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鈞
自西漢獨尊儒術以后,儒學之創(chuàng)始者孔子便聲名漸隆,影響廣敷,歷代州郡繪像勒碑,成為尊孔崇儒之舉措。廣東偏踞嶺南一隅,亦為儒家聲教所被,現(xiàn)遺存宋、元、明孔子石刻畫像碑三種,茲試墨拓并略述其緣由,既冀存文獻,復資好古者考鑒。
廣東雷州博物館藏宋《夫子畫像贊》碑石一方,高82厘米,寬60厘米,刻立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迄今完整無缺,唯畫面文字略有損泐。碑中繪刻孔子及弟子顏回拱手恭立狀(圖1),碑上端刻贊文曰:
夫子畫像贊
廟學教授尹復泰
夫子之象,其初孰傳。得之于其家,既二千年。仰圣人之容色,瞻古人之衣冠。信所謂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若夫其道如神,其德如天。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蓋無得而名言??锥吮?。孔若谷書。
碑左下端刻跋文曰:
樸竊觀先圣遺像,遐想絕塵。惟愿膛乎后而與得,謹拜手稽首,勒諸琬琰,以示學者。樸昨出宰道州永明,于紹興丁丑十月刻石于縣庠,今模勒再刻石于雷州州學。淳熙戊申大梁曹樸謹書。
知該碑系大梁(汴京舊稱,今河南開封)曹樸據(jù)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道州刻本,于淳熙十五年(1188)再摹刻于雷州州學。
該孔子像贊碑,于多種《雷州府志》及《??悼h志》無載。
據(jù)清嘉慶修《雷州府志》卷六《學校志》載:
府學,宋慶歷四年始建于城外西湖之東。嘉祐八年知軍事林昆重修(余靖記)。靖康元年知軍事李域遷于天寧寺西。紹興十年知軍事胡宗道復徙于寺西北。乾道六年知軍事戴之邵遷于今所,在府治西。(張栻《府儒學記》)[1]
據(jù)上引,則該碑刻立當在紹興十年(1140)府學遷徙于天寧寺西北之后。今府學已蕩然無存,該碑當為劫馀之物。
原碑刻立者孔端秉、孔若谷皆系孔子之胄裔??兹艄?,孔子第四十七代孫,曾任舒州(今江蘇徐州)司戶曹事、仙源縣丞??锥吮?,孔子第四十八代孫。俱為北宋末南渡孔氏族裔,子孫蕃息,遂成南宗。他們的父、祖父即首任衍圣公孔宗愿(孔子第四十六代孫)。俱見《孔氏宗譜》。
孔子謚號,歷代累封而臻崇,宋代亦然。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戊午幸曲阜縣,詣文宣王廟,韚袍再拜。幸叔梁紇堂,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謚孔子曰玄圣文宣王?!盵2]此謚號取自孔子夢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莊子曰:恬淡玄圣,素王之道,遂取次為稱。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壬子,改謚玄圣文宣王曰至圣文宣王?!盵3]“既以國諱改至圣文宣王?!盵4]
贊語“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語出《論語·述而》,世人也多用此來描述孔子。雖廖廖數(shù)字,其義卻卓大堅實——溫和而嚴厲;禮儀但不兇暴;恭謙禮讓卻又自然詳。孔子內(nèi)外交修,圣王兼?zhèn)?,才有如斯之氣象?/p>
孔子雖赫赫有名,但有關其早期畫像卻罕見,傳為唐吳道子繪《孔子行教像》原本已失,現(xiàn)存最早由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南宋建炎二年至紹興二年(1128—1132)勒石吳道子稿本。該雷州《夫子畫象贊》碑所據(jù)乃山東曲阜《孔子像并贊》(今立于孔廟),又稱《圣行顏隨像》(圖2),高64厘米,寬40厘米。上像下贊,文曰:“政和戊戌歲上元日十九世裔孫璠立石,胡寧刻?!敝獮楸彼沃睾驮辏?118)正月十五日所刻,胡寧刻石。距曲阜所存宋《孔子行教像》刻立時間不遠,亦當屬孔子早期繪本無疑。
