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明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yǎng)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因為有了想像,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guī)思維的約束,沖破現(xiàn)有知識經(jīng)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想像是創(chuàng)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也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zhì)。
一、激活文字包含的意境,點燃想象火花
語文教材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xiàn)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還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閱讀《晏子使楚》一文,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意在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還學生以真正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時,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隨同晏子一道出使楚國,讓學生置身于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直接閱讀的基礎上,經(jīng)歷思考、質(zhì)疑、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等多種學習過程,從而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生成。學生初讀課文時覺得一目了然,可實際只是站在文字外圍,讀懂的也僅是文字的表面意思。教學時重點抓住“晏子說的話中,你聽出了什么話外音?怎么聽出來的?”這一問題。讓學生經(jīng)歷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解疑的多次閱讀過程,學生的感受就越來越深刻,思考也就越來越見深度。
又如品讀《青蛙看?!芬晃慕Y(jié)尾寫到“啊!大海就展現(xiàn)在他們眼前”時就戛然而止,對大海的景象和青蛙、松鼠的舉動只字未提,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利用作者的這一寫作技巧,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暢所欲言,大膽描繪自己胸中的大海,并讓他們把自己的想象繪制在黑板上,將語言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提高了他們的語文能力。接著,提醒學生站在山頂看著眼前的大海,青蛙最想說什么?它又會對青蛙說什么?對于這樣的提問,孩子們會在無拘無束中學會了欣賞美景,贊美大自然和感謝他人。這就是童話的魅力,當課堂變成了孩子們的童話世界,當孩子們變成童話中的小主人時,那智慧的火花就會在孩子們的心中點燃。
二、架設語言溝通的橋梁,豐富想象內(nèi)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去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豐富想象的內(nèi)涵。
三、放飛學生情感的思緒,創(chuàng)造想象空間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
在教《小鷹學飛》一文中,在學習1-2自然段時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老鷹和小鷹的話多讀一讀,結(jié)合插圖,讓學生看到小鷹已飛到了大樹的上面,會怎么想?再結(jié)合文字“高興”“喊”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演出來,進入情境體會小鷹自以為飛到了大樹的上面,飛行的本領就已經(jīng)學會了,自然地讀出它此時高興、滿足的心情。這時候,再問學生老鷹是怎么說的?你是從哪兒看出老鷹不滿意。學生通過讀,指出“搖搖頭”“還不算”,明白老鷹希望小鷹飛得更高。老師用親切的語言點出母親對孩子的愛,鼓勵學生讀出親切、和藹的語氣。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紗詞。”什么叫“解讀”?“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lián)想與想像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四、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領域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安排很緊張,很多學生還要在家長的逼迫下利用下午或雙休日參加各種培訓班、輔導班。很多家長片面的認為,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加之現(xiàn)代電視和網(wǎng)絡普及,孩子幾乎沒有時間和興趣去課外閱讀,孩子的文字閱讀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就會收到極大限制。理學家朱熹曾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就告訴我們,要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語文水平,課堂和課本的知識肯定太狹窄了,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做到有的放矢,適時點撥,方可有所收獲。只有讓學生盡量多的去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課外科普、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有效讀物,才能對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很好地積淀作用。其實,在今年的中小學教材新變化“大語文”就是很好地例證。這次教改是全國上下從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化進行一系列重大歷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頂層設計的結(jié)果。北京市教委委員、新聞發(fā)言人李奕和中招辦主任曾也曾透露:日后的中考理科題目中會增加閱讀量,考查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后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會是對語文的持續(xù)考察。不僅是語文試卷增加了閱讀量,其他科目都增加!閱讀量少、語文水平欠佳,都會使做題速度、理解水平等受到很大影響,所以會出現(xiàn)考生連題都沒時間做完的情況,未來,閱讀是一切學科的最重要基礎,如果你依然說自己的孩子沒時間讀書,等同于說要自己的孩子放棄所有學科。
總之,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其它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