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清 張秋
【摘要】: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精準扶貧下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是助力高校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實現(xiàn)教育扶貧的重要保證,更是衡量高校貧困生在完成學業(yè)后用所學所獲立足謀生,回饋社會,實現(xiàn)永久性脫貧的關鍵轉換器。本文以于我國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貧困生的資助為立足點,查擺出高校貧困生資助存在的問題,進而從學理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為解決這些問題貢獻應有之力。
【關鍵詞】:精準扶貧 教育扶貧 資助機制
一、研究背景
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2013年《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對教育扶貧的“目標任務、總體思路、保障措施”等做了明確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在扶貧開發(fā)中的重大功能?!?】。2017年10月,十九大隆重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人民莊嚴承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高校貧困生作為新型的短暫性貧困人口,在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背景下,教育扶貧既成為解決高校貧困生暫時性的經(jīng)濟困境問題,促使其順利完成學業(yè)的重要保證,又是成為衡量高校貧困生在完成學業(yè)后用所學所獲立足謀生,回饋社會,實現(xiàn)永久性脫貧的關鍵轉換器。
新時代背景下,習總書記強調,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識別不同的貧困區(qū)域環(huán)境、貧困家庭、不同的貧困戶,再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以及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3】。然而,高校貧困生資助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減輕了部分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高校貧困生求學過程中的經(jīng)濟問題,但高校貧困生資助也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扶假不問真貧”,扶貧工作不實事求是等諸多問題制約著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發(fā)展,使得教育扶貧的工作得不到提升,所以在高校中存在有不貧困卻有扶貧資格的現(xiàn)象,等等?;诖耍P者查擺出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扶貧生資助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最終從理論上解決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二、教育精準扶貧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存在的問題
(一)資助管理者:對學生干部量身“加分”,缺失公平
高校教育扶貧資助主體是國家,資助對象是所有符合資助對象的貧困學生,具體的的資助是學校的相關管理者。就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幾乎每一所高校中,都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學生組織和各種學生干部,比如,學生會,班委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等,這些學生組織的構成主體中,一些學生既是這些學生組織中的學生干部或班委干部,也是符合條件的貧困對象,即受資助主體。在有限的資助名額限制下,一些具有一定權限的管理者往往有意無意的將這些既是學生組織干部或班委干部的受資助主體與非學生組織干部或非班委干部的貧困學生劃分開來,在資助量化過程中對屬于學生干部的主體進行額外加分,以此來鼓勵學生積極加入學生組織,參與學生工作。然而,學生干部的名額比較有限,以這樣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對學生干部額外加分,不僅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種典型的功利型主義者,還將原有屬于所有貧困生的公共資源以這種特定方式劃分給同等條件下的貧困生,本身就是資助管理者缺失公平的體現(xiàn)。
(二)資助對象:爭當“貧困生”,缺少真實
理性經(jīng)濟人條件下,人是純粹的利己主義者,每一個人都將自己的利益作為立足點,一切行為都以自身的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因此,在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面前,一些經(jīng)濟條件相對不錯的大學生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下,出現(xiàn)了爭當貧困生,以貧困生為榮的熱潮。在這樣的校園風氣下,一些學生紛紛想方設法爭取受資助名額,利用學校院里戶籍所在地,無法實際調查學生的真實貧困情況,于是他們紛紛回到戶籍所在地出具假貧困證明,辦理假的貧困手續(xù),從而獲取學校資助,其中,有些同學為了獲得資助,忘卻窗之誼相互舉報,相互抹黑,甚至于與同學大動干戈。更有甚者,一些學生從一進校門就開始向師兄師姐詢問各種資助評定情況,加入各種各樣的學生組織,選舉學生、班委干部,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服務學生,鍛煉自身的工作能力,而是為了投管理者所好,在以后的資助評定過程中獲得量化加分“綠卡”,以便在加分項目中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梢?,這種受助對象爭當貧困生的“偽貧困生”行為,絕大多數(shù)缺少真實。
(三)資助機制:缺乏獲取實情的相應機制,缺少渠道
