次的表演在整堂課的安排上是屬于鞏固發(fā)展部分。這樣就使活動真正融入課堂教學當中,而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
做得不夠的地方:
(1)上臺表演的比較大聲地通常都是一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表演得不夠大方。
(2)評價手段不夠靈活。教師只對小組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忽略了對話內(nèi)容等其他方面的評價。
2.如何把小品表演在課堂上更有效進行的若干設想。
(1)從學情出發(fā)。對于學生而言,給予難易適中的命題范圍進行小品表演能使其更容易地體現(xiàn)成功并激發(fā)其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從實例一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小品的設計超出學生本身的能力范圍,因此讓學生對小品的實現(xiàn)感到比較困難。這樣,他們就難以體現(xiàn)成功,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起到阻礙作用。
(2)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如何能使全體學生參與到小品活動當中是教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里所說的參與不只是小品的呈現(xiàn),當中還包括小品的構(gòu)思,對話的編寫以及小品的編排等過程。學生的個性不盡相同,作為老師應該盡最大的可能去了解不同學生的能力傾向。有些學生活潑好動富有表現(xiàn)欲,那么他們可以充當小品的主要表演者;有些學生愛好寫作,那他們可以充當劇本的編寫者;有的學生富有想象力,那他們可以為小品出謀劃策等等。盡可能地避免邊緣人的出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個孩子都想在學習中取得成就。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每個學習者從不同水平和不同角度參與到圍繞任務或活動展開的合作、論爭與評價中。并從中獲得他人的支持。繼而獲得個體的存在感與身份感。
(3)采取靈活全面的評價手段。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限制,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采用結(jié)果式的評價方式,如考試成績的高低是判斷學生能力的最重要指標。那小品表演的成功與否則是靠表演的精彩程度去決定。這樣的評價方式就忽視了過程本身。一項活動沒有過程的存在就不能產(chǎn)生結(jié)果。因此我們對于小品活動的評價一定要全面靈活。把小品的準備過程納入這個評價范圍內(nèi)。
小品能使學生對活動本身產(chǎn)生興趣,但他們這時僅僅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直接興趣。但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當他們遇到困難、枯燥的學習內(nèi)容時,就必須通過學生對學科本身的間接興趣來強化學習行為。那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小品主題的精心設計,對學生的科學引導,對小品的全面評價來提高學生對英語課堂活動的直接興趣,使量變轉(zhuǎn)為質(zhì)變,使學生對英語學科產(chǎn)生相對穩(wěn)定的興趣從而促進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董玲,張米嵐,王杰,趙靜遠.小學英語課程與教學[J].
[2]劉海濤,王林發(fā).新理念教學叢書前置教學的設計與操作[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