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釩
世間萬物,亦動亦靜,動靜結(jié)合,生生不息。自然如此,社會亦然。人乃自然之子,美好的人生,當亦動亦靜,動靜相融。對人生而言,動,是行動,是進取,是創(chuàng)造。我們應(yīng)當用“動”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蛹兒破繭而出,化成了翩翩的蝴蝶;苗兒在土壤中扎根,長成參天大樹;海燕飛越千山萬水,覓得心愛的伴侶……正是一個動字,創(chuàng)造了欣欣向榮的美好世界。沒有行動,人生便好似停擺的時鐘,永遠找不到正確的鐘點;沒有進取,人生便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思想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沒有創(chuàng)造,人生便成了坐吃山空的累贅,只能隨光陰流逝了無痕跡……人若失去動的欲望和勇氣,只留戀于過去的美景,或只陶醉于現(xiàn)實的風(fēng)光,就會如岡察洛夫筆下那位連床都懶得下的奧勃洛莫夫,永遠無法到達彼岸的天堂,甚至成為這個世界上的“多余人”。
但是,在我們的生命中,除了動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波瀾壯闊的境界之外,還有一種同樣至善至美的境界,這就是靜。這種境界,蘊藏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把最明凈、最澄澈的精神的陽光送達我們的靈魂深處。
但丁在《神曲》中這樣描述人們不斷進取的欲望:“他們似乎充其量只是渴望得到一只蘋果,隨后卻逐漸變?yōu)榭释玫揭活^小羊;再進一步渴望得到漂亮的衣裳,然后是渴望得到馬匹,再后是女人……”這句話是欲壑難填的形象化表達。
可見,人生一味求動并不可取。動,就像不停加載的車輛,長久運轉(zhuǎn)必然不堪其重。一味求動,是對生命資源過多的掠奪,會讓生命倦怠,讓心靈負債。正如但丁所總結(jié)的:“你只將眼光停留在財物上面,你便從真理之光中收獲到黑暗。”想想寓言中那只小蟲“蝜蝂”,豈不正是死在不斷進取的欲望之下?
靜,是安撫心靈的良藥,讓身心享受愉悅,讓人生呈現(xiàn)坦然。在《豐富的安靜》中,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創(chuàng)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爭斗,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今天,在這個充滿浮躁和喧囂的世界中,我們更需要堅守心靈的靜、精神的靜、生命的靜,如采菊東籬下的陶潛,如坐聽雪溜竟日的徐霞客,如垂釣瓦爾登湖的梭羅……
動與靜,是人生的兩端:一端給你激情和活力,一端給你寧靜與安閑。如果沒有動,就沒有人生的峰巒,就沒有人生的俯瞰;如果沒有靜,就不會有人生的淡定與沉著,不會有生命的從容與睿智。我們動要動得精彩,靜要靜得安詳。
趁著年輕,我們需要行動,需要進取,需要創(chuàng)造,如此才不枉一生,才會為我們身處的世界添磚加瓦,才會讓自己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同時,一個忙于奔波的人亦須讓自己能夠靜下來,靜對自己,靜對自然,靜對社會,靜對功利。學(xué)會靜,我們才能從容應(yīng)對繁雜的生活,才能不斷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才能在不良的生存狀態(tài)里輕松轉(zhuǎn)身,才能讓自己的步履更輕松,更自信。
指導(dǎo)老師? 王淦生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