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南石醫(yī)院(473000)李金鳳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入院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40~65(52.72±4.18)歲,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42~66(53.72±4.21)歲,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肝癌臨床病理檢測診斷;神志清楚,入院后能與醫(yī)護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年齡為40~66歲。排除標準:既往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進行原發(fā)性肝癌動脈化療栓塞術兩次以上的患者。參與研究的患者均已告知,符合護理倫理要求。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宣教,給予患者疾病介紹、病情觀察、日常護理、對不良反應的應對措施及對并發(fā)癥的預防措施。而觀察組的患者則采用認知行為干預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宣教。具體如下:①疾病認知的重建:根據(jù)患者的文化程度進行相關疾病介紹,結合圖片、宣傳冊、視頻讓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治療情況、情緒狀況。②自我心理認知重建,采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積極了解患者情緒狀況,幫助患者找到新的角度理解自身疾病及周圍世界[1]。③家庭認知重建:癌癥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均承受了莫大的壓力,長期處于焦慮恐懼狀態(tài)。積極給患者家屬做好心理建設,緩解其對患者疾病的恐懼心理,指導家屬使用更多鼓勵性話語與患者溝通,讓家庭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強化患者的自我感受意識。④護理認知的重建:患者除常規(guī)護理外,還教授患者使用放松療法來減輕疼痛,如音樂療法、節(jié)律按摩療法、閱讀療法等。
1.4 觀察指標 于健康教育前及教育后15天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評定兩組患者的差異:①疾病的知曉率評估,有4個項目分別為:治療方法、化療后的不良反應、藥物治療、飲食治療的知曉,采用10分制,分為3個等級,0~3分為不知曉,4~7分為知曉,8~10分為完全知曉。知曉率=(知曉+完全知曉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②焦慮及抑郁評估分別使用HAMA量表和HAMD量表進行評估[2],采用0~4分的4級評分法。將各個項目的分數(shù)疊加,0~7分為沒有焦慮抑郁,超過7分為有焦慮抑郁且分值越大說明程度越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疾病了解率比較,使用χ2檢驗,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比較,采用±s,使用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患者疾病知曉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并發(fā)癥護理、合理飲食、化療后護理、不良反應的知曉率分別為98%、90%、92%、9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72%、64%、74%。
2.2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估比較 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進行比較,宣教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宣教后,兩組患者的評分明顯降低,觀察組評分下降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估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估比較(±s,分)
組別 HAMA HAMD健康教育前 健康教育后 健康教育前 健康教育后觀察組(n=50) 19.16±3.15 12.66±2.41 16.23±2.17 10.69±2.68對照組(n=50) 18.76±3.03 16.41±1.95 16.98±2.01 14.11±2.13 t 0.647 8.553 1.792 7.064 P 0.519 <0.01 0.076 <0.01
本研究主要通過對疾病認知、自我心理認知、家庭認知、護理認知這四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認知重建。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進行比較,宣教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宣教后,兩組患者的評分明顯降低,觀察組評分下降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認知行為干預治療,加強了患者的主觀感受及疾病了解,增強了患者的自信心,產(chǎn)生了良好的自我效能,改善了患者心理狀況。
綜上所述,對于確診原發(fā)性肝癌采用動脈化療栓塞術的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通過對疾病認知、自我心理認知、家庭認知、護理認知這四個方面的認知重建,可以顯著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率和自我效能感增強患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