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唐娟玨李瑚 圖/花炮文化科普基地
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
金字塔、象群、草裙舞,青花瓷、中國鼓、火紅辣椒……6月26日晚,長沙橘子洲頭特別增加一場中非經(jīng)貿(mào)博覽會創(chuàng)意煙火表演,濃郁的非洲風情與原汁原味的中國元素貫穿表演始終,在夜幕中碰撞出璀璨炫目的花火。
從北京奧運會到倫敦奧運會,從一年一度的春晚到去年的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花炮一次又一次在各地驚艷綻放,在贏得世界目光的同時,也成為了傳播中華文化的信使。
這一源自千年前的制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更彰顯了匠人精神;如今機械代替人工,科技催生智能,花炮承載著“安全和環(huán)?!钡氖姑?;花炮與藝術的跨界融合,讓它的“美麗基因”更加淋漓盡致地迸放……想要了解更多嗎?和記者一起走進花炮文化科普基地(下稱“基地”)吧,在這里,有一場煙火的饕餮盛宴等著你!
來到瀏陽大瑤的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下稱“博物館”),記者就被深深吸引了,這里青磚碧瓦、雕梁畫棟,蔚為壯觀。
“世界花炮看瀏陽,瀏陽花炮看大瑤?!弊鳛闉g陽人,博物館館長劉雨文自豪地介紹道,“博物館始建于2001年,2011年擴館重建后,形成了一個由花炮文化展館、花炮文化步行街、李畋廟、李畋廣場、李畋公園組成的占地300余畝(1畝≈666.67平方米)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
“花炮從始祖李畋發(fā)明用于除魔納福的第一顆爆竹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聞著煙花味長大的劉雨文,說起花炮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
花炮始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貞觀年間,花炮始祖李畋為祛除瘟疫、邪瘴,將硝磺裝在竹筒之中,用火繩或烙錐將其點燃引爆,以驅(qū)散山魈瘴氣,這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硝磺爆竹。
“那我們現(xiàn)在的卷紙煙花是什么時候才有的?”劉雨文的介紹,勾起了專程從武漢來到大瑤參觀的王浩的好奇心。
“北宋時期,開始用引線連接爆竹,因其形同鞭子而俗稱鞭炮。”劉雨文娓娓道來,當時改竹筒煙花為卷紙煙花,而且有了“集百巧于一架”的煙火戲,花炮發(fā)展到較高的水平。
劉雨文正在向參觀者介紹花炮的制作工藝
在基地,不只有專業(yè)的講解,還收藏有花炮生產(chǎn)、運輸、交易等工具實物,花炮作品、獎杯、圖片等文物上千件,展現(xiàn)了花炮起源、發(fā)展、興盛的 1000多年歷史。
“古代的煙花顏色比較單調(diào),大多是以白光和紅光的形式呈現(xiàn)的,煙花真正有豐富的色彩,是在清朝末年之后。19世紀時引進了國外的化學材料,才出現(xiàn)了綠、黃、藍等顏色,從而變得五彩斑斕。以后遇到與歷史不符的古裝劇,可以放心大膽去找茬了?!甭犞v解員的介紹,看著展廳宣傳欄里的文字說明,吳雨薇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家住在湘江邊的她,周末最大的樂趣就是站在自家陽臺上欣賞橘子洲焰火,聽說有個這樣的基地可以了解花炮的起源,她毫不猶豫地就來了。
吳雨薇說:“在這里,我了解了花炮自誕生以來漫長而復雜、輝煌而壯麗的歷程?!?/p>
吳雨薇連連稱這一趟基地之行大有收獲。而像吳雨薇一樣慕名前來的人有很多。據(jù)劉雨文介紹,基地已接待了參觀者超過80萬人次,其中不乏來自日本、韓國等國的游客。
了解了花炮的歷史,你一定想走進幕后進一步了解花炮的制作方法。在李畋像前,就聚集著許多充滿求知欲的學生。
“這個叔叔一手拿著雞蛋,一手拿著加多寶,是沒有吃早餐嗎?”孩子們充滿童稚的問題讓講解員李慧有些忍俊不禁。
“這是花炮始祖李畋拿著點火石和竹筒爆竹?!崩罨勰托牡亟忉屩瑸g陽花炮的生產(chǎn)采用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紙(瀏表紙)、土硝、硫磺、炭末、紅白泥土等作為加工原料,總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
“這是扯筒,也就是將裁好的爆料紙卷成一個空紙筒;這是腰筒,是將一個筒子裁成兩個筒子……”基地以雕塑的形式展示著制作花炮的傳統(tǒng)工藝流程,結合講解員的描述,“門外漢”們也可以直觀理解花炮的制作工藝。