廣州博物館碑廊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至圣加號詔》及至正五年(1345)《宣圣遺像記》碑二方,原置于廣州府學,1963年移至廣州博物館碑廊。元朝國祚較短,南方遺跡更不多見,此二碑尤顯珍貴。
《至圣加號詔》碑,碑高2.4米,寬1.3米,青石質(zhì),碑額題書“圣詔”二大字,左右刻繪雙龍紋,碑四周刻繪卷枝草葉紋,正文楷書帶隸意,偶用古文字(圖3)。文曰:
圣詔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guī),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吁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大德十一年秋七月寶日。
碑文清阮元修《廣東通志·金石志》、同治休《番禺縣志·金石志》,翁方綱《粵東金石略》、《元文類》、《元典章》均有著錄,而文各有小異,當以碑記為正。
撰文者閻復(1235—1312),字子靖,號靜軒,高唐(今山東高昌)人,由金入元,元初著名文臣,歷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官翰林學士、侍講學士,階正奉大夫、光祿大夫。皇慶元年(1312)卒,享年77,謚文康。平生勤于詩文,但均已散佚不傳,現(xiàn)有繆荃孫輯本《靜軒集》6卷存世?!对贰肪?60有傳。
大成,古樂一變?yōu)橐怀?,九變而樂終,至九成而完畢,稱為大成。引申為繼承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完整體系的為大成?!睹献印とf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也,金聲而玉振之也?!薄爸潦?,道德高尚的人。《史記·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謚法》:“揚善賦簡曰圣”,“敬實厚禮曰圣,經(jīng)天緯地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圣善周聞曰宣”。西漢平帝(公元1—5年在位)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元大德十一年(1307)詔尊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簡稱“宣圣”。元大德十一年七月“辛巳加封至圣文宣王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史·武宗本紀》),制曰:“蓋聞先孔子而圣者?!盵5]
《元史·祭祀志一》:“其天子親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農(nóng),曰宣圣。”閻復于元貞元年(1295)上疏言“京師宜首建宣圣廟學,定用釋奠雅樂?!钡蹚闹??!对贰ぜ漓胫尽份d:“大德十年(1306)秋廟成,至大元年(1308)秋七月詔加號”。[6]而《元史·武宗本紀》、《元史類編》及此碑皆云“大德十一年”,則《祭祀志》誤也。
此至圣加號詔于大德十一年七月頒行天下,各路、州、縣都曾鐫立于廟學,故直至清代猶多存世,各地金石志有著錄可考者亦夥。昔潮州府學圣殿內(nèi)亦刻立有此碑,當為元代路學所立者,清光緒年間猶存,今已不知去向。光緒修《海陽縣志·金石志》有著錄。
蔡美彪編著《元代白話碑集錄》、駱承烈編《石頭上的儒家文獻》均輯錄有曲阜元至大元年(1308)刻立的《加封孔子圣旨致祭碑》全文,記述加封孔子尊號的過程。茲節(jié)錄如次:
