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結慧,黃鶴,倫偉健,羅夏朋,洪寅生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 廣東 佛山 528200)
食管潰瘍是指由于不同病因所引起的、發(fā)生于食管各段的壞死性病變。也就是食管的黏膜層、黏膜下層直至肌層被破壞而形成的炎性病變。食管結核、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腐蝕性食管炎等,都可引起食管潰瘍。食道潰瘍內鏡下可見食道黏膜充血、水腫,伴潰瘍形成,潰瘍周圍充血、水腫,甚至有炎性增生的情況,一般需要活檢檢查,排除惡性潰瘍的可能。良性的食管潰瘍查明病因后大多可治愈,但食管潰瘍一旦發(fā)生惡變,治療效果則常常不理想。因此,對食管潰瘍性質的準確判斷對食管潰瘍的治療和預后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內鏡檢查及鏡下活檢是判定食管潰瘍性質的主要手段。近年,新一代內鏡[色素內鏡、窄帶成像技術、超聲內鏡、智能電子分光技術(FICE)、藍光成像技術(BLI)等]正不斷涌現(xiàn),并投入臨床應用,使得食管癌的檢出率大大提高[1-2]。FICE技術可在白光內鏡的基礎上更清晰地觀察食管癌黏膜表面細微結構,結合放大模式還能及早發(fā)現(xiàn)乳頭內毛細血管袢(IPCL)的微細變化,已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消化道病變的診斷[3]。BLI技術是富士膠片有限公司開發(fā)的一種新的技術,結合放大內鏡更清晰觀察各病灶的細微結構,改善了FICE偏暗、識別率不高的局限性[4]。因此,本研究探討B(tài)LI和FICE技術在食管潰瘍性質的判斷中的應用價值。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144例食管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普通內鏡組男41例,女31例,年齡28~77歲,平均(50.56±9.25)歲。藍激光內鏡組男38例,女34例,年齡30~76歲,平均(51.15±8.75)歲。納入標準:無內鏡檢查的禁忌證;在我院及下級鎮(zhèn)醫(yī)院行普通胃鏡檢查觀察到有食管潰瘍的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反酸、吞咽不適、胸骨后燒灼或疼痛等不適者;均獲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排除標準:拒絕內鏡或外科手術治療者;合并心、肺、肝、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
本研究由1位資深內鏡醫(yī)生進行操作,普通內鏡組采用奧林巴斯GIF-Q260J進行觀察;藍激光內鏡組采用富士VP-4450HD型主機,LASEREO藍激光內鏡系統(tǒng)的LL-4450激光光源,結合EG-L590ZW電子放大內鏡進行檢查。于檢查前給患者口服鏈霉蛋白酶20000單位去泡。進鏡前于鏡頭放置透明帽。普通內鏡組進鏡后常規(guī)及放大觀察病灶,記錄病變部位、大小、邊界等,作出內鏡診斷,并于鏡下最有可疑病變部位取活檢。藍激光組進鏡后先對病灶進行白光檢查,然后轉換至FICE模式,調整RGB波長組合直至圖像清晰,病灶部位著色為陽性,不著色為陰性,然后放大觀察黏膜IPCL形態(tài),根據(jù)Miwako等所制定的標準進行IPCL分型[8]并記錄鏡下診斷;接著再轉換至BLI模式,根據(jù)成像原理正常食管黏膜無明顯褐色區(qū)域,病變區(qū)域呈褐色,啟動放大功能對褐色病變區(qū)域的IPCL形態(tài)進行觀察及分型、記錄[5];最后于病灶部位取活檢并送病理學檢查,所有病變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采用Kappa一致性檢驗各方法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陰性預測和Kappa值。
見表1。
表1 不同方法下食管潰瘍良惡性的檢出情況
見表2。
表2 不同方法下診斷食管潰瘍良惡性與金標準之間的一致性
由上面兩份表中數(shù)據(jù)可見,與普通內鏡相比,藍激光的FICE、BLI成像技術對診斷食管潰瘍良惡性的準確度、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陰性預測、Kappa值均明顯升高;與FICE相比,BLI診斷食管潰瘍良惡性的準確度、敏感度、陽性預測、陰性預測、Kappa值也更高。
良性的食管潰瘍有發(fā)生惡變的傾向,惡性的食管潰瘍臨床治療效果往往不佳,需及時發(fā)現(xiàn)并治療。食管潰瘍的性質主要依靠內鏡和內鏡指示下行病理活檢明確。多項研究均表明,乳頭內毛細血管袢(IPCL)的不同形態(tài)改變可有效預測食道不同病變的良惡性及惡性病變的浸潤深度,對于食管病變診斷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6-7]。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內鏡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F(xiàn)ICE是在早期白光內鏡基礎上開發(fā)的一種新型的圖像增強內鏡,在消化道病變中成像清晰明亮,對比度高,能更好地勾勒出病灶邊緣,顯示血管形態(tài)結構[8],但在結合放大內鏡下,對病變形態(tài)、毛細血管結構、腫瘤表面黏膜的細微結構等成像效果并不夠理想。BLI是富士膠片有限公司開發(fā)的新一代內鏡系統(tǒng),結合放大內鏡更清晰觀察各種大小病灶,改善了FICE技術光學顯像圖像偏暗、識別率不高的缺點,為消化道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方法[9]。研究表明,BLI可以更清晰的觀察消化道黏膜表面微結構,對病變性質作出更為準確的診斷,但BLI目前尚處于初步應用探索階段,對于上消化道癌灶如食管癌的診斷價值尚不清楚[10]。本研究比較了普通內鏡、藍激光FICE及BLI成像技術,發(fā)現(xiàn)診斷一致性最高的是BLI,其次是FICE,普通內鏡檢出率最低,提示BLI和FICE成像技術可以提高食管潰瘍性質診斷的準確率。
本實驗不足之處為樣本數(shù)量較少,可能會導致實驗結果存在一定誤差,但本研究為藍激光內鏡的FICE和BLI成像技術應用于食管潰瘍性質的診斷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