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秦博
如果問你:“戰(zhàn)爭是什么?”你是否會茫然地搖搖頭:“不知道。”或者根據(jù)影視劇中那些特技制作的效果,做一番宏觀環(huán)境的描述。
的確,在和平年代生活久了的人,都會覺得這個問題十分遙遠。這是和平給予我們的幸福,也是和平給予我們的麻木。
在讀過《蜜蜂之死》這本書之后,這種感覺尤其強烈。仿佛有一根銀針,刺破心頭平靜,讓人在凜冽的疼痛中驚醒。
書中故事以女孩費麗絲蒂視角展開,在她即將從美國西雅圖奔赴阿富汗工作的當天,母親突然失蹤,人間蒸發(fā)。她不得不放棄行程,追查母親下落,最后在意大利羅馬發(fā)現(xiàn)蹤跡。費麗絲蒂來到羅馬,從母親手中看到一本用希伯來語寫的日記,從而揭開了家族隱秘的往事和一段猶太民族血淚史。
伊麗莎白(曾祖母)是德國歌劇明星,與知名醫(yī)生古斯塔夫有一個幸福的家,兒女雙全,生活優(yōu)渥,受人尊敬。希特勒的崛起,破壞了這一切。有猶太血統(tǒng)的古斯塔夫被迫害致死,伊麗莎白為了保護孩子,不得已嫁給納粹高級軍官布魯曼,不料卻是羊入虎口。
伊麗莎白在悲憤交加中生病去世。布魯曼引誘繼女黛博拉成為他的情人,并控制她的自由,要求隨時“提供服務”。黛博拉生不如死,喪失愛的能力,變成冷漠自閉的人,并把對愛的恐懼和排斥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女兒貝塔和孫女費麗絲蒂。
作者在故事敘述中,用充沛的感情和細膩的文筆層層剖析,讓讀者零距離感受到一個富庶美滿的上流社會家庭轟然倒塌的全部過程,直面生命從圓滿美好走向破碎、撕裂、恥辱、衰敗的殘忍。
人心中的惡,不僅是施暴者的惡,受害者也會有惡。納粹戰(zhàn)敗后,弟弟失蹤,布魯曼外逃,黛博拉心懷巨大仇恨,輾轉于歐洲各國,刺殺布魯曼。同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生下女兒貝塔后,她把仇恨轉嫁給了孩子。她一生困囿于仇恨,害死了愛他的丈夫拉法埃爾,害了女兒和孫女。
深愛的夫妻突然天人永隔,孩子與父母骨肉分離,夜半的噩夢,終生的企盼,刻骨的仇恨,一個家族四代女人的傷痛,許多情節(jié)催人淚下。
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命運,交相融合,我確實是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和平從來不是空穴來風,它需要用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去保衛(wèi)、守護和傳承。努力珍愛守護和平,也讓和平守護你我,才是對生命和未來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