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原
一、課例背景
本課是以牛津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DIY為背景開設的課外閱讀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DIY,很多教師會“就事論事”,只是討論DIY的相關內容,將課文中的DIY趣事和學生分享一下而已。然而DIY是非常具有文化內涵的,國外DIY文化深入整個西方社會,家家戶戶家中有需要修繕的東西都選擇自己DIY,而非請工人幫助完成。如果教師沒有看到這一層,就會失去和學生相互探討這個文化現(xiàn)象的機會。因此,本課就是教師在教授完本單元的內容,幫助學生深入挖掘DIY這個文化現(xiàn)象的閱讀補充教學。通過這節(jié)閱讀課,學生不僅提高了閱讀的技能,而且增加了文化意識。這篇閱讀材料是學生統(tǒng)一訂閱的和教材配套的補充閱讀材料。這本閱讀材料內容上和教材保持一致,難度上適合八年級的學生,由易入難,逐步提高,使用得當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的見識和詞匯量。本課使用的這篇文章是一篇關于作者好友Pete(皮特)的故事,皮特樂忠于DIY,他曾經是一個旅游控,熱愛去世界各地游玩,如去埃及看金字塔、去加勒比海潛水等等。這樣的一個人突然不在樂于外出,而癡迷于留在家中做DIY。作者去皮特家,參觀了他親自粉刷的墻壁和自己裝修的廚房。由此作者開始探索DIY在英國如此流行背后的原因。教師通過篩選,認為這篇文章最有利于學生透過現(xiàn)象深度探索DIY背后的文化內涵。因此選用本文來和學生一起精讀和探討。
二、課例過程
(一)以問題為載體,引發(fā)自由思考
本課的內容十分有文化內涵,因此教師抓住關鍵的內容進行設問,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首先,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了課本中的內容后問了學生一個:Many British people, like Andrew, enjoy doing DIY. Can you guess the reasons?許多的英國人都非常喜歡DIY,你能猜一下這其中的原因嗎?用一個問題拓展了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知曉課文中Andrew對DIY的癡迷不是個例,而是整個英國非常流行的現(xiàn)象,并且讓學生有讀前預測,猜測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許多學生都認為這是由于DIY非常的省錢,英國人缺錢才會十分青睞用DIY方式修繕房屋。這樣的猜測到底對不對,教師并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猜測閱讀文章。
當學生讀到第一部分對皮特這個人的介紹時,大多數(shù)學生會忽略皮特曾經是個樂于探索室外世界的人。教師抓住這一點,向學生展示皮特看過的雄偉的埃及金字塔和美麗的加勒比海的海底世界,激發(fā)學生對美的向往。然后教師設問,如此熱愛旅行的皮特是個怎樣的人?學生思考后得出他是一個非常熱愛的生活的人。由此為后面的探討而打下伏筆,皮特是一個十分熱愛生活的人,并且他并不是一個生活十分困頓的人,那么學生們一開始猜測英國人是因為缺錢猜熱愛DIY到底正不正確呢,此時學生的內心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當學生讀到第二部分時發(fā)現(xiàn)皮特自己裝修的廚房和親自粉刷的墻壁,靈感都來自于DIY電視節(jié)目。教師又抓住這個細節(jié),向學生們展示了DIY電視節(jié)目的片斷,并且問學生是否喜歡這樣的電視節(jié)目?學生表示非常喜歡DIY電視節(jié)目,看上去很有趣。而教師繼續(xù)發(fā)問,既然大家都喜歡這樣的電視節(jié)目,是否愿意自己在家也試著做一做這其中展示的內容,諸如刷墻壁、釘置物架等等,學生異口同聲回答不。于是,教師抓住這樣的矛盾,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英國看了之后很樂于在家中一試,而中國學生都表示不會這樣做。學生紛紛發(fā)表了自己觀點,有的表示是由于父母的反對,有的表示這些工作看上去簡單實則很難,也有個別勇敢的學生表示可以在家中試一試DIY。這里教師只是聆聽,這個問題和每個學生的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背景是有關的,中國是家長制家庭氛圍,孩子不能隨意改造房屋這也是理所當然。一些學生勇于嘗試DIY也反映了當下我們年輕人的思想也逐漸開始轉變,樂于嘗試許多新事物。因此這個開放性問題沒有傳統(tǒng)問題的正確答案,而只有自由的各抒己見。
(二)以活動為方式,激發(fā)深刻討論
當學生讀到第三部分,作者對DIY為何如此流行的問題也推理到了最深入的部分。作者認為DIY電視節(jié)目的流行只是一個“導火索”,而真正的原因是英國人對家的觀念,有一句英國諺語: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此處教師抓住這個句子,向學生展示了另一句中國諺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通過兩個風格迥異而內容都是強調家的重要性的諺語,引發(fā)學生熱烈的討論:你的家對你來說到底是“城堡”還是“草窩”,“城堡”和“草窩”到底意味著中西方怎樣的文化差異。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感興趣,有的表示現(xiàn)在的人都把自己的家當做“城堡”,也希望住在像“城堡”一樣精致華麗的地方,同時也表示贊同英國人DIY自己裝飾房子的行為,還有一些學生表示“草窩”的意思是不論怎樣破舊家永遠是最溫馨的地方,不是因為家的精致和豪華,而是由于家人的關心和溫暖,因此中國重視的和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而非房子的美麗與否。這樣的討論逐漸達到了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見解越辯論越深入,學生對DIY為何在英國這樣流行而在中國并沒有這樣流行的原因也逐漸分析到了中西方差異的層面。教師也十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更贊同英國式的、擁有“城堡”一樣家的思想觀念,有的學生更傳統(tǒng)更重視家人之間溫馨和諧,教師對這樣百花齊放的思想均給與了支持和認同。
三、結語
筆者認為,在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核心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格的教學研究之路上,我們還有許多可探索之處。教材的方方面面都有值得挖掘的細節(jié),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比學生更為敏銳的文化觸角,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當然,這并不容易,因為教師本身也有著非常主觀的文化視角,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觀念隱含于一個很簡單的語句或者一個看似直白的對話,如何發(fā)現(xiàn)這些信息背后隱含的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共同研究并不斷交流,將有價值的“挖掘點”一個個發(fā)掘出來,并和學生探討。文化意識的提高并不是偶爾一節(jié)特別注重文化視角的課例,而是日常教學中一個及時的提問,一場適當時機的辯論,更可能是課堂生成的不同觀點的碰撞,此時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亮點,抓住教學的契機。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必然帶來許多不同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學會給予不同的文化觀念足夠的尊重,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擁有更高的國際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