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園,齊 榮,程雨嘉,唐 瑾
(寶雞市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陜西 寶雞 721000)
敗血癥是指臨床上患者因為條件致病菌或致病菌侵入機體血循環(huán)內(nèi),并且在患者的血中進行生長繁殖,從而產(chǎn)生毒素并出現(xiàn)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一種疾病[1-2]。新生兒敗血癥作為該時期的一種嚴重感染性疾病,雖然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但病情進展極為迅速,容易產(chǎn)生不良預后[3]。為分析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與新生兒敗血癥病情嚴重程度、臟器受累程度及預后的相關(guān)性,本文選取100例敗血癥新生兒展開相關(guān)研究。
選取寶雞市人民醫(yī)院于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敗血癥新生兒,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為3~28天,平均為(13.29±2.34)天;胎齡為35~41周,平均為(38.29±2.03)周;出生體質(zhì)量為1 045~5 320g,平均為(3 820.23±1 243.32)g;其中63例患兒有發(fā)熱癥狀,9例患兒出現(xiàn)寒戰(zhàn),32例患兒精神反應(yīng)差,8例患兒納差,17例患兒腹脹,12例患兒黃疸,20例患兒呼吸困難,16例患兒出現(xiàn)呼吸暫停,7例患兒出現(xiàn)心率快,7例患兒出現(xiàn)心率慢,4例患兒血壓低,7例患兒出現(xiàn)抽搐。
所有入選患兒均符合臨床上新生兒敗血癥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4-5],并且經(jīng)本院確診為新生兒敗血癥;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出生后未滿72小時的新生兒;排除因感染之外原因出現(xiàn)臟器功能不全的新生兒。
所有患兒在入住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當天采集血樣本進行培養(yǎng)檢測,同時進行C反應(yīng)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PCT及血常規(guī)檢查等,在24小時內(nèi)根據(jù)患兒異常檢測值進行新生兒危重評分,分數(shù)越低,病情越危重,分為非危重(評分>90分)、危重(評分70~90分)、極危重(評分<70分)。
對所有患兒按病原菌分組:革蘭氏陰性(G-)菌組37例,革蘭氏陽性(G+)菌組41例,真菌組22例;按新生兒危重評分組:非危重組41例,危重組28例,極危重組31例;按臟器受累程度分組:無臟器功能障礙組35例,單一臟器功能障礙組26例,多臟器功能障礙或休克組39例;按預后分組:死亡組7例,存活組93例。
G-菌組PCT、CRP水平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均高于G+菌組和真菌組(均P<0.05),而各組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s,WB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原菌組各項炎癥指標的比較結(jié)果
注:t1和P1為G-菌組與G+菌組比較,t2和P2為G-菌組與真菌組比較,t3和P3為G+菌組與真菌組比較。
在不同新生兒危重評分組中,CRP和PCT水平比較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各組NLR及WB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在不同臟器受累程度組中,CRP和PCT水平比較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各組NLR及WB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死亡組PCT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P<0.01),而兩組NLR及WBC和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2 不同新生兒危重評分組各項炎癥指標的比較結(jié)果
注:t1和P1為非危重組與危重組比較,t2和P2為非危重組與極危重組比較,t3和P3為危重組與極危重比較。
表3 不同臟器受累程度組各項炎癥指標的比較結(jié)果
注:t1和P1為無臟器功能障礙組與單一臟器功能障礙組比較,t2和P2為無臟器功能障礙組與多臟器功能障礙或休克組比較,t3和P3為單一臟器功能障礙組與多臟器功能障礙或休克組比較。
表4 不同預后組各項炎癥指標的比較結(jié)果
經(jīng)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發(fā)現(xiàn),患兒NLR、CRP、PCT與新生兒危重評分均存在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r值分別為-0.443、-0.436、-0.462,均P<0.01),即隨著新生兒危重評分的降低,各組患兒的PCT和CRP水平均顯著升高;而NLR及WBC水平與新生兒危重評分均無明顯相關(guān)性(r值分別為-0.943、-0.132,均P>0.05)。
臨床上敗血癥新生兒缺乏早期特異性癥狀,因此常常被忽視而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再加上新生兒時期的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其病情發(fā)展極為迅速,很容易出現(xiàn)多臟器功能障礙或休克,進而導致患兒死亡[6-8]。因此如何在早期對新生兒敗血癥作出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找出患兒早期敏感的細菌感染檢查指標非常重要,而NLR、WBC、CRP和PCT等均是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感染評價指標[9-10]。有研究報道,NLR在臨床上能夠快速地反映出患者免疫和炎癥狀態(tài),對于敗血癥的嚴重程度和預后也能作出一定的預測,但是該預測價值存在一定的延遲性,而CRP和WBC等傳統(tǒng)的炎癥指標更是存在受影響因素眾多和反應(yīng)延遲等諸多缺陷,無法及時對敗血癥作出有效的早期診斷[11-12]。作為免疫調(diào)節(jié)蛋白之一的PCT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極低,但是當細菌感染受到炎癥因子和內(nèi)毒素誘導后會在極短時間內(nèi)快速升高,并且相對于CRP而言,PCT水平的峰值出現(xiàn)時間更早,對于細菌感染的出現(xiàn)也能夠更早地反映出來[13-14]。有研究顯示,血清PCT濃度與敗血癥嚴重程度具有較高的相關(guān)性,PCT水平變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評價敗血癥的治療效果和預后[15]。上述研究提示,相比NLR、CRP和WBC等傳統(tǒng)炎癥指標,PCT對新生兒敗血癥嚴重程度及預后狀況的評估價值可能更高。
在本研究中,G-菌組患兒的PCT水平和CRP水平均顯著高于G+菌組和真菌組;G-菌組患兒的NLR水平顯著高于G+菌組,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相符[16]。新生兒危重評分與NLR、CRP、PCT水平均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新生兒危重評分與WBC水平并無明顯相關(guān)性;隨著新生兒危重評分的升高,各組患兒的PCT水平也顯著升高;非危重組患兒的CRP水平顯著低于危重組和極危重組,但是極危重組與危重組患兒之間的CRP水平則無明顯差異;各組患兒之間的NLR和WBC水平并無明顯差異,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相符[17]。上述結(jié)果提示NLR和CRP、PCT水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重狀況,但是PCT在感染程度的評價上具有更高的價值。此外,隨著患兒臟器受損程度的增加,其PCT水平也明顯升高;多臟器功能障礙或休克組患兒和單一臟器功能障礙組的CRP水平均顯著高于無臟器功能障礙組。死亡組患兒的PCT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兩組患兒的NLR和WBC水平及CRP水平均無明顯差異。由此提示PCT在敗血癥新生兒的臟器受累程度及病情發(fā)展和預后等方面的評估價值較CRP等炎癥指標更高。
綜上所述,相對于NLR和WBC、CRP指標而言,PCT對新生兒敗血癥臟器受累程度、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等具有更高的評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