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伯遂,何文麗,管曦
(福建農(nóng)林大學經(jīng)濟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茶葉是全球三大飲料之一,隨著茶葉作為健康飲料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茶葉的全球貿易也不斷增加。據(jù)國際茶葉委員會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全球茶葉總產(chǎn)量585萬噸,比2017年增加15.8萬噸,同比上升2.78%;全球茶葉總出口量185萬噸,比2017增加6萬噸,同比上升3.43%;全球茶葉總進口量173萬噸,比2017年增加1萬噸,同比上升0.61%。茶葉起源于中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以及主要的茶葉出口國之一,在國際茶葉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國際貿易中一般將茶葉分為綠茶和紅茶,由于文章主要分析紅茶出口貿易在國際市場的情況,因此文中所述紅茶泛指除綠茶外的全發(fā)酵和半發(fā)酵茶,ITC數(shù)據(jù)庫代碼090230(小包裝)和 090240(大包裝)。
目前中國茶葉出口到世界上130個國家和地區(qū),近年來隨著國際茶葉市場供過于求,以及茶葉出口的技術貿易壁壘日益增多,加之茶葉生產(chǎn)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2]。據(jù)中商產(chǎn)業(yè)研究院數(shù)據(jù)庫顯示,2017年中國茶葉出口量為355258噸,同比增長8.1%。2018年中國茶葉出口量維持增長趨勢,達到364742噸,同比增長2.7%,穩(wěn)居世界第二大茶葉出口國。對于中國紅茶而言,從2001年到2018年,紅茶總出口量卻有所下降,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紅茶總出口量從2001年的68144噸下降到2015的46764噸后,到2018年才有所恢復,達到55014噸。在產(chǎn)品結構方面,中國紅茶大包裝出口量在減少,2001年為65013噸,但是到了2018年僅為44788噸。而小包裝出口量從3131噸漲到10226噸,增長了3倍多。
表1 中國紅茶出口量(單位:噸)Table 1 Chinese black tea exported quantity (Unit:ton)
中國紅茶出口額結構如表2所示,中國不同包裝紅茶的出口額都出現(xiàn)上漲趨勢,其中大包裝從2001年9256萬美元增加至2018年28437萬美元,占總出口額57.2%。中國紅茶小包裝的出口額也呈增長趨勢,從2001年的1015億美元漲到21234萬美元,漲幅達20.9倍。雖然從絕對量來看,小包裝茶葉所占份額仍然低于大包裝,但是從整體變化趨勢來看,小包裝茶葉出口額、出口量的絕對和相對變化都顯著高于大包裝茶葉,這反映出中國的紅茶出口結構正在逐步轉變,由大包裝為主向大小包裝并重的出口結構轉變。
表2 中國紅茶出口額結構(單位:萬美元)Table 2 Chinese black tea exported value (Unit:10000 US Dollar)
從2001年到2018年,中國紅茶在世界上越來越受歡迎,出口總金額從10271萬美元增長到49671萬美元。表3列舉了2001~2018年間中國紅茶主要出口市場的出口額,2018年出口額排名前十的市場包括中國香港、越南、日本、美國、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德國、俄羅斯和緬甸。在這18年間,除了日本保持穩(wěn)定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特別是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和泰國這幾個國家。2001年中國紅茶到越南出口額僅52萬美元,到了2018年猛漲至7899萬美元,增長152.7倍。韓國則從2001年的10萬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1452萬美元。泰國從2001年的16萬美元,增至2018年的1819萬美元。
表4顯示了2001~2018年間,中國紅茶主要出口市場的變化。2015年中國香港地區(qū)直接代替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紅茶出口市場,2015年開始越南加大從中國進口紅茶的額度,2018年成為中國第二大紅茶出口市場,日本和美國排在第三和第四位,整個中國紅茶出口市場結構已全部變化,某些市場逐漸退出前十的行列,如英國、波蘭、突尼斯、伊朗等。
表3 中國紅茶主要的出口市場出口額(單位:萬美元)Table 3 Major market of Chinese black tea exported value(Unit:10000 US Dollar)
表4 中國紅茶出口市場排序的變動Table 4 Change in Chinese black tea export market ranking
表5顯示了2018年世界紅茶主要市場的進口情況,進口紅茶前十的市場有巴基斯坦、俄羅斯、英國、埃及、美國等。中國紅茶主要出口市場中的日本、美國、德國和俄羅斯都是世界紅茶主要進口國,這說明中國紅茶在國際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力。
