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娜
又是一年蟹黃肥。上千年前的西周時期,螃蟹已經(jīng)爬上國人的餐桌。古人喜愛螃蟹的鮮美,作詩詠贊者頗多。清代文學(xué)家、戲劇家李漁說:“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達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第一個吃螃蟹的中國人是誰,我國目前又有多少種螃蟹?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魯迅先生曾寫過:“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是較早掌握吃蟹技巧的民族。
傳奇的蟹文化
螃蟹被譽為百鮮之尊,有“一蟹上桌百味淡”的贊語。相傳在大禹治水時,河蟹被稱為“夾人蟲”,有一位叫巴解的督工,為了防止“夾人蟲”的侵襲,在駐地開深溝,待其大批進入溝中后,用沸水燙死。被燙死的“夾人蟲”散發(fā)出一股奇特的香味,從此“夾人蟲”就成了國人桌上的美味佳肴。因為巴解而把“夾人蟲”更名為蟹?!吨芏Y》中載有蟹胥,據(jù)考證是一種螃蟹醬,可見早在二千多年前,螃蟹已作為食物出現(xiàn)在我們祖先的筵席上了。
北魏的農(nóng)業(yè)學(xué)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介紹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后來陸龜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譜》,高似孫的《蟹略》,都是有關(guān)蟹的專著,中國人對蟹的知識更豐富了。這個時期的文人墨客們對于吃蟹,已上升到精神文明范疇,品蟹與飲酒密不可分,蟹文化與酒文化相互交融,成為一種享受。
《世說新語》記載:出身東晉官宦世家的畢世茂就曾經(jīng)說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鰲,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焙髞恚孕?、飲酒、賞菊、賦詩四位一體發(fā)展成為秋天的風(fēng)流韻事。從唐代的皮日休、宋代的黃庭堅的《詠蟹》和蘇軾的“一蟹不如一蟹”,到元代李祁有《訊蟹說》,明代王世貞的《題蟹》,清代李漁的《蟹賦》,直到《紅樓夢》的《螃蟹詠》,文人雅客從各個角度贊美了螃蟹的美味。
食蟹影響生活
明清時期,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賞菊吟詩啖蟹時,人皆備有一套專用工具,蘇滬杭俗稱蟹八件。另根據(jù)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記載,明初食蟹工具有“錘、鐓、鉗、鏟、匙、叉、刮、針”8種,故稱之為“蟹八件”。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明代最初發(fā)明食蟹餐具的人,名為漕書,為了減少吃蟹麻煩,他提出了錘、刀、鉗三種工具來對付蟹硬殼,后來逐漸發(fā)展到8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前者吃的是快意,后者吃的是工具。
墩,將螃蟹置于墩上;錘,輕輕敲打蟹殼背面;斧,斬去腹部像尾巴的那塊并撬開背殼;刮,出蟹殼里靠近眼睛的胃,酌調(diào)味汁等待入味;剪,剪去蟹腳注意不要保留關(guān)節(jié);叉,叉掉蟹腮,也可用于叉出蟹腳里的肉;鑷,用于夾出蟹肉;匙,用于吃背殼內(nèi)的部分。將蟹置于鐓之上,用錘輕敲蟹殼,濾掉關(guān)節(jié)處剪斷蟹腳,用斧撬開蟹臍、開蟹殼,吃完把蟹殼拼回去。這才是真正會吃的人。古時蘇滬一帶有身份地位的人嫁女,這蟹八件必是嫁妝之一。
這一方面是食蟹習(xí)俗的流行,另一方面是文人雅士有目的對蟹文化的建構(gòu)。這源自國人具備了審美生活化的胸襟和自覺的生命意識,使日常生活變得富有生氣和美感。
不食螃蟹辜負腹
中國吃蟹歷史悠久,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螃蟹名菜肴,也有不同的喜好種類。時下,常見的螃蟹品種有大閘蟹(河蟹、毛蟹、清水蟹)、梭子蟹、花蟹、帝王蟹等。
江蘇省陽澄湖、固城湖的大閘蟹個體肥壯,天津的河蟹雖然個體小但蟹黃味道非常鮮美,河北省白洋淀的河蟹則憑肉質(zhì)肥厚取勝。
梭子蟹,俗稱海螃蟹。在我國較為有名的梭子蟹產(chǎn)于浙江舟山、遼寧興城、山東萊州等地。像興城的梭子蟹具有肉色潔白、肉質(zhì)細嫩、膏似凝脂等特點,被認為是海蟹上品。
青蟹又稱為黃甲蟹。一年四季都有產(chǎn),但以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初三到廿三這段期間最為肥美健壯。福建省云霄縣東山灣海域的浮游生物、魚蝦、貝類資源很豐富,所以此地的青蟹以個大、肉細、膏肥滿而聞名。廣東省潮汕的青蟹腿粗肉滿,膏滿脂豐,清蒸之后味道鮮美異常,也是非常有名的。
大閘蟹講究吃得精細,角角落落都要吃,細嚼慢咽有江南韻致;梭子蟹則吃得豪放,尤其是食完蟹黃后,將蟹身一掰為二,那半只蟹拎在手里簡直就像一只多肉的雞腿,吃北方的蟹竟可以吃出梁山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境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