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眾所周知,日語相對于其他語種而言擬聲詞異常的多,這也是日語的一大特色。日語擬聲詞極具表現(xiàn)力和描寫力,如果能夠在會話中巧妙利用的話,那么會話就會變得流暢和自然。另一方面語言作為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具有反映社會各方面的作用。對于感情細膩的日本人而言,對于擬聲詞的熟練使用是表達自身感情非常有效的手段。本文嘗試從日語中有關(guān)“雨”的擬聲詞出發(fā)來探究日本人的細膩。
【關(guān)鍵詞】 降雨 擬音語 氣候 細膩
日語當中描寫自然現(xiàn)象的擬聲詞很多,對自然親和的日本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擬聲詞來分別表達對不同自然現(xiàn)象的感覺。這里主要列舉有關(guān)“雨”的擬聲詞來對這一現(xiàn)象嘗試分析。
1“雨”的擬聲詞
例1「たらたら」雨垂が軒先からたらたら落ちる。(雨水從房檐滴答滴答地落下。)
例2「だらだら」雨の滴が屋根からだらだら落ちる。(雨水從房頂?shù)蔚未鸫鸬叵侣?。?/p>
例3「ぽつぽつ」雨が朝からぽつぽつ降り出した。(雨從一早就開始稀稀落落的下。)
例4「ぽつり」雨の滴が木の葉からポツリポツリ落ちる。(雨滴從樹葉上吧嗒吧嗒地落下。)
例5「ぽたぽた」ポタポタと雨漏りがしている。(吧嗒吧嗒地漏雨。)
例6「ぽつん」(點や穴ができる様子。)雨がポツンと顔にあたった。(雨水啪嗒般地打在臉上。)
以上幾個有關(guān)“雨”的擬聲詞描寫了從樹葉或是房檐滴下的雨點的大小。寂靜的夜晚,雨水從樹葉或是房檐滴下,一個人在異鄉(xiāng)的屋子里聽著這樣的雨聲,然而屋內(nèi)卻是一片安靜,這個時候寂寥的心情便會不由得涌現(xiàn)出來,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變得更加濃烈。
例7「はらはら」雨がはらはらと顔にあたった。(雨簌簌的打在臉上。)
例8「パラパラ」(比較的小さい粒狀のものが少量ではあるが連続的に落ちかかる。)雨が窓にぱらぱら當たるおとが聞こえる。(可以聽到嘩啦嘩啦打在窗子上的聲音。)
例9「ばらばら」大粒の雨がばらばらと降り出した。(大雨嘩啦嘩啦的開始下。)
例10「ざあざあ」雨がざあざあ降る。(下起了傾盆大雨。)
當聽到以上幾個擬聲詞時,必定會聯(lián)想到大雨、豪雨、暴雨、雷雨等的情景。這些擬聲詞皆能反映出雨水激烈下落的情形,使人能夠感受到雨水下落的氣勢。這樣人們便會開始害怕因而沒有出門的勇氣。
例11「じとじと」じとじととした梅雨の季節(jié)。(濕漉漉的梅雨季節(jié)。)
例12「しとしと」雨がしとしとと降る。(雨淅淅瀝瀝的下。)
例13「しょぼしょぼ」(小雨が陰気に降り続くさま。また、雨などにみすぼらしく濡れるさま。)雨がしょぼしょぼと降り続く。(雨淅淅瀝瀝的一直下。)
讀到以上幾個擬聲詞之后,人便會聯(lián)想到細雨、小雨、微雨、陰雨等情景。一般而言,這些擬聲詞通常描寫的都是雨水安靜下落而且細雨連綿不絕地情景。而且空中常會彌漫著煙霧,這樣長久的下,人就會有一種憂郁的心情。除此之外,還有「ぽかんと」、「ぼたぼた」、「キラキラ」、等形容雨的擬聲詞,分別表示不同程度的雨,這里不再一一舉例。
2.雨多的成因
語言的形成與民族的風土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guān)系。為什么描寫雨的日語擬聲詞那么多,這跟日本的自然景觀有關(guān)系。我們首先可以從日本的地理位置進行考察。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海岸線從東北開始大概有3000千米呈弓形分布。地形及其復雜,位于亞洲大陸以東,國土西側(cè)有日本海,隔著中國東海有朝鮮半島,東側(cè)隔著太平洋與美國隔海相望。向北隔著鄂霍次克海有俄羅斯,南有印度尼西亞等。日本位于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qū),周圍被海環(huán)繞。而且山地和山脈眾多,占了全國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并且沒有較大的平原。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很大的地方之一。日本的平均降水量為1,300至1,400毫米,而歐洲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超過世界平均降水量800毫米以上。雨雪等降水量因季節(jié)而異。夏季,太平洋有很多降水,冬季日本海上有大量積雪,日本海是世界上最多雪域之一。日本不同的氣候造成了各具特色的降雨,長期生活在其中的日本人逐漸開始用不同的擬聲詞來描寫下雨的樣子,因而日語中形容“雨”的擬聲詞形成一大特色。
3.日本人的細膩
日本人的細膩被認為是和稻作文化有很深的淵源,是稻作文化帶來日本人的細膩。稻作的栽培從最初的禾苗到最后的收獲為止,都離不開農(nóng)民的萬分細心的照料。在日本這樣國土資源極少的國家,寸土寸金。要想從有限的水田獲得更多的糧食,就必須精耕細作,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就這樣,在常年的稻作過程中,日本人養(yǎng)成了細膩的心性。而且在日本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溫暖濕潤氣候,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都在明顯變化,水稻種植已成為生活的基礎(chǔ)。因此,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們對季節(jié)的變化很敏感,培養(yǎng)了一種溫和但敏感的民族特質(zhì)。另外,由于日本是一個被大海包圍的孤島,與其他人的接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除了上述特點外,它還成為創(chuàng)造獨特而豐富文化的基礎(chǔ)。這種細膩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文學作品,以及其他方面都有體現(xiàn),甚至在世界范圍來講,日本人的細膩都是一大特點。
4.小結(ji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全面的存儲著文化的整體信息。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作為語言的四大要素,其中詞匯承擔著負載文化的主要任務。生活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島國的日本人,對大自然懷有豐富的感情,這一感情的體現(xiàn),即日語中為數(shù)眾多的擬聲擬態(tài)詞。日本的文化被認為是感性的文化。提起日本文化,首先就是感受的細膩性和豐富性。也可以說是感受的敏感性。感情的細膩性產(chǎn)生出豐富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深厚的文化。這些都和日本人的自然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guān)系。日本風土環(huán)境所孕育的日本民族具有纖細的感受性,這不僅是在文化方面,在其他方面也都有體現(xiàn)。對自然親近的同時,接受大自然賜予的恩惠,在這種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之中,培育出了日本人感情的細膩性。以上所有便是筆者從有關(guān)“雨”的擬聲詞對日本人的細膩進行的分析,希望對各位讀者理解研究日本語言以及文化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翟東娜.《日語語言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金田一春彥.《擬音語.擬態(tài)語辭典》角川書店1998
作者簡介:張軍,1993年1月16日,男,碩士,天津師范大學,300387,日語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