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要: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通過對近年來青年學者對張大千研究的整理與比較,探討了張大千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內容,豐富了張大千研究的學術視野與比較研究方法。
關鍵詞:張大千 ? 中國畫 ? 繪畫思想 ? 潑彩畫
中圖分類號:J222.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7-0044-02
作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張大千被視為20世紀中國繪畫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的代表人物,自20世紀中后期開始受到美術史研究學者的關注。近年來隨著張大千研究的繼續(xù)升溫,有關他的繪畫思想、藝術風格等研究更加豐富深入,特別是很多青年學者加入其中。加強對這些青年學者有關張大千研究的整理和分析,不僅能豐富張大千研究的內容,更可以看到近年來張大千研究、尤其是與其相關的藝術理論研究的不同視野與研究方法。
一、對張大千的繪畫思想的研究
山東師范大學亓曉慶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張大千繪畫藝術思想研究》(2014年,指導教師趙奎英)中,分五個部分討論了張大千的繪畫藝術思想,除了討論張大千繪畫藝術思想的形成、張大千藝術思想的三原則、三美(即大、亮、曲)之外,還專門列出一個章節(jié)論述張大千繪畫藝術思想實踐與石濤“一畫論”之間的關系。最后,作者對張大千繪畫藝術思想進行了評述,不僅指出其現(xiàn)代意義及突出貢獻,也分析了張大千藝術思想的局限所在。
亓曉慶在文中將張大千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主張的探究物理、體察物情、描寫物態(tài)概括張大千繪畫藝術思想的“三原則”,并結合作品進行了簡略分析。作者在文中對石濤及其“一畫”觀念對張大千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張大千對石濤的發(fā)展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與審美觀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
湖北美術學院藝術碩士郝韻的學位論文《閑為云山主,獨自冠千古——張大千繪畫思想初探》,完成于2018年,由肖蘭指導完成。全文分為緒論、張大千繪畫思想的初期背景、繪畫思想發(fā)展的過程、繪畫思想的內蘊與特色等四個部分。
在論述張大千繪畫思想形成的背景時,作者關注到近代中國歷史變遷和國畫所面臨的總體環(huán)境,特別著眼于近代國畫的改良問題。張大千繪畫思想的發(fā)展過程,是作者關注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巴蜀地域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對張大千的影響、傳統(tǒng)藝術思想、敦煌臨畫、海外居游等方面的分析,勾勒出張大千藝術思想發(fā)展的總體過程。本文的最后一個部分對張大千的繪畫思想進行了總結評述,對張所主張的“理、情、態(tài)”、“大、亮、曲”等觀點著眼較多,在總結張大千藝術思想的特色時,作者從立足傳統(tǒng)、涉獵廣泛,開放包容、融貫中西,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求變三方面入手,給予了張大千的繪畫思想極高評價和充分肯定。
二、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研究
張大千的繪畫風格多樣,尤其以后期所創(chuàng)的潑彩畫聞名于世,自然成為研究其藝術風格的關鍵話題。2012年湖南師范大學吳陽以《張大千潑墨潑彩藝術研究》為題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是王金石。作者在文中論及張大千“師造化、師古人、求獨創(chuàng)”的藝術觀念,以張大千潑墨潑彩畫為研究對象,比較了其不同時期繪畫的形式特征與美學價值,重點分析了張大千潑彩繪畫形成的原因。
吳陽的文章共有五個部分,第一章為緒論與畫家生平簡介。第二章是張大千藝術概論,以早期、中期和晚期畫風為核心,論述張大千的藝術成就和基本面貌。第三章是文章重點,作者從用筆用墨、用水法、沒骨畫法、色彩層次、空間布局等方面入手,集中討論了張大千潑墨潑彩畫法的特征。第四章是關于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形成因素的分析。作者從唐代以后傳統(tǒng)潑墨畫法的發(fā)展、傳統(tǒng)青綠山水、敦煌壁畫臨摹、眼病對視力的影響、西方繪畫的比較與啟示、藝術市場的驅動以及故鄉(xiāng)情懷等七個方面討論了潑墨潑彩畫法形成的原因,其中一些看法很有新意,值得進一步研究。最后一章則從個人發(fā)展、藝術創(chuàng)作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分析了張大千潑墨潑彩畫的價值。
《張大千潑墨潑彩山水畫對當代山水畫色彩的啟示與影響》是陜西師范大學韋晶的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徐鴻延,完成于2012年。作者認為張大千在繪畫上成就卓然,博采各派技法且勇于創(chuàng)新,融筆墨色彩等諸多形式語言于一爐,繼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畫潑彩新風,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水墨畫的固有觀念。
