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思
一、商周金文書法審美的產生和發(fā)展
上古時期人們把結繩記事符號發(fā)展為鍥刻記事符號,作為事物或數據的假設,美化記事的要素,也視作一種美的事物的經驗符號,存儲于記憶之中。賞閱商周金文銘文時,一個吸引眼球的美感起點,如圓點、飾筆、肥筆特征,是金文書法審美的亮點,都是基于記憶中被喚醒的原始藝術美感經驗。以此亮點作為審美的開始視點,并把視點作為金文書法點畫的基本藝術母元素,奠定金文書法藝術審美基調。
宏觀金文書法藝術的審美基調,便發(fā)現金文的藝術審美是通過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器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外延的有機融合,從而匯聚成天人合一、鬼神共祭的和諧統一境界。上至王國都城、下至城鄉(xiāng)聚落的禮樂秩序,上至君王貴胄、下至徒吏布衣的審美理想,都是從最樸素的美的追求開始,上升到美的哲學形式,貫穿天、地、人三位一體,表現在宇宙、社會和人之中,最終升華到宇宙秩序、禮樂文化、審美基調的辯證統一,并以此為基礎成就中華民族千年不變的書法線條藝術審美底蘊。
先秦金文書法的美感經驗,從商代末年、西周初期到戰(zhàn)國末年,主要經歷了自然美、人工美、性情美三種審美發(fā)展階段。
夏、商、周時期,審美特征為自然美,審美狀態(tài)表現為象形、審美萌芽,主要書體形式有甲骨文、早期金文、金文;商周時期,審美特征為人工美,審美狀態(tài)表現為半自覺審美,主要書體形式有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隸;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審美特征為性情美,審美狀態(tài)表現為自覺審美,主要書體形式有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
二、商周金文書法的審美原理和特征
商周金文書法審美是在有效繼承甲骨文書法審美特征基礎上的美感經驗升華。金文青銅器為載體,融合鑄造工藝技術,將甲骨文利落的直線美轉變?yōu)橥褶D的曲線美;將甲骨文刀刻大于書寫意味的筆意,轉化為金文澆鑄與書寫相融的美感。
(一)商周金文書法的審美原理
商周金文書法的審美原理,以金文篆引線條的起筆為原點,并將此原點作為書法線條的母元素,抽象點、線、面構成立體多維的文字結構造型,融合書寫美感和鐫刻意味,統一所依附載體的造型、工藝、紋飾、線條而產生的漢字的點畫、結構、章法的藝術特征,產生了以橫、豎、弧、彎的篆引線條原理、中鋒筆法運筆原理、因字賦形結構原理、自然天成章法原理為核心的藝術審美經驗。
(二)商周金文書法的審美特征
商周金文發(fā)展的過程中,字形的圖案化貫穿始終,美化修飾逐漸減少,線條更加圓凈勻一,筆勢屈曲轉引的自然之美到書寫之美也更加清晰,最終確定了金文書法的典范美。“篆引”的前期形態(tài)在商代末期和西周早期美化裝飾性鐘鼎銘文中已出現端倪。以篆引開始的金文線條帶動的金文書法用筆、結字、章法方面的審美,在書法發(fā)展史上具有深遠意義。
三、商周金文書法的審美經驗
書法審美從“自然萬象”之象形描摹,到“書為心畫”的自然書寫,再到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意”“象”“力”“勢”的發(fā)展歷程大約經歷三個階段:從甲骨貞人潛意識的朦朧審美,到金文書手開始自覺追求典雅審美,再到魏晉把書法作為性情筆墨表現的主動追求書寫之美、情感之美。無論是揚雄“心畫說”的意象美,還是許慎“象形說”的形態(tài)美,抑或是蔡邕“九勢說”“篆勢說”的形勢美,衛(wèi)鑠“筆陣圖”的點畫美,鐘繇“流美說”的筆跡美以及王羲之的“筆意美”……都是書寫主體主動積極追求書法的力、勢、技巧、節(jié)奏更替、中側鋒變化的美感,辯證統一其抽象美感、立體美感、時空美感和抒情美感的形式和內容,借助并歸結于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神采和意境的“和諧中庸”的審美理想。
披覽商周金文佳構,探析其審美經驗,可窺探金文開啟的中國書法審美的濫觴。先秦人作為審美主體,追求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正是鐘鼎文化禮樂秩序下的雅正中庸審美理想在書法文化上的體現,通過青銅器和銘文所體現的心理、倫理、道德、宗教等精神層面的強化,和法律、歷史、文化、哲學等意識層面的關懷,以及其體會這種抽象藝術帶來的喜、怒、哀、樂等所產生的樂與哀的審美經驗,升華為自己獨特的審美理想。