2018年世界紅茶進口額達478545萬美元,總進口量為1350885噸。巴基斯坦總進口額和總進口量分別為55776萬美元和199530噸,世界排名第一。俄羅斯總進口金額達45084萬美元、總進口量為149546噸,世界排名第二。英國總進口額36616萬美元、總進口量122100噸,排名第三。從進口價格方面來看,日本進口的單價最高,達0.58萬美元/噸,排名第二的是德國,為0.43萬美元/噸,第三是哈薩克斯坦和伊朗,均為0.37萬美元/噸。這三個市場的進口價格分別比世界平均價格高了0.23、0.08和0.02萬美元/噸。巴基斯坦的紅茶進口單價最低,為0.28萬美元/噸,英國和俄羅斯的進口單價也比較低,均為0.30萬美元/噸。整體來看,世界十大紅茶進口市場中,只有日本、德國、哈薩克斯坦和伊朗平均單價高于平均水平。
表6顯示了2018年中國主要的紅茶出口市場從中國進口紅茶的情況,2018年中國紅茶出口總額達49671萬美元,占世界紅茶出口額的10.38%;出口量為55014噸,占世界紅茶出口量的4.07%,排名世界第五。中國香港地區(qū)是中國紅茶出口最主要的市場,其進口額和進口量分別為16430萬美元和8477噸,總進口額排名第一、進口量排名第三。越南是中國紅茶第二大出口市場,2018年越南從中國進口紅茶金額達7899萬美元,進口量為2859噸。日本排名第三,進口額和進口量分別是3883萬美元和9446噸。韓國在2018年只從中國進口紅茶470噸,但是總金額達1452萬美元,平均價格達3.09萬美元/噸,是中國紅茶出口價格最高的市場,均價排名第二是越南,達2.76萬美元/噸,第三是馬來西亞,達2.28萬美元/噸,中國香港地區(qū)排名第四,均價為1.93萬美元/噸。俄羅斯、德國、泰國、美國、日本都是世界紅茶主要進口國,是世界紅茶重要的市場,也是中國紅茶出口量最大的幾個市場,這幾個市場出口均價分別為0.30萬美元/噸、0.40萬美元/噸、0.58萬美元/噸、0.48萬美元/噸和 0.41萬美元/噸,都低于中國紅茶平均出口價格。
表5 2018年世界主要的紅茶進口市場分析Table 5 World black tea major import market in 2018
表6 2018年中國主要的紅茶出口市場分析Table 6 Chinese black tea major export market in 2018
文章以數(shù)據(jù)分析為基礎,根據(jù)中國紅茶出口貿易的現(xiàn)實情況,分析2001~2018年以來中國紅茶的貿易情況,比較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紅茶貿易,實證分析了中國對世界紅茶主要市場的影響因素及貿易潛力,為拓展世界紅茶市場提供了依據(jù)。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如下。
中國紅茶如果想繼續(xù)在世界上保持競爭力,必須增加影響力,提高茶葉質量,質量是茶業(yè)生存之本。中國政府應在高質量發(fā)展中發(fā)揮引導與監(jiān)管作用,不斷完善產(chǎn)品和服務的質量標準和法律法規(guī)建設,為茶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營造制度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茶農(nóng)、茶企等應重視國際市場的調查研究,以需求為導向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政府和茶企等應加強誠信宣傳和教育,使茶葉生產(chǎn)及相關從業(yè)者牢固樹立以誠信求生存、求發(fā)展的意識[3]。
在世界紅茶主要出口市場里,中國現(xiàn)在排名第五,雖然出口量增長緩慢(主要集中在小包裝的紅茶的增長),但是出口額猛漲,這意味著中國應更注重小包裝紅茶出口。目前,中國農(nóng)產(chǎn)品的凈出口值已經(jīng)是負數(shù),但茶葉的出口值卻比較突出,且紅茶出口金額也比較大,這說明,中國茶葉貿易的優(yōu)勢很大[4]。
總體來看,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紅茶出口貿易的潛力在不同貿易伙伴之間存在差異,其中對東盟、美國等的部分國家茶葉貿易發(fā)展充分,對非洲、南美洲和中東歐等部分國家紅茶貿易不足,對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可以使用非關稅措施取代雙邊貿易摩擦。同時在國家層面上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中國在紅茶貿易領域的話語權,同時要通過高科技,不斷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
中國紅茶在世界紅茶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一是中國紅茶需要及時了解世界紅茶進口市場的變化,通過茶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促進與各國的文化交流,互相學習,降低文化阻力,構建和諧包容的人文環(huán)境;二是加強與沿線國家茶葉行業(yè)組織的交流,積極參加相關的博覽會、文化節(jié)等活動,在一些主銷的國家、區(qū)域舉辦交流推介的活動,加強宣傳,讓海外市場對中國紅茶有所認可,提升中國紅茶的知名度;三是保持自己在世界紅茶出口的地位以及掌握自己的消費市場動態(tài),通過產(chǎn)品創(chuàng)新和出口結構調整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根據(jù)每個出口市場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研發(fā)產(chǎn)品,滿足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