文章除了第一章緒論外,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二章討論張大千潑墨潑彩畫的風格成因與藝術特征,同時還通過中西方文化藝術比較的角度分析了潑彩畫產生的文化背景。第二章是本文的關鍵所在,作者回顧了傳統(tǒng)山水畫色彩表現(xiàn)的發(fā)展歷程,分析了潑墨潑彩在山水畫色彩技法中的價值與作用。與很多研究者不同,本文作者將張大千潑墨潑彩畫法放到20世紀早期中國畫改革運動的背景中,通過對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和張大千四位畫家在中國畫色彩運用方面的改革實踐的比較研究,分析了張大千所創(chuàng)立的潑墨潑彩畫對新時代山水畫色彩重建的價值。在文章的最后一章,作者用客觀的視角,對張大千的潑彩畫法進行了必要反思。指出其缺乏思想深度、風格不深化穩(wěn)定等缺憾。
西南大學彭江林的碩士學位論文《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藝術研究》完成于2015年,指導教師是黃靜。作者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體驗,將張大千獨特的繪畫語言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討論了潑墨潑彩畫的審美特性及其對中國水墨繪畫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與影響。該文的第一章是對張大千繪畫語言的主題研究,主要論及繪畫語言背后思想觀念和審美趣味的養(yǎng)成、潑墨潑彩畫法的獨特價值、審美趣味的差異化表達方式、構圖與秩序的關系等問題。第二章是結合藝術創(chuàng)作,對張大千潑墨潑彩畫的審美價值及其對后世水墨畫在創(chuàng)作技法和思想觀念上的啟發(fā)進行了分析,本段言語雖不多,但理論結合實踐的研究方法頗有可取之處。最后一章是對張大千繪畫語言的總結,作者認為張大千具有深厚的筆墨傳統(tǒng),形式純粹而效果豐富,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審美需要,同時還以自身創(chuàng)作為基礎,談到張大千的繪畫語言對后世畫家的影響與啟發(fā)。這篇論文的研究視角側重結合藝術實踐經驗來分析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法,從而使其研究方法與結論都和純粹的理論分析大異其趣。
三、以張大千為主題的比較研究
《黃賓虹與張大千繪畫美學比較研究》是四川師范大學李媛的碩士學位論文,完成于2013年,指導教師是劉敏。本文以20世紀前期東西方藝術猛烈碰撞和變化為時代背景,將黃賓虹和張大千作為考察中國畫不同變革方向的代表人物,對其繪畫美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對20世紀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山水畫的“時代性”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該文一共分為四章。第一章論及黃賓虹與張大千在繪畫美學基本觀念的共性、對待西方與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方式。第二章是本文的重點,作者比較了黃賓虹與張大千在審美理想上的差異,并以尚雅尚文和求博求精兩種不同類型描述了黃張二人的這種差異。第三章雖然篇幅不長,但仍從寫實與寫意的不同走向、奇麗與渾厚的不同韻味、畫面的幾何形式感和傳統(tǒng)積墨等三個不同角度,討論了黃張二人在審美形態(tài)上的不同追求,具有一定的新意。最后,作者還對二人開創(chuàng)的獨特繪畫技法——潑彩和積墨——進行了比較。
揚州大學的李玉明于2018年完成了題為《張大千潑彩畫與波洛克滴彩畫比較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賀萬里)。這篇文章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以張大千和波洛克的個案為突破口,圍繞張大千的潑彩畫和波洛克的抽象畫之間的相似性,從時代背景、藝術風格和繪畫理念等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
在第一章中,作者比較了張大千與波洛克繪畫的時代環(huán)境,特別對兩位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對抽象的理解與演變做了分析,談論到二者表層的共性和深層的差異。第二章是本文的重點,作者以張大千和波洛克的繪畫創(chuàng)作為中心,討論到潑彩畫與滴灑畫在抽象表現(xiàn)、創(chuàng)作技法、圖畫形式等方面的內容。第三章是張大千與波洛克繪畫理念的比較,這段內容相對簡略,但作者以畫家的情感表達方式與創(chuàng)作語言之間關系為視角,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四、結語
對張大千的研究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一大熱點,一方面因為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杰出的藝術成就為世人所重,另一方面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畫學思想也是考察20世紀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現(xiàn)代轉向的重要案例。對張大千研究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到一個在不同學術方法和知識背景中變動不居的張大千,而不是被形象固化的現(xiàn)代大師,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張大千才更能成為不朽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