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從美術形式的本體科學性與審美主體對象的客體科學性界定審美與科學的互滲關系。綜合實踐活動的機制在于它的自然性與自覺性的建構知識與經驗體系。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是基于其機制的功能構建的,其最大的特點是包容性與多元性:主題的開放性、目標的范性與結果的不可預料性、內容的廣泛性、方法的多樣與立體性。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互滲 異質同構
一、綜合實踐活動中審美與科學互滲的界定及意義
在兒童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審美與科學滲透,內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兒童美術本體內容的科學互滲。
1.兒童美術活動中的工具媒介認識。起初兒童是用筆亂畫,從這種無規(guī)律的亂畫中逐漸認識自己手中的工具能改變現(xiàn)實, 發(fā)現(xiàn)這種線條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這種發(fā)現(xiàn)引起兒童的思考與觀察,通過觀察,對事物的認識漸趨細致,從觀察中又促進手與腦的更高的協(xié)調與控制能力,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兒童各種因素得以自動的調節(jié),認識了繪畫中的工具,初步了解了各種工具、材料的名稱、粗淺的知識以及所表現(xiàn)的涂鴉與實物對象的對應關系。
2.兒童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對自身身體的認識。兒童的美術活動始于感覺與環(huán)境的首次接觸和幼兒對這些感覺經驗作出的反應。觸摸、感受、看、撫弄、聽、嗅都是兒童早期繪畫的基本背景。兒童在美術活動中起初是用筆亂畫,在得到一種成就的體驗后,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一種新變化,即動作中體驗了運動中力量的作用,在這種作用的體驗下兒童才逐漸地注意自己的身體,這時的兒童能運用動作的作用感知自身的身體部位的關聯(lián),開始協(xié)調感知和動作間的活動,初步認識自己的各種生理特征。
(二)審美客體對象內容的科學滲透。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審美屬性必然關聯(lián)到客體對象的存在, 當兒童從涂鴉期走向真正意義的繪畫時其所畫的圖畫已包含實際對象關聯(lián)的意義。有了表達事物的意圖, 能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自己的 涂鴉動作連結在一起,并把自己畫出的線、圈等意義化,或象征化,這時的兒童已進入真正意義的繪畫,從幼兒走進實際意義繪畫的那天起兒童開始實現(xiàn)繪畫的實踐過程, 實質上是主體意志欲求客體化的過程,也就是主體憑藉其勞動器官或借助物質工具將其意志欲求價值目的客觀化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審美與科學知識的相互滲透使兒童在活動中、在游戲娛樂過程中培養(yǎng)兒童審美心理結構的同時在一種自然形態(tài)中,在沒有任何壓迫中與外界環(huán)境達成同構、對應的科學知識自然建構。一方面,藝術審美連著情感是心靈的活動,而心靈是沒有時空限制的, 它可以自由馳騁,可以把眼前和未來、有限和無限、理智和情感、物質和精神加以協(xié)調溝通。能開拓和豐富心靈,鼓舞幼兒對美的創(chuàng)造激情和意志力,進入生存的理想狀態(tài)。另一方面,美術活動的審美教育中所培養(yǎng)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滿人格的基礎。從兒童智慧的發(fā)展的順序來看,是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 再到抽象邏輯思維,這一順序說明兒童的大腦發(fā)育是右腦先于左腦。 因此兒童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審美與科學互滲對兒童今后更高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綜合實踐活動中審美與科學互滲的策略
在討論綜合活動中審美的科學滲透時,首先要討論活動的形式與方法的問題,形式是第一層面,關鍵是能否吸引兒童,能否使兒童接受及提起兒童的興趣; 第二層面是看似兩種不同性質內容整合的相融性。審美活動為活動主體行為時科學如何融合于活動中,使主體形式始終保持與貫穿于活動中,正如 前面所說:“兒童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的審美與科學互滲透的機制在于它的自然與潛移默化性”。綜合實踐活動中審美與科學互滲透教育的策略是指教師和 管理人員為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而計劃設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育策略要遵循兒童綜合實踐活動中審美與科學互滲教育的機制及其兒童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 符合教育目標適合教育對象的特點。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審美形式的外化溝通策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審美的理念始終貫穿于其 中。而兒童綜合實踐活動的審美形式一般采用繪畫手工與欣賞的活動形式。所謂“外化溝通”是指在兒童審美活動中運用的美術形式要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相對應,是在相互溝通的關系上的對話,是在審美愉悅的從同化到順應的過程中建構新的體驗。專業(yè)的美術是以藝術品為媒介和主要手段進行的教育,其范圍包括: 藝術知識教育、藝術技能教育、藝術欣賞和藝術創(chuàng)造教育。專業(yè)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藝術工作者或藝術家。兒童無論有多大的藝術潛力,仍然不具備接受系統(tǒng)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基礎, 還只能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啟蒙教育。把專業(yè)的藝術教育外化到兒童實際生活經驗的體驗中去。傳統(tǒng)的學科重在終端的實現(xiàn),注重課堂教學傳授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無論教師運用多少教學手段(包括運用多媒體,參觀等等手段進行傳授) ,其最終仍是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學科教學。載體結構是為了既滿足學生活動課中的游戲娛樂需要,又滿足學生認知的本能、好奇心和鍛煉意志的需求。所包含的內容知識并不是學生活動的最后結果,而是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的更高層次的觀念過程和意志鍛煉過程,使他們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世界。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策略。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策略包括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的綜合。 目標的綜合: 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的建立, 基于 以下一些原則: 它應是一種范性目標,結果不可預料,打破傳統(tǒng)學科的目標在課前的與學生學習經驗脫節(jié)的范式, 反對模式式的預定,重過程。它體現(xiàn)為人們對人、事的基本態(tài)度。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感目標更具廣泛性、普遍性與積極性。
(1)對社會的關系: 關心國家前途和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接納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認可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有辨別與批判的能力。
(2)對自然的關系: 具有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3)對待他人: 意識到每個人不是單一的自我,每個人與其他人都有聯(lián)系, 對人與人的關系,強調人的平等、倫理的平等(不是以地位、金錢評價)。培養(yǎng)人與人的關系是對話關系,對話不強加于對方,而是平等的相互改造,不是話語霸權。
參考文獻:
[1]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1
[2]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
[3]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