大德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今上皇帝正位宸極。當月二十八日,集賢大學士資德大夫趙也先、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太子少傅集賢大學士王顒奏:“唐宋以來,累朝代,孔夫子封贈的名兒與來。今日皇帝初登寶位,孔夫子的名號教眾學士商量與著呵,宜的一般?!狈钍ブ迹骸吧塘苛嗣麅海倚性僮嘀??!睔J此。
六月初八日,香山司徒、斡赤大學士、王大學士、安大學士奏:“如今眾學士商量定,加封孔夫子作大成至圣文宣王,大都、中都、孔林,差人依舊例致祭,牲加太牢,賚制詞、香、祝文、酒去呵,怎生?”奉圣旨:準。欽此。
七月十九日,中書省奏:“孔夫子加封名號,翰林、集賢院他每的言語是的一般,降與圣旨,差人祭祀去呵,怎生?”奉圣旨:準。欽此。[7]
上引幾段碑文摻雜了元代特有的公牘行文語言。
首先是集賢院諸學士奏請封贈孔子尊號。元代的集賢院是中央機構之一,秩從二品,“掌提調(diào)學校、征求隱逸、召集賢良、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盵8]長官為院使,次為大學士。祭祀孔子也屬集賢院掌管,故奏請封贈孔子尊號乃份內(nèi)之事。是知最早奏請加封孔子尊號的是集賢院大學士趙也先和王顒,而非翰林學士承旨閻復,上奏的時間距離武宗即位僅7天,可見愿望之迫切。得到武宗皇帝的答復是先“商量了名兒”,再奏。
接下來便是集賢院眾學士們尊奉武宗皇帝的旨意,擬定孔子尊號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進一步奏請大都、中都和曲阜致祭孔子。是知“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尊號是集賢院眾學士共同擬定的。
翰林院起草封贈孔子尊號詔書,是在大德十一年(1370)秋七月,閻復時任翰林院承旨,屬翰林院最高級別的官員之一,不但要參與商議加封孔子尊號,還要“獲預其議”。 由其草擬詔書乃自然之事,正如閻復在至大三年(1310)所作的《加號大成詔書碑陰記》所言:“大德丁未秋,近臣傳旨,議加至圣文宣王封號。臣復承乏翰林,獲預其議。……宜加號,奏可。璽書錫命。臣復職當具草,繼已頒示天下矣?!笨芍悘褪羌臃饪鬃又圃t的起草者,元代武宗之尊孔崇儒,閻復與有力焉。
集賢院和翰林院的儒臣們商定孔子尊號后,要由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奏告皇帝,算是封贈孔子尊號的第四個步驟。當月十九日,中書省奏請武宗頒降圣旨,封贈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并遣員祭祀孔子。兩天后,武宗璽書“加封至圣文宣王為大成至圣文宣王?!盵9]“大德十一年七月辛巳紀事”。尊孔崇儒也由此成為元帝國的國家行為。元武宗加封孔子尊號的詔書頒布后,各州縣學中相繼樹立“加封孔子制詔碑”。曲阜孔廟加封制詔碑現(xiàn)存孔廟十三碑亭中。
宣圣遺像記碑,碑高1.82米,寬1.11米,青石質(zhì),線刻孔子像,拱手站立,溫恭謙和。碑左上篆書“宣圣遺像”四字,碑右側(cè)刻記文(圖4)。曰:
宣圣遺像,前景陵簿靳氏傳云:“昔堙驛梁,有執(zhí)政者過之,其馬嘶伏,策亦不進,遂得此石刻于橋之下,乃唐吳道子筆也。尋輿置郡之崇文閣。”予時都運山東計府使,得茲本藏之。歲在甲申,調(diào)官宣帥廣東。視政之暇,出是刻及所繪《尼山》、《孔林》二圖,示椽劉從龍摹臨。將立石郡庠以新士人之瞻,乃請建置于憲長君雪公元素正議,公曰:“信哉!圣人之貌,威而不猛,恭而安,其道如日月之麗天也。然沮魋而彌彰,畏匡而彌光,抑焉得而毀歟?今神宇陸沉于雜沓蹄涔之間,曾不知其幾千百年,彼驥之有識,一嘶之頃,宛然儼出于殿陸,以昭我皇元文明之圣。宜壽于石,以廣公傳?!睍r憲副子謙徐公、知憲事東甫何公、照磨彥文許公僉曰可。乃命廣庠文學陳元謙伐越山之石,鐫碑三,居圣像于中,左山右林,立于文廟云章之閣。俾郡之士人君子、荒服島夷,崇仰圣人高堅前后之風、河岳光噩之輝、廟林文蔚之氣,如在鄒魯之邦,豈不有助于風化也歟!
