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傳統(tǒng)的評定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方式主要是筆試,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誘導學生努力學習,鞏固知識和技能,卻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尤其對于地理這一非中考科目,這種測評顯示出其弊端。為了發(fā)揮地理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筆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采用多樣化的測評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習慣和綜合能力的考核。每個學生的期終學業(yè)成績都由三大塊組成:單元、半期和期末的考試成績;課堂表現(xiàn);課前預習課外作業(yè)的完成情況、撰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等。多方面結合起來,有定性評價也有定量的測驗,形成一個立體的考核評價體系,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綜合素質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以擴大知識面和培養(yǎng)學生獲取、加工地理信息能力,指導學習方法為目標,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
教學模式的探索、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都離不開啟發(fā)式教學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針對初中學生好動和愛表現(xiàn)的特點,我將課堂一般分為幾段:課前(間)有1-2位同學演講,中間為正常教學時間,有時還穿插一些游戲,下課前五分鐘為全班同學“談天說地”時間。演講和“談天說地”的內容可以涉及時勢、科學研究成就和動向(當然必須與地理沾邊),也可以是當天教學內容的拓展、補充和延伸,還可以介紹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奇風異俗、自然之謎。如雅魯藏布大峽谷、北極科考探險是學生演講的主題;長江三峽工程、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演講內容。學生在課前必須作充分的準備,老師對演講者主題的選擇、材料的處理、文稿的熟練和流暢程度和演講水平給予評分。要求每位學生一個學期完成1-2次演講。而“談天說地”卻要自由得多,誰都可以發(fā)言,用三言二語把一則新聞或一個地理事象說清楚,與全班同學共享,便能得到一定的分數(shù)獎勵。為了爭取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和獎勵,學生開始博覽群書關注時勢,還慢慢學會了剪集圖片、收集材料、整合素材,自信心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學習的內動力被調動起來,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課堂討論是課堂活動的又一重要形式,也是考核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一個重要方式:既有小組討論(期末由各成員之間互相評分),又有辯論式的大組討論(由老師評分)。凡是教學中的難點問題都由學生先討論,對各種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我一般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教會他們思維的方法,弄清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或用簡單直觀的實驗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遇到問題時學生懂得用已知條件推出結論或從結論演繹出可能的條件。對哪些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又能訓練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問題,更是不吝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和發(fā)言,如講完我國的氣候和河流后提出問題:如果我國地勢東高西低,氣候和河流會有什么特點?人口的分布又會是怎樣的狀況?對于學生的回答,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要求每個同學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之后進行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我只要點拔一下,答案便能回答得很全面,有些角度還很特別和大膽。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經(jīng)常提供文字或圖表資料,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途徑推理得出同一種結論,如分析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受風帶氣壓帶的影響和閱讀該洲降水量分布圖也可以共同得出氣候濕熱的特點,旨在讓學生明白各學科學習方法上的相通性,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活躍的思維能力。對于那些需要記憶的內容,把它們整編成口訣組織學生齊讀齊背,同時也讓學生自己試著編,編得好的給予推廣和加分。描述地理現(xiàn)象還經(jīng)常穿插一些著名的古詩詞。久而久之,學生不僅能自覺背誦語文課本的古詩,還能比賽背誦課外的古詩詞。
二、以培養(yǎng)學生空間圖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為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以圖為主題的課堂筆記和課外作業(yè)評比及游戲活動
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只有學會讀、畫、用各種類型的地圖,才能真正學好地理。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利用書本插圖、掛圖、板圖,也要求學生盡可能用圖表記筆記。如在世界地理分區(qū)教學中,要求每個學生課前在筆記上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畫出這個大洲的輪廓,把主要的山脈、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注在圖上;講長江、黃河時我邊講邊畫,并說明其形狀特征,也要求學生畫出其源頭山脈、干支流形狀、經(jīng)過的城市和注入的海洋。每隔一段時間把筆記收上來檢查評分,將那些條理清楚、圖形規(guī)范、版面簡潔的給予展示和獎勵。布置課外作業(yè)也以讀圖析圖、畫圖、拼圖的內容為主,畫圖作業(yè)中除了訓練大綱要求的基本技能外,有時讓學生把一些地理現(xiàn)象及其變化通過想象畫成漫畫或科幻畫。又如為了更好地鞏固我國主要山脈和大地形區(qū)的空間分布,我在課堂上做了個游戲:班里大部分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中國輪廓圖,剩下的同學或二個、三個或五個成排按山脈的走向在相應的位置站好,把課桌椅按大小、高低排好代表高原、盆地和平原,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身臨其境,不僅牢固地掌握了知識,對中國的輪廓和地形分布也有一個非常鮮活而深刻的印象。
三、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開展一些社會調查和科技實踐活動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有獨特的作用。結合學校每年一度的科技節(jié)活動,我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專長特點,組織他們搞小制作、小論文或調查報告、科技手抄報等比賽,要求一個學期每人至少要寫一篇小論文、編一張手抄報,科技節(jié)期間每人用生活廢品做一件小制作,篩選出那些優(yōu)秀的或科技含量較高的作品在班級、年段、學校展覽并評獎。這既是學生學期或學年的學業(yè)成績的一部分,又作為評優(yōu)評先的參考。如鑒于城市周邊小礦窖和養(yǎng)豬場多,生活垃圾和污水又直接倒入等原因導致水質嚴重污染的現(xiàn)象,讓學生組成幾個小組利用假期和雙休日,帶領他們到實地調查考察獲取一手材料,參觀污水處理場,再到環(huán)保局等部門采訪有關人員和查閱資料,回來要求每人寫一篇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由于這些現(xiàn)象就發(fā)生在身邊,與自已的生活息息相關,既感性又親切,所以學生肯動腦筋也愛問,寫出來的報告有些有質量,有的還提出一些大膽的設想,更重要的收獲是學生們開始懂得關注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認識了科學調查研究的一般方法。
興趣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好老師,而教學測評、考核方式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讓學生在愉悅中會學、學好,是我教學和考核實驗的出發(fā)點和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