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婕
摘要:藤澤周平是日本著名武士小說家,他的作品主要描述了江戶時代庶民和下級武士的生活,其筆下的日本武士不同于傳統(tǒng)武士“忠于天皇”“忠于主君”的形象,而是立足于武士的鐵漢柔情,身懷絕技,卻又甘愿泯然世間。本文選取藤澤周平作品《用心棒日月抄》,對比傳統(tǒng)武士精神和藤澤周平筆下武士道精神,以此解讀藤澤周平思想。
關(guān)鍵詞:藤澤周平;武士道精神;《用心棒日月抄》
藤澤周平是日本時代小說作家,他的小說作品多以江戶時代為背景,主要描寫庶民和下級武士的悲歡離合。藤澤筆下人物,多是出身普通、家境一般的沒落浪人形象,雖身懷絕技,卻又毫無武士的清高,白天效忠主君,晚上還要打零工補貼家用,武士不再是舔著刀口的神秘形象,而是也需要柴米油鹽,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藤澤周平反對戰(zhàn)亂,其筆下的武士許多因上位者的權(quán)力斗爭而喪命,當時的傳統(tǒng)武士道也大多強調(diào)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而忽視了人情。藤澤周平正是想通過他筆下一個個溫情的武士形象對社會中偏離軌道的武士道精神進行修正和批判。
《用心棒日月抄》由十個故事組成,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青江又八郎偶然發(fā)現(xiàn)家老大富丹后毒害藩主的秘密,后被追殺逃到江戶,在江戶做苦力、保鏢等工作謀生的故事,本書以元祿年間的《憫生令》和赤穗浪人為背景,間接描述了作者對赤穗浪人報仇的敬佩之情。
一、日本傳統(tǒng)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隨著中日兩國的不斷交流,儒家思想滲透入日本文化中,在9世紀初期日本改行“健兒制”,由貴族組成軍隊,同時日本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專門訓練農(nóng)民組成武士團保護其領(lǐng)土和安全,這便是武士最初的形成。而“武士道”一詞形成于江戶時代,其思想借用了儒家的“忠”和“勇”,禪宗的“生死一如”等思想,并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
然而,日本武士道精神并非全盤接受儒家思想,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武士道重視的是君臣戒律,武士“義勇奉公”,君可以不仁義,但臣卻不可以不忠誠。中國的原始儒學是以孝為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二、《用心棒日月抄》中的武士形象
藤澤周平筆下的武士形象完全有悖于傳統(tǒng)的武士精神,他們活得謹小慎微,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比起“大家”更注重“小家”,以下層武士的溫情向傳統(tǒng)武士道精神提出了挑戰(zhàn)。
一是對傳統(tǒng)武士精神的“忠”提出挑戰(zhàn),忠于情而非忠于主。傳統(tǒng)的道德認為,真正的男子漢不應(yīng)當兒女情長,甚至這種人也不需要女人的愛情,他的感情全都要獻給他的主人,這大約是正統(tǒng)武士道精神的實質(zhì)。小說主人公青江又八郎不意間聽到一席密談,藩里的首席家老大富想要毒殺藩主,后被追殺逃到江戶,青江又八郎食藩主俸祿,卻在知道藩主有難時并未舍命相救,可見又八郎并未“奉命于君”;面對家老派來的刺客,又八郎拼命反抗,只為等待未婚妻平沼由龜親自殺來為父報仇,這里又充分體現(xiàn)出主人公又八郎的“用情至深”。
二是不喜戰(zhàn)爭。淺野浪人們?yōu)榱俗屗廊サ膬?nèi)匠頭和整個赤穗藩免于世人的恥笑,請求幕府給死去的內(nèi)匠頭乃至整個赤穗藩一個體面的處分,并且決定除掉目睹了故主失態(tài)的活證人吉良上野介,主人公青江又八郎敬佩淺野浪人,卻并不打算幫助淺野浪人們復仇,這也間接體現(xiàn)了作者不喜戰(zhàn)爭,不贊同這種以身赴死的方式。
三是武士對弱者的憐憫之情。在《用心棒日月抄》第四篇《夜鷹斬》中,主人公又八郎可憐做皮肉生意的阿先,阿先被怪人跟蹤,又八郎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主動保護阿先,按傳統(tǒng)武士精神來看,保護“夜鷹”可以說是比較“恥辱”的事情,但是藤澤筆下的武士卻充滿溫情,即便后來阿先還是不幸被殺,又八郎要冒著生命危險為其報仇。
藤澤作品中注重體現(xiàn)武士的溫情,在幾乎每一個故事中都有所體現(xiàn),主人公又八郎內(nèi)心柔軟,細谷源太夫雖外表粗獷卻仍舊任勞任怨掙錢養(yǎng)家,小說中正統(tǒng)武士代表的殺手全部死于又八郎刀下。藤澤周平的武士心中家庭、友情、愛情都比君主重要,生活比清高重要,對名譽無欲無求,真正的男人不會為了名譽和君主而盲目赴死,他們先顧及到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青江又八郎武藝卓絕,卻甘于市井,甚至連普通人都嫌棄的苦力活也都干過。
三、結(jié)語
藤澤周平在中國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他在日本與司馬遼太郎、池波正太郎在武士小說領(lǐng)域享有很高的名譽。從2002年開始,由藤澤周平的武士小說改編的電影搬上了熒幕,讓世人看到了與傳統(tǒng)武士不一樣的溫情形象。
作為日本中流社會“療傷文學”的藤澤作品,雖為武士小說,卻借助歷史素材,從庶民和下級武士的角度講述日常瑣事,因此極易引起讀者共鳴。藤澤周平作品《隱劍孤影抄》和《黃昏清兵衛(wèi)》的翻譯家李長聲在《南風窗》的采訪中說道:“日本武俠小說的讀者,以男性上班族為主,而且年紀越大越愛讀,因為把武俠的袍子、燈籠褲換成西裝革履,基本上就是所謂職場小說,寫上班族的人情世態(tài)。”這也給當今的人們以啟示:人的一生究竟追求的是什么?藤澤武士不求名譽,頂天立地,柔情萬千,時刻堅守自己的本分和道德標準。
參考文獻:
[1][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譚杉杉等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2]李泉岳,宋繼和,范寶臣.論日本武士道[J].日本問題,1987 (12).
[3]史少博.日本武士道精神對儒家思想的汲取[J].甘肅社會科學,2010 (6).
[4]戴新偉.藤澤周平的帶刀族[J].書城,2007 (9).
[5][日]藤澤周平.用心棒日月抄[M].新潮文庫,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