至正五年歲次乙酉正月望日。
中奉大夫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僧家奴記。
廣東憲曹天臺張禋書。
承直郎都事沈思誠、奉議大夫都事張哈剌臺立石。
該宣圣遺像是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僧家奴得諸山東曲阜孔廟。督粵時,囑廣州路屬吏劉從龍摹勒上石,除此孔子像外,還繪刻有《尼山》、《孔林》二石,云是據(jù)唐吳道子所繪之稿本。
中國古代繪制的各種形式和風格的孔子像雖存世較多,但真正被廣泛認可和接受的是現(xiàn)存于山東曲阜孔廟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認為該石刻本原作為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繪,但原作早已遺失,最早由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南宋建炎二年至紹興二年(1128—1131)勒石吳道子稿本。
《孔子行教像》整體畫風完全符合吳道子的風格,畫中孔子雍容大度,身體稍稍前傾,雙手作揖,謙卑有禮??鬃宇^扎儒巾,雙目前視,須發(fā)飄逸,透出圣人的智慧。作品用筆提按流轉(zhuǎn)之間表現(xiàn)了畫家嫻熟的技法,深得“吳帶當風”的精髓。畫面上方題寫:先師孔子行教像;右上方題寫: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左下方落款:吳道子筆,并加蓋一方印章。 《孔子行教像》刻石摹本保存在曲阜孔廟圣跡殿,為國寶級文物。歷史上,吳道子繪《孔子行教像》被世界公認為最能傳神再現(xiàn)至圣先師風范的孔子肖像畫。
該廣州府學之《宣圣遺像》應該是脫稿于曲阜《孔子行教像》,而略有小異,如《宣圣遺像》未佩劍,某些衣褶紋也不一致。
吳道子已無真跡流傳,該《宣圣遺像》應與曲阜《孔子行教像》一樣同屬珍稀文物。
據(jù)《大德南海志》,元代廣州路學歷經(jīng)至元十八年(1281)、延祐五年(1318)、泰定元年(1324)三次修筑,其中泰定元年(1324)“憲使密蘭、經(jīng)歷韓渙、教授陳性存任內(nèi),建云章閣七間,崇奉御寶詔書?!盵10]至正五年(1345)所制孔子三石即置此云章閣。
翁方綱《粵東金石略》載,廣州府學燕居亭尚有孔子弟子顏回像石刻,乃元皇慶二年(1313)廣州路學重刊,下端勒摹顏魯公《夫子廟堂記》。[11]顏回,尊稱顏子,東漢永平十五年(72)后祀七十二弟子,顏回居弟子首。有時祭孔獨以顏回配享。唐貞觀二年(628)尊為“先師”,開元二十七年(739)尊為“兗國公”,宋因之。元至順元年(1330)贈“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尊為“后復圣”。碑今不存。
《司寇真像碑》原置徐聞縣文廟,后世文廟毀圮,該碑移置縣內(nèi)貴生書院。碑高150 厘米,寬75厘米,刻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線繪孔子著官服像,峨冠博帶,像貌儼然。上像下文,記述該像來源及摹勒樹石之由。(圖5、6),文曰:
司寇真像
□圣人之道配乎天,有化育生成之妙;圣人之容照乎世,有溫恭威廉之重。曠日圣遠而道彌彰,降□□□□□識學者想見其形容,尚能興起,復以□□世代安能親□者哉!賴以皇元圣治,文運崇興,泰定改元,河南僉憲萬嘉閭得真像自五十世代孫光山尹思迪,傳鄭州牧劉奉議,乃刻石示不朽,以廣其傳于無窮,俾之學者獲睹圣人之容,莫不感發(fā)而興起于道矣。將見人材輩出,黼黻皇猶,德化行而惠政傳,可謂有功于名教者也,故述以記焉。
時暨郡□火者承事同知忙兀不花、承務州判呂、承事吏目陳杰、監(jiān)管邑烏焉兒沙、縣尹田、從事主簿王敦、武尉撒都曾丁、典史任和,僉謀命工,偕響應之。鄭州儒學正高良羽述,鄭州蒙古學正孛木魯安上篆額,前亳州鄲城儒學教導倪元弼書,至順二年三月日田德謄,范克明刊。
