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吳先生體胖,一向怕熱,進入六月底以后,每天都是熱得大汗淋漓,只好一頭鉆進空調房,一邊開低空調溫度,一邊猛吃冰品。結果剛開始是拉肚子,接著是頭暈,感覺全身肌肉酸痛,醫(yī)生說是傷暑了……
陳女士在公司一連幾天加班,感覺很疲勞。在公司辦公室里盡吹空調,出了辦公室回到家里,還是開大空調。結果早上醒來出現了發(fā)熱、出汗、沒力氣、喉嚨腫痛、流鼻涕等癥狀。醫(yī)生說這是傷暑了,陳女士想不通,這樣熱,人都熱壞了,怎么還感冒了呢?
盛夏,酷暑難當,時常會有人因在室外烈日下活動而中暑。為了避暑,人們常常喜歡晚上到院壩或溪溝河邊納涼休息,或用涼水洗澡;有的則大量喝冷飲、吃西瓜,整天呆在空調屋,并且調的溫度很低,更有甚者,干脆在室外鋪上涼席睡上一覺。殊不知一覺醒來后,會出現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喉疼咽干、四肢酸痛、肌膚發(fā)熱而無汗、胸悶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醫(yī)生說,這是患了“傷暑”證。有人會問,中暑應該是在烈日或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勞動過久才發(fā)生的疾病,為何夜晚納涼避暑,反而會導致“傷暑”呢?
祖國醫(yī)學認為,傷暑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huán)境下長時間勞作而引發(fā)。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人們對陽暑的預防較為重視,但對陰暑證往往認識不足。正如清代名醫(yī)雷豐在《時病論》所說:“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陰暑居其八九。”陰暑的發(fā)病多是因為夏日過于避熱貪涼引起,即所謂“靜而得之者為陰暑”。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于陰寒潮濕之地,或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zhèn)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fā)“陰暑”。換而言之,陰暑的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濕,所以陰暑不像中暑那樣明朗化和發(fā)病急驟。陰暑病程比較長,濕邪粘滯,如果治療不對路,患者極為苦惱?,F代醫(yī)學認為,發(fā)生陰暑的原因是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體內新陳代謝旺盛,體力消耗大,抵抗力減弱,當遇到氣候突然轉涼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會乘虛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誘發(fā)中風及半身癱瘓等病癥。陰暑主要表現為身熱無汗、惡寒頭痛、肢體酸痛、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癥狀,甚至會誘發(fā)中風癱瘓等嚴重病癥。因此,得了“陰暑”,若誤以為是“內火”太大,不加辨證地大量服用苦寒的清熱藥,會適得其反,引邪入里,使癥狀加劇。
預防陰暑,室內空調溫度設定要適宜。一般室溫應以24~27攝氏度為宜,睡眠時應再提高1~2攝氏度,室內外溫差以不超過7攝氏度為宜;當大汗淋漓進入空調房時,應先換下濕衣,擦干汗水,不要對著空調圖一時之快;不要貪涼過度,吃過多清涼食物或飲過多冷飲;不要在深堂、濕地或星月下露宿,或睡著時電扇、空調不離身。
一旦患陰暑,治療宜用辛溫解表之法,可選用中成藥六一散、藿香正氣丸(水)內服;或用中藥香薷、桔梗、杏仁、陳皮、藿香、淡豆豉,水煎溫服,1日2次;或選用香薷、厚樸、扁豆花、蘇葉、佩蘭、陳皮、茯苓,水煎溫服,1日2次。頭重如裹者,可加羌活、蔓荊子;寒邪犯胃,致胃氣當降不降、腹部脹滿、納食不香者,可加草豆蔻、法半夏、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