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潔
摘 要:詩歌是通過形象思維,用凝練、形象和有韻律節(jié)奏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fā)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形式。優(yōu)秀的詩歌,形象鮮明具體,意境深邃闊大,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閱讀鑒賞詩歌不僅能讓學生豐富文學知識,提高藝術修養(yǎng),而且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為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領悟詩的意境,培養(yǎng)對詩歌的審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關鍵詞:詩歌;意境;教學;感悟
“意境”一詞最早是由唐代詩人王昌嶺與物境、情境并列提出的三境之一;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將意境這一范疇具體化,認為詩的極至在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宋代嚴羽則以佛教的禪境比喻詩的意境,認為二者完全一致;而晚清學者王國維則集其大成,認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由此可見,凡評價學意義上的詩歌,都應該具備“意境”。意境雖然并非詩歌所專有,但在各種文學樣式中,卻以詩歌最為講究、最為突出、最有代表性。人們在閱讀和品位優(yōu)秀詩歌時,常常會超脫于言語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并由之進入一種溟漠恍惚的境界之感,這種引人于溟漠恍惚之境的詩的氛圍、內(nèi)蘊、旨趣或情味,就是通常所說的意境。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它體現(xiàn)了美,在文學作品及藝術欣賞和批評中常常把它作為衡量美的一個標準。那么,意境為什么能引起我們強烈的美感?
意境具有生動的形象。李白的《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廣泛的吸引著讀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刻畫了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到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窗前明月光”,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讀者的心便被喚起了。
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中,我們不能拋開意境而孤立地跟學生講解詩意,那樣將會犯下舍本逐末的錯誤。下面我談一談詩歌教學中如何挖掘詩歌的意境:
一、 激發(fā)想象,進入意境。
詩是想象的果實,沒有想象就沒有詩。別林斯基說:“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chuàng)作活動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閱讀古典詩詞,捕捉意象,是對詩歌藝術形象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一再創(chuàng)造的審美意識活動,離開了讀者生動活潑的想象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刺勒歌),讀到這句詩時,我們自然會在腦海里出現(xiàn)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圖,這是一種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讀此句詩,我們也不難想象到,在無比壯闊的自然美的面前,作為自然之子的人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勞動,是何等的歡樂和美好!這句詩又是多么快樂而優(yōu)美的草原牧歌!這“人”的內(nèi)容在詩中是沒有的,這是在詩歌鑒賞中的創(chuàng)造想象的表現(xiàn)。如此吟誦著這詩句,讀者就仿佛被帶入神奇美麗的北方大草原,領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壯的綺麗壯闊的美;審美的主客體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達到了最美妙的和諧。
二、 品味語言, 體會意境。
我們知道中國詩歌特別講究煉字煉意,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形象構成意境,而構成意境的感情又是含而不露,巧妙地溶入形象的描繪之中,達到藝術上的含蓄,使意境深遠??墒?,在當前詩歌教學中對詩歌語言的講解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對字、詞的解釋和詩句的簡單對譯或表面理解,恰恰忽視了對詩歌意境的體味。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教會學生品味詩歌語言是深入體會詩歌意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詩歌語言精練性及詩歌句子結構的特殊性,所以分析詩歌語言要講清楚關鍵詞語,弄懂修辭手法及詩中典故并注意詩句語法上的特殊性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進入詩的意境。下面我僅以作品中含有“詩眼”的詩句為例進行分析。
三、 聯(lián)系背景,感悟意境。
我國詩歌豐厚博大,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條件和不同的人間關系,構成詩歌的不同背景,而這些背景又直接影響詩中內(nèi)容的基本情調(diào)和詩人情感。我們知道,“詩言志”、“詩緣情”,詩中抒發(fā)的感情是詩人寫詩的動力,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及其思想均融入其中,不了解這個動力,找不到詩人感情的源頭,便摸不準詩人感情的脈搏。所以,教學時做到感知意境與領略清官的并重,唯有這樣才能透析作者給我們描繪的意境,更進一步領悟到詩作的思想內(nèi)蘊。但是,對于這方面的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有的老師在詩歌教學中,只重視作者簡介,隱沒背景介紹;或由于長年形成的應試教學習慣,只介紹作者的字號以及所處的時代,便開始講授詩歌內(nèi)容,這讓學生在理解詩歌時很費力。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觀審美感受,詩歌更是主體意識的河流,或抒情或說理都是有感而發(fā),正如白居易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須對作者的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個人遭遇做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的性情特點及寫作特色,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更有利于進入詩歌意境。如在教學杜甫的《登樓》時,如果不了解該詩寫于安史之亂剛剛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時,就無法理解詩人“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詩人沉重憂傷的感情。再者,在考試中詩歌鑒賞題也是常給出一些與寫作背景相關的注釋,且詩歌鑒賞的選題的作者大多都是我們熟悉的,所以就應該要求學生調(diào)動所學知識來“知人論世”,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根據(jù)詩歌注釋來了解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從而進入詩歌的意境。如2005年福建高考語文卷詩歌鑒賞題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p>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明確此詩的題目提供了寫作環(huán)境及人物,注釋提供此詩的寫作背景:流放途中遇赦,李白的心情自然非常高興。這種心情也會影響所看到的景和物。再加上對李白慣常的浪漫主義情懷及詩歌特色的了解,學生對于詩中意境的把握就會準確得多。
四、調(diào)動體驗,融入意境。
對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備一定的體驗和感悟,老師在引導學生通過意象感受到詩中所展示的畫面和表達的情感,并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情感經(jīng)歷分析意境的內(nèi)涵后,就應讓學生積極調(diào)動生活體驗和詩人溝通對話,從而融入到詩人營造的意境中去,獲得美感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的樂趣。
總之,在詩歌的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挖掘?qū)W生的個體潛能,讓學生作為主體進行審美感知,去想象畫面,領會感情,體味主旨,融入詩境,感受詩歌的魅力,進而培養(yǎng)對詩歌的審美感悟和分析能力,同時也使我們的詩歌教學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參考文獻:
[1]社科院文學所編《唐詩選》(上下冊),上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2] 社科院文學所編《唐宋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3] 張西堂《詩經(jīng)六論》,商務印書館1956年。
[4]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北京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