繁瑣的流程以及復雜的工序彰顯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然而,優(yōu)秀的技藝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與時俱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花炮界開展了以新材料、新工藝為中心課題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基地收藏有花炮生產(chǎn)、運輸、交易等各種工具實物
基地以雕塑形式展示燃放爆竹的歡樂時刻
基地以雕塑形式展示著制作花炮的傳統(tǒng)工藝流程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如今已經(jīng)成功研制了安全可靠無公害的無煙煙花、冷光煙花、日間煙花、室內(nèi)和舞臺煙花等高科技新產(chǎn)品。還可以融入投影、燈光、激光、水幕、無人機等多種技術,燃放的方式也由傳統(tǒng)的手工點火改為遙控電子點火,程序由電腦編排和操控。”李慧津津樂道地介紹起了花炮科技的發(fā)展。
2009年 5月 21日晚,一面 42米×28米的“焰火國旗”在瀏陽河畔燃放,當啟動點火電鈕后,“焰火國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五顆星星金光閃耀,紅色旗面艷麗無比。
此外,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燃放的29個“腳印”、2008張“笑臉”和 3.5公里長的“巨龍”煙花,利用高大的架子設計出世界著名建筑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劇院、東方明珠等造型煙火,在室內(nèi)燃放的無煙無塵的舞臺煙花,在白晝能夠燃放的日景煙花,能升空幾百米綻放的高空禮花,都一次次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為了解決花炮燃放時有害氣體以及噪聲對環(huán)境的污染,科研人員正進行科技攻關,研制更安全、環(huán)保的產(chǎn)品?!崩罨蹖蒲腥藛T的創(chuàng)新精神充滿敬意,“正是因為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科技的完美結合,瀏陽花炮制作工藝才沒有在時間的洪流中被逐漸湮沒?!?/p>
花炮不僅關乎科技,更與文化和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一代代的花炮人用心血和汗水創(chuàng)造視聽震撼,而震撼過后對生活美的追求濃縮在裝潢紙上作為最后的物質(zhì)化留念。“晚清時的花炮紙是怎樣的?”“國外的花炮是怎么包裝的?”在貼滿花炮裝潢紙的墻前,人頭攢動。
“這是我們小時候常常玩的‘啄木鳥’,一看到就勾起童年記憶?!鼻嗄晔詹貝酆谜邭W陽雪峰收藏了歷代花炮包裝,“在有關花炮的多項藝術中,繽紛多樣的裝潢紙吸引了我?!睔W陽雪峰解釋說,早期的裝潢題材以民間傳統(tǒng)故事、吉祥動物、地方風景及有傳統(tǒng)寓意的圖像等幾類為主,花紋上以中規(guī)中矩的老式回紋多見,字體變式很少。安徽、湖北等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花炮裝潢紙,寓意“福祿壽”的蝙蝠、鹿、壽星等素材,喜鵲、梅花代表的“喜上眉梢”等素材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慢慢地,煙花燃放的實景圖樣、影視劇形象、卡通等時尚元素都加進了裝潢紙設計,風格由寫實走向抽象、走向多元?!?/p>
一張張大小各異、圖像有別的花炮包裝裝潢紙記錄了人們審美風格的變化。而在另一邊,一字排開的百余幅花炮文化剪紙藝術作品,再現(xiàn)了花炮的美麗和燦爛,謳歌了花炮的歷史和文化,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真沒想到花炮和剪紙還能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我們既可以欣賞到剪紙藝術的絢麗多姿,也可以感受到花炮文化的源遠流長。”參觀者們的嘖嘖稱贊聲不絕于耳。
“我們還制作了各類宣傳資料,拍攝了以花炮始祖李畋為題材的微電影《和平使者》;定期舉辦花炮文化講堂,傳播花炮文化、交流花炮生產(chǎn)工藝;利用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普活動日,組織中小學生參觀花炮文化博物館,普及科學知識;定期開辦花炮文化沙龍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200多期……”劉雨文對基地的未來發(fā)展充滿信心,“我相信花炮和藝術之花,定會常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