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平
葉圣陶老先生曾對“語文”的內涵作過如下的闡述:“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奔毤毱纷x,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的“語”,不是指死的語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運用的活的“言語”,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口語;“語文”的“文”不是死的,孤立的文字,也不是狹義的“文學”作品,而是指應用于日常書面交往的書面言語;而且口語還是書面言語的基礎、根本。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中,口語交際能力與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一樣,作為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說到口語交際,實在是不太好組織教學。因為相對于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來說,組織有效的口語交際課堂教學實在有點困難,原因有二:其一、對與口語交際情境的創(chuàng)設很難達到預期的要求;其二、對學生的口語表達很難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基于口語交際的重要性,我們還是要對口語交際的教學進行堅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力爭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隨著形勢的發(fā)展,特別是通訊技術的日趨完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直接、更加頻繁,這就必然會對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出更加迫切和更高的要求。所以,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必須牢牢抓住兒童學習和發(fā)展語言的關鍵期,給他們提供更加優(yōu)越的、能夠學到更為規(guī)范、準確、生動口語的環(huán)境與條件,讓他們在口語交際中真正學會口語交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為他們的持續(xù)發(fā)展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那么,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練習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1、 創(chuàng)設與現(xiàn)實生活相似的交際情境。
根據(jù)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如果沒有具體的交際情境,學生就不可能承擔交際任務,也不可能有雙向互動的實踐過程,自然不會有交際能力的形成。所以,老師們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孩子們交際的愿望和熱情。交際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堂組織來實現(xiàn),也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來營造,更為重要的是盡力開辟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實際舞臺,盡可能多的為他們提供能夠進行口語交際的實際機會。
比如:語文園地六的口語交際——《我想這樣做》,交際的內容是:如果我們遇到需要幫助的殘疾人,我們應該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學聽,大家評一評,哪些同學的想法好。在我們班里正好有一位孩子,由于小時候的一次大病,手腳不太方便。于是在不傷害這位同學自尊心的基礎上,利用這個有利的條件,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口語交際。我先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班上誰最需要大家的幫助,為什么?然后,我又請孩子們想想,在什么時候我們可以為他提供怎樣的幫助?同時請這位孩子對大家提供的幫助給予相應的反饋,可以是感謝,也可以婉言拒絕。最后,我又請一位小朋友帶上眼罩,在教室里走上一圈,當他碰上障礙物時,大家可以提醒一下,也可以站起來扶一把,扮演盲人的孩子也要做出相應的回答。這節(jié)課不但讓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口語交際練習,還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而有意義的文明禮儀課,效果奇佳。另外,請孩子們主持有關的班會,充當導游員,組織小組活動,排演小節(jié)目等,只要能讓他們“說話”,與別人打交道,就要讓他們進行鍛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的主人。
2、 充分發(fā)揮典型的示范功能
口語交際教學中要注意典型的示范作用,這是由我們的教學對象所決定的。低年級小學生閱歷淺,語言表達還處在生長發(fā)育期。國外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一位一年級的教師如能向學生做隨時隨地的口語表達示范,那么他的學生三個月內就會有喜人的成績。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技巧的傳授,往往都是從示范開始的,模仿是學習者一種非常重要的內在動機。所以,做出個樣子給學生看,讓他們學,常常是最為有效的指導。比如,語文園地三中的《我們去“旅游”》這塊內容,可以先做好一些風景名勝的PPT,如天一廣場的、月湖公園的、東錢湖的、杭州西湖的、黃山奇石的、上海的、北京的等等。接著老師扮作導游,孩子們作為游客,通過PPT游覽其中的一個地方,要求老師扮演的“導游”態(tài)度熱情,服務周到,特別是景點介紹時要注意語言準確,說話流暢。作為游客的孩子們則要對“導游”小姐的服務表示感謝或贊賞。有了這樣的示范后,把四大組學生看成是四輛游客乘坐的大巴,每輛“大巴”推選一位同學擔任導游,分別帶領大家游覽自己感興趣的風景名勝。這時課堂上歡歌笑語,孩子們興致勃勃,直到下課,大家還意猶未盡。最后,建議把這樣的活動進行課后延伸,課間學生們還會饒有興趣地開展“導游”活動,帶著自己的朋友們去游覽“美景”呢!當然,這樣的示范也可以由學生來擔任,大家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這種方法在開展《保護有益的小動物》、《有趣的動物、植物》這兩個板塊的口語交際時,也可以得心應手地應用,效果十分明顯,大家不妨試一試。
3、 重視激勵性評價
口語交際課上,一定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因為只有興趣才會有交流的欲望和動機,有興趣學生才會思維活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除了情境的營造和老師同學的示范作用以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激勵”。任何人的心靈深處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愿望,小學生更是如此。這就需要老師們經(jīng)常用肯定和鼓勵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因此,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地聽學生的發(fā)言,不輕易地打斷學生的思路;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每一點微小的進步,及時予以肯定,不挑剔,更不能挖苦;做到多表揚,少批評,多激勵,少指責。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對學生的語言和交際時的語氣、態(tài)度進行重點指導,用誠懇的態(tài)度,善意得體的語言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寬容的環(huán)境,讓他們無拘無束地進行交談,主動、積極地參與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
4、 注意良好交際習慣的養(yǎng)成
口語交際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能力。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和語言習慣的培養(yǎng)。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什么叫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痹诳谡Z交際教學中,語言習慣的養(yǎng)成內涵是極為深厚的,我們要特別注重下面三種交際習慣的養(yǎng)成:
1) 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交際工具,是我們漢民族的共同語言。因此在口語交際中要督促學生用普通話的語音、詞匯、語法來進行交際,而不是用方言口語來表達自己的意圖。特別是在交際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普通話發(fā)音是否正確,詞語是否符合普通話要求,語法是否規(guī)范,都是在一說一聽中一閃而過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過硬的普通話基本功,具有敏捷的思維,迅速捕捉學生的語言信息,快速做出判斷分析,及時加以指導。
2) 學會傾聽,逐步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習慣。
傾聽,也是現(xiàn)代人在口語交際中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要讓學生明白,只有專注而耐心地聽別人講話,把別人的話聽清楚,弄明白,才能對此做出正確的應答。這不但是一種能力,也是口語交際必備的習慣。如果沒有聽清楚就發(fā)表意見,那是魯莽;沒有聽完就打斷別人的話,那是不禮貌;至于答非所問,甚至“牛頭不對馬嘴”,那更是一種淺薄。這些都是口語交際的大忌,為此,我們要十分注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聽后復述要點,口述故事等不同方法,來促使學生養(yǎng)成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3) 學習禮儀,逐步養(yǎng)成禮貌待人的習慣。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在口語交際的訓練中,一定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必要的禮儀,做到說話文明、禮貌待人,而且要把這一要求貫穿口語交際的始終。像上文中提到的,對于別人的幫助,要表示感謝;如果你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要婉言拒絕,而不能隨便拒絕,更不能粗暴對待。
4)重視合作,發(fā)揮小組互助作用。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老師們往往會因為組織的原因,使得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孩子們吵吵嚷嚷,不知所云。怎樣才能讓小組合作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呢?首先,要分好合適的小組,小組中人員應該動靜搭配,能力協(xié)調,并有一兩個孩子能起到領袖作用。其次,要經(jīng)常訓練小組的合作模式,有一定的行動要求,如:小組合作時的音量要求,組員間的合作禮儀,組員的分工合作安排……最后,要關注小組匯報的效果和小組匯報的形式,讓孩子在交際的情境中,語言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