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馨予
繁星滿天,海風習習,這位63歲的老詩人緩緩睜開眼。天空如此蔚藍深邃,與大海波濤相連。今晚雨過天晴,云開霧散,但沒有月亮。
他此時的心情也如這天與海,豁達、澄澈?;兆诨实鄣腔笊馓煜?。故鄉(xiāng)在望,海風好像將他心底的陰霾也驅散了。
他側過身去,看了看自己的行囊——一塊破布,卻包裹著他的一生。一本書露了出來,是他的詩集。本該引以為傲的,大宋朝的人都這么想,但他臉上又浮上了陰霾。
“蘇子瞻這么一個大才子,也有這么一天哪!”
“寫詩譏諷朝廷毀謗新政,背后誰是主謀?關入大牢,給我審!”
烏臺詩案,皇帝的絕情、新黨的譏笑、舊黨的畏縮,都使他心灰意冷。一切早就過去了,但眼前的詩集還是讓他心有余悸?!袄狭?,老了?!彼械揭唤z涼意,回到船中,緩緩坐下。“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他喃喃地吟詠著,“本澄清?唉……當時誰能知道,烏臺受冤只是我這半生漂泊的開始?!彼詾榘恋呐c其說是詩作、書畫,不如說是這半生的漂泊。這漂泊里有黃州的燜燒好豬肉,有惠州的炭烤羊脊骨,有儋州的白酒燉生蠔……當然,更多的不是寒酸的“美食”,而是各地百姓淳樸憨直的笑聲,“他們不當我是官的,他們不當我是官的”,想到這兒他又有些得意了,他捻了捻胡須,猛然抬起頭,月亮爬上來了。對,這半生漂泊里,還有月亮,還有月亮里的子由。
他擎起酒杯,望著天邊那明凈清幽的老朋友。馬上就要回去了,第一件事去干什么呢?當然是去看望弟弟。子由也是老頭子了吧?當年泛舟羅湖,當年雨夜相約早早歸隱……經(jīng)歷了這一路的顛簸坎坷,他反倒更加懂得順天知命的關鍵。到了雷州與弟弟相見,定要超脫世俗,同乘白鶴,跨過大江飛升東去,在美酒仙樂中逍遙自在才好。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他提起筆略略沉吟,一陣風從窗中吹來,他打了個寒戰(zhàn),仿佛是給他的警示,他坐了起來,天快亮了,一切又回到了現(xiàn)實。他即將迎接的是又一個明天。
以后的他會是什么樣子,還會像以前那樣被朝廷重用嗎?還是真的回鄉(xiāng)養(yǎng)老隱居山林?他究竟還能不能見到他的弟弟?一切問題都無法解答。
“老了,老了!”鬢角的白發(fā)散落??赡怯衷鯓??“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睅兹四苡形疫@半生的奇絕?!
“父親,天亮了,我們快到了!”兒子的話打斷了他的思緒。
“是呀,天亮了,我們快到了!”他看了看紙上的墨跡——《六月二十日夜渡?!?。
他最輾轉難眠的時光都在這首詩里了。
教師點評
“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是我們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最常用到的兩種閱讀方法。不過要想將閱讀的輸入轉化為自身知識與素養(yǎng)的建構,則需要通過寫作來進一步熔煉吸收。在這一過程中,本文作者將詩歌小文本的剖解疊加以詩人漫長的人生與大時代的波瀾,使得文章內容有了層次、波折,而情境化的敘事與細膩的文筆,也讓詩人內心的褶皺與幽微展露在讀者面前,可謂體察入微。
(孟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