洪武丙子秋九月二十有八日,余來備徐聞邑學諭員,越明年丁丑秋九月既望,鄉(xiāng)貢進士雷庠生易文蔭氏,由癸酉秋闈游于太學,奉天子命使周,過鄭,謁宣圣廟,得夫子為魯司寇真像。一日聞訃歸,至徐庠,出□□□司訓程先生披面一覽,見其神色奇,衣冠俊偉,不勝欣喜,誠千載一時之嘉遇,況昔諸大賢親炙而傳授者乎?吁!自漢唐宋元以迄今日,廖闊乎千百年,雖歷代以來輿圖之廣,郡縣之繁,莫不崇殿宇而陛圣像矣。然而嶺海之陬,固未曾一睹其真容如是,五儀從游圣人之門,恭列師儒文職,而易代又能留心于學校,而傳先圣之儀□□非圣朝文運之興可見,無□而弗□□□官,命之工人,鐫刻諸石,而置殿宇之內(nèi),俾旦夕得于瞻仰,使易公之名,同垂不朽,可乎?□訓暨諸生,僉曰:然!于是乎書者。
洪武三十一年歲次戊寅二月吉日。
教諭楊宗盛重述。
雷州府徐聞縣提調(diào)官署□事典史唐忠立。
訓導程銘、生員周溥、鐘儒、陳□、王□□、蘇從善、陳輔、莫□□、鄧鑒、陳成、劉慎、陳應炎、趙原、洪文浚、周宇、吳南金。
元泰定元年(1324),河南道廉訪司使萬嘉閭,自孔子第五十代裔孫處獲得孔子畫像一幅,遂囑令屬官將其摹刻上石,立于孔廟,供人瞻仰圣容,此事項完成于至順二年(1331)。至明洪武三十年(1397),雷州府鄉(xiāng)貢進士太學生易文蔭因公事路過河南鄭州,拜謁夫子廟,得此《孔司寇真像》。既而聞訃返粵,經(jīng)過徐聞縣,向有司呈示該孔司寇像,眾僚希慕之,并懇請將此圣人畫像摹刻立碑,時在洪武三十一年二月,本縣教諭楊宗盛述其事。
萬嘉閭,《新元史》有傳,作“萬家驢”,元代蒙古酹溫臺氏,名門顯宦家世,廣平府(今河北省曲周縣)望族,歷官河南道廉訪使、云南道廉訪使、江西轉(zhuǎn)運使、河間路總管等職,熱衷儒學,禮節(jié)文士。史載其于歷官之所率多修建書院學校,增飾文廟,以崇教化,斯則該碑所記其為鄭州文廟刻立孔子司寇像碑之事,理在宜然。
孔思迪,字凝道,孔子第五十四代孫(碑文謂“五十代孫”,略誤),約于元文宗年間任河南光山縣令。
雷州府鄉(xiāng)貢進士易文蔭、徐聞縣教育楊宗盛分別于明萬歷時修《雷州府志》的《秩官志》和《選舉志》有載。
據(jù)《廣東通志》、《雷州府志》、《徐聞縣志》諸籍,徐聞縣文廟始建于宋代,后于元大德七年(1303)、明洪武三年(1370)、成化三年(1467)、弘治十四年(1501)以迄有清一代或遷址或重修,沿革甚明,但均未言及該孔子像碑刻立之事。
今曲阜孔廟圣跡殿有《孔子為魯司寇像》碑,高134厘米,寬73厘米,傳為唐吳道子繪(筆者尚未親見),或許即為元萬嘉閭所獲《孔司寇真像》之藍本。
筆者初步檢尋,得知曲阜現(xiàn)存《孔司寇像》紙本三幅,均悉明人所繪制。至于是否還有更早年之畫作,則待探尋。而該徐聞文廟《孔司寇真像》碑則明確繪刻于明初,乃可追溯于元代,自有其文獻參鑒價值。
注釋:
[1]清嘉慶修《雷州府志·學校志》,《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本》,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編輯。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2][3]《宋史·真宗紀》,二十五史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4]《宋史·禮志》,二十五史標點本。
[5][9]《元史·武宗本紀》,二十五史標點本。
[6]《元史·祭祀志一》,二十五史標點本。
[7] 蔡美彪編著、《元代白話碑集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駱承烈編:《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濟南:齊魯出版社,2002。
[8]《元史·百官志三》,二十五史標點本。
[10][元]陳大震:《大德南海志》。廣東史志叢書本,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11][清]翁方綱:《粵東金石略》,清光緒十七年(1891)廣州石經(jīng)堂書局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