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光
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張掖市高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他說:“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zhàn)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總書記充分肯定了西路軍,高度評價了西路軍。習總書記這一實事求是的歷史結論,是對浴血奮戰(zhàn)的西路軍和眾多犧牲的英雄兒女的莫大告慰。
西路軍問題是黨史軍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一些黨史、軍史工作者和專業(yè)研究人員涉足該領域,真誠面對歷史,在史料清理的基礎上,澄清是與非、判斷功與過。目前,學術界許多同志對西路軍持肯定態(tài)度,不過這仍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有人認為西路軍是張國燾退卻逃跑路線的產物。西路軍得到充分肯定,遠不是一帆風順的。
我為了研究西路軍,寫作西路軍,考察了與西路軍有直接關系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還進而考察了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出發(fā)地川陜蘇區(qū)。寫作《西路軍·河西浴血》《西路軍·生死檔案》《西路軍·天山風云》,就必須搞清一些問題。諸如:西路軍為什么西渡黃河?為什么挺進河西?為什么慘遭失???等等。這不僅是《西路軍》寫作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也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因而我對這些問題做了一些調查研究,寫了一些論文。這些論文排列起來,和西路軍事件的進程大體一致,從理論的角度勾勒出了西路軍的概貌。我將這些論文編輯出版了《西路軍論集》。
翻閱那些飲恨河西走廊的紅軍老戰(zhàn)士用血淚寫成的回憶錄,翻閱中共黨史軍史工作者深入細致的調查材料,和西路軍紅軍老戰(zhàn)士促膝長談,常常不禁愴然淚下,心中翻騰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情緒。他們那娓娓的述說、沉重的嘆息,把我引入一個悠遠的廣漠的世界,引入歷史的深處。西路軍悲壯慘烈的西征,老一輩英勇犧牲的身影,是那樣深重地刻在我的腦海里,沖撞著我的心扉。
西路軍這支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烈火中沖殺出來的南方鋼鐵隊伍,與敵殊死搏斗在大西北嚴冬的河西走廊,欲急進而不能,欲速退亦不可,流血裂冰,伏尸盈雪,外無援軍,內無糧彈,歷時近五個月,慘遭失敗,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
我的《西路軍》三部全景式地描述了西路軍的悲壯歷程。正式出版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有關專家審稿后肯定:“該書突出的特點是,資料極為豐富,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了西路軍將士浴血奮戰(zhàn)、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以及西路軍余部進入新疆后與從延安派出的干部幫助建設新疆的事跡;謳歌了毛澤民、陳潭秋、林基路等共產黨領導人面對死亡的正義精神?!薄段髀奋姟啡?,為讀者檢索歷史、透視未來提供了一段信史,使當年紅軍將士以及志士仁人勃發(fā)的英氣和高昂的頭顱,永遠激蕩青史、燭照天地。
《西路軍》的寫作,對于我來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寫作,它傾注了我的生命和情感,寫作過程中沒有企圖去迎合什么,只是為了心靈的寄托,只是想為西路軍樹碑立傳,對得起把鮮血和生命拋灑在河西走廊的紅軍將士。要完成這部史詩性的作品,就得選擇合適的寫法,就得解決如何積累材料、如何謀篇布局、如何寫作人物、如何突出主題。自從開始寫作《西路軍》,我讀書、學習、乃至生活就有了強烈的目的性,日子也過得踏實而有意義。
《西路軍》力求客觀、真實,就必須真誠面對歷史,而盡量少帶觀念進入作品。在西路軍悲壯的歷史面前,我覺得任何觀念都是渺小的、偏狹的、生硬的,所以我盡量呈現(xiàn),呈現(xiàn)出這一段歷史。而呈現(xiàn)得越沉穩(wěn)、越詳盡,理念的東西就越堅定突出。
《西路軍》三部,在2000年底已經完稿,交陜西人民出版社,但因曾是禁區(qū)而未能出版,直至2009年才得以面世,過去了將近9年。不過這似乎是一件好事,9年中我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寫了一些西路軍研究論文。每當思考成熟時,我就對《西路軍》三部做一些修改或補充。全書內容更加充實、結構更加嚴謹、語言更加精練、文學性也進一步提高。《西路軍》的成書過程,是一個學習、研究的過程。
2009年5月,《西路軍》三部正式出版?!吨腥A讀書報》、《新華書目報》、《科學時報》、《甘肅日報》、《陜西日報》等幾十家媒體做了報道或評介?!短m州晚報》、《銀川晚報》、《荊門晚報》、南京人民廣播電臺、濟南人民廣播電臺等做了連載或連播。獲全國“2010年度全行業(yè)優(yōu)秀暢銷品種”獎;獲首屆陜西圖書獎;獲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推薦“2015年度好書”。
西路軍是黨史軍史上的一件大事,用文學的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應該說是十分有意義的一件事。我的《西路軍》三部,因完整、系統(tǒng)地記敘了西路軍的悲壯征程而引起較大反響,贊揚的人很多,同時也有不少讀者提出建議,強調歷史的真實性與文學的可讀性的統(tǒng)一。許多建議乃至批評是中肯的。歷史的真實性依靠史料的翔實和準確,文學的可讀性必須以歷史的真實性為前提。
《西路軍》三部的價值,就在于反映西路軍歷史的真實與否。遵循歷史著作的真實性原則,實事求是地書寫這段歷史,文字自然浸潤著鮮血、燃燒著烈火。西路軍歷史積淀深厚,與此相關的著作也應該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豐富的歷史知識、感人的歷史人物、飽滿的時代風貌、優(yōu)秀的敘述文筆。本著上述目標,對《西路軍》三部一再修訂,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讀者的尊重。目前,《西路軍》三部的三版稿也已經修訂完成,使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
我曾是甘肅日報社記者,為了有充足的時間研究和寫作《西路軍》,于1986年由報社調到社科院,至今已有30余年了。寫作《西路軍》,從《河西浴血》開始?!逗游髟⊙纷钤绲陌姹?989年由《陽關》雜志連載,1993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書,至今已經有五個版本了;《生死檔案》1992年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已經有四個版本了;《天山風云》也有三個版本了。寫作的跋涉一次又一次起程,每一次修改都有較大提高,但仍存在著缺點與不足。然而,每一次修改都減少了應該這樣寫還是那樣寫的疑問,堅定了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真實”。
研究歷史,尤其是研究黨史軍史,不可能離開今天去觀察昨天。我們今天研究昨天,就是因為當代人需要通過研究那段歷史,反映當代人對那段歷史的看法,希望在反復研究中,糾正過去史書上的一些偏差、不實甚至謬誤。歷史學的目的,不僅在于探究歷史真相,還在于以這種探究的結果寄寓對現(xiàn)實的關注,為當代人走向未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換言之,史學家研究過往的歷史運動,是為了參與和促進當前的歷史運動。在這信息如雨的時代,我們回顧過去。我們因此有可能記住被忘卻的故事,那些故事乃是現(xiàn)實的一部分。
鴻篇巨制,是一種胸中的大氣象,一種藝術的大營造。西路軍史是一部英雄的、悲壯的、不朽的史詩,因而歌頌西路軍的作品也應該有史詩那種猶如長江大河般的波瀾壯闊之美。我的《西路軍》三部做到了,成為一部暢銷書,一部傳世之作。
(作者系著名西路軍史作家和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