(一)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留存殷商遺韻、甲骨意味,其文字優(yōu)美,渾樸厚重,沿襲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書體,筆畫首尾略尖、體態(tài)象形、起筆粗重、上提運筆、銳意出鋒、著意夸張。以青銅工藝再現手寫墨跡,采用威嚴神秘的色彩紋飾,表現凝重嚴峻的格調,具體有豪爽、雄偉、恣肆、遒美風格,反映當時的奴隸主階級強調文藝與政治、教化的聯系,體現奴隸主階級的審美理想與神權統治思想的統一。
(二)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金文書法以典范大篆、工整篆引為主導,諸侯國作器均為小品,字體風范多向“篆引”方向發(fā)展,精美者居多,審美個性不顯。橫豎體態(tài)基本均勻,結體勻稱工整,章法縱橫自然,用筆起、行、止圓勁均勻。字形的圖案化程度高,線條屈曲轉引已頗具法度,已是成熟的金文書法,中后期金文筆畫均勻,不露鋒芒。西周中晩期是金文藝術最為興盛的時期,青銅器物開始輕薄簡陋,并帶有環(huán)帶紋路、重環(huán)紋路、竊曲紋路等紋飾,銘文文字增多,從側面反映奴隸制走向衰落的過程,其審美理想表現為端莊靈巧,具體有率樸、壯麗、精巧、靈秀、瀟灑、渾厚、端莊風格。
(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金文書法道法自然、百花齊放,金文的典范美雖已化及天下,終因地域、國別及書法觀念、審美標準、技藝水準等方面的差別,形成了有別于王者風雅的“四方之風”。諸侯國金文拙樸草率、風格有別者所占比例較大。其中的《毛公鼎》從字形構架和章法布局上更加追求書寫的自然流暢。而《散氏盤》用筆率意雄肆,屬于技術含量稍低的簡率“篆引”筆法,但字勢欹側開張,散朗多姿,故有大樸若拙的異趣,清晰地為金文書法的風格美感變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例證?!俄烍肪哂休^為清晰的書寫感,線條粗細均勻,頗具簡化的“篆引”意態(tài),說明了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注意到在規(guī)范中追求自然的書寫之美,并非完全表現一種美化修飾的工藝之美,或僅僅滿足于日常實用書寫的層面?!俄烍纷中螀⒉铄e落、欹側擺動幅度很大,圓轉處多強直雄勁,通篇則呈現出端嚴肅穆、古雅雄深的美感意趣。宣王時期的《虢季子白盤》,線條渾圓遒媚,曲直相間,加之行列疏朗,尤具雅潔溫潤之美,屬于西周金文上乘之作。
(四)商周金文紋飾審美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在繼承商代的基礎上,進入了紋飾發(fā)展的鼎盛期。商代晩期獸面紋有“環(huán)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內卷角形、曲折角形、雙龍角形、長頸鹿角形、虎頭形、熊頭形”等紋飾特征,西周早期仍在沿用。西周中后期紋飾特征主要流行“環(huán)帶紋、竊曲紋、重環(huán)紋、垂鱗紋、波曲紋、鳳鳥紋、瓦紋”等,同時也出現許多無紋飾的素器。這時期的青銅器延續(xù)了青銅器禮器化的進程,使用雷紋說明在西周時期人們崇拜的對象逐漸從天上回到人間。古人對金文審美風格的認知和感悟,經歷了巫術鬼神,到達了禮樂秩序,歸結為備萬物之情狀、通自然之妙有的人文哲學高度。
金文書法作為殷周禮樂文化精神內涵的載體,承載了上古“禮樂”文明從宗教巫術禮儀走向民族精神文明,從“神本”走向“人本”,包含了獨特的民族心理、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審美意識、時代風尚、時代更替等文化精神,這是無數個體選擇中的共同成分——集體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民族的選擇的結果。金文書法建立的典范之美,傳達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審美特征,它厚重、包容、積極、樂觀。后世篆刻、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的審美基調,無不是在金文“篆引理想”審美經驗基礎上的繼承、發(fā)展和繁榮。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