全球化背景下,交通條件的日漸完善逐漸打破了地緣之間相互閉塞的格局,大學生異地就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趨勢。然而,異地就學雖然促進文化交流,開闊了學子的視野,對于培養(yǎng)全面型或專業(y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異地就學卻給教育扶貧下的資助帶來了難題,即,許多高校由于地域限制,加之人力物力問題,現(xiàn)實中無法對所有申請貧困資助的學子進行詳細了解,往往只能根據(jù)其衣食住行來判斷家庭生活條件,沒有在教育資助上和申請資助的貧困生戶籍所在地政府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導致學校只能夠簡單的聽取他人意見便進行精準的確定,無法獲取貧困生的具體貧困詳情,無法對申請資助的貧困生進行精準識別,更無法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偽資助申請者”,也就進行有效的精準資助,極大地影響了教育扶貧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導致教育扶貧資助工作用到最需要的貧困生身上,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三、教育精準扶貧下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政策建議
(一)資助管理者應取消對資助客體額外“加分”,樹立平等理念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對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理念提出全新的要求,即要求高校必須樹立高校學生精準資助育人新理念,以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4】就高校資助管理者而言,高校資助對象是所有的貧困學生,而不是學生干部。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對學生干部制定一整套獎勵標準,而不是利用國家的給予貧困生的資助資源肯定學生干部或班委干部的工作能力,比如可以給予適當?shù)莫剟睿C發(fā)證書、獎品等),不能在貧困資助評定過程中額外為其加分,不能簡單地對干部的加分就能使得其獲得貧困資助,不能通過加分讓其獲得資助。同時,管理者還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評定受資助者,給貧困生營造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從而隔斷貧困資助帶來的學生功利型行為,真正做到資助助人,資助育人。
(二)強化精準對象的篩選,把控爭當“貧困生”的現(xiàn)象
教育扶貧是為了使教育能夠更好的促進教育公平,使得人人都有書可讀,有學可上,因此,要強化精準對象的篩選,把控爭當貧困生的現(xiàn)象,就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存真”,即觀察貧困戶是否到達建檔立卡的標準,是否存在謊報信息騙取國家資源的問題。實現(xiàn)真扶貧,真資助;二是“剔世”,即評定受資助的貧困生時,管理者要剔除人情世故,不能以平時和自己較為親近的學生干部或學生為標準確定受資助對象,把有限的名額分配給最需要的困難學生,真正做到資助助學;三是“善聽”,即善于傾聽,了解真實情況。管理者在平時要盡可能在學生中收集“民情民意”,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況,為后續(xù)的資助評定工作提供信息。
(三)完善信息獲取渠道,確定真正的受資助對象
完善信息渠道,確定真正的受資助對象,一是建立相應的資助機制多渠道獲得信息,就目前而言,由于教育扶貧下的高校資助存在的時間尚短,經(jīng)驗不足,使得高校貧困生鑒定存在問題,因此,學校和學生戶籍所在地應該加強聯(lián)系,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了解學生真實的家庭情況,必要時進行走訪調查,從中選取最需要的受資助對象進行資助;二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確定真正的受資助對象。在高校的精準扶貧中大部分學生的建檔立卡是在戶籍所在地或者是當?shù)氐恼块T辦理,所以針對教育精準扶貧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應該對其源頭進行清理,即各地城府應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的優(yōu)勢,將政府認定的困難家庭掛在政府的官方網(wǎng)站上,學??梢愿鶕?jù)需要進行查閱,識別真正需要的資助對象。
研究結語
通過對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存在許多問題,并根據(jù)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但由于資料獲取相對困難,加之筆者研究水平有限,用研究依然存在較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間。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精準扶貧下的高校資助存在的問題也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政策執(zhí)行者深入調查完善學生的扶貧信息,需要制度制定者不斷完善高校扶貧資助制度,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樂于助人的公共精神,才能讓真正需要的困難學生受到學校資助,順利完成學業(yè),從而實現(xiàn)高校貧困生在完成學業(yè)后用所學所獲立足謀生,回饋社會,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扶貧。
【參考文獻】:
【1】馬巍.我國教育扶貧的政策沿革、問題及其應對[J].教育與管理,2019(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2017:47-48.
【3】汪三貴.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47-150.
【4】彭益全.高校貧困生資助精準化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 (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7(2):89-91.
編碼:asxyzfxydxs201732
項目名稱: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貧困生資助現(xiàn)狀調查探析
立項:2017年9月
作者簡介:
1.田學清(1995.6—)男,漢族,籍貫:貴州仁懷,學歷:大學本科,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
2.張秋(1981.9—)女,漢族,籍貫:貴州安順,職稱:副教授,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