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愷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也就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近幾年,經常會有學生出現“不教的話就不會,遇到新的問題也不會”的情況.也就是說,學生只懂得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題目與知識點,對于其他的拓展內容或者是新穎的題目,學生都想不到如何去解答.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性學習.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課題.所以,本文將從不等式的教學中來拓展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不等式與數、式、方程、函數、三角等內容都有密切的聯系,討論方程或者方程組的解的情況的時候,對函數的定義域、值域以及許多方面的研究以及對線性規(guī)劃的研究中,都會很經常的用到不等式.同時,不等式在解決各類實際問題中也有很廣泛的應用.由此可見,不等式在中學數學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對于要進一步研究數學是必不可少的.
1.2.1 注重對概念的教學
許多學生對這種基礎的概念并不是特別的了解,只是知道個大概的模樣.類似于“3>0”,肯定會有很多學生會說這就是不等式.這就是對概念的不清楚,概念中明確的指出,不等號兩邊是整式.連最基本的都會弄錯的話,就更不用說什么再去探究了,只會錯上加錯.許多學生可能會認為,數學是理科,不像文科那樣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有那么多的概念需要背誦,所以才會對概念掌握沒有那么深.但是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是理科,概念的東西雖然不多,而且很零碎,但是如果有一個概念你記錯了的話,可能會導致接下來的很多概念你都會推導錯誤.
1.2.2 通過教材的例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課本上的例題雖然有特例性,但是例題同時也是新學到的知識的運用,課本上的答案通常與本課時所學的知識點相關聯,學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與本節(jié)內容相聯系,這樣反而會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散.而如果在例題的教學中也采用探究的方式,就能夠解決學生的這一種思維定式.
例如:
(1)用籬笆圍一個面積為100m的矩形菜園,問這個矩形的長、寬各為多少時,所用籬笆最短,最短的籬笆是多少?
(2)一段長為36 的籬笆圍成一個矩形菜園,問這個矩形的長、寬各為多少時,菜園的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
就?。?)來說,在學生們知道了用這種方法能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讓他們用同樣的方法,不一樣的思路來解決這問題.就比如我可以不設長為x,寬為y.我可以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來設長為x,寬為100/x.這樣也可以解答這樣的問題,但是就不是從剛剛那個角度來切入了.
1.2.3 將教材中的定理的特殊條件推廣到一般情況
在教材中有許多的定理和結論都是在特殊情況下成立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們試一試在一般情況的推廣下是否能夠成立.
例如我們所學過的不等式a+b≥2ab,可以得出a+b≥-2ab,a+b≥2∣ab∣,a,b∈R類似這樣的推論,我們都可以讓學生們自己來嘗試,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學生們的思維的活躍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剛學習不等式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的概念性的理解不清楚,經常造成解題出錯.我們可以通過對錯誤解答的分析,尋找問題的根本,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維能力.
在數學解題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側重在指引學生自己發(fā)現的方面.通過側面引導,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問題,從各個層面去剖析問題.從而探索問題實質的變與不變.
一題多變在拓展學生的探究能力上有很大幫助,通過對題目的變化,讓學生不僅能“溫故”,同時還能“知新”.
在學生掌握這道題目的解題過程以及解題思路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及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方法進行引申推廣.
如:
(1)保留條件,深化結論
(2)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從上面的式子中引進常數.
本文主要講了如何從不等式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現階段的應試教育下,許多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少自己的思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通過知識這個介質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數學的創(chuàng)新觀念不容易形成,但是一旦形成,就會變的根深蒂固,無法撼動.這就需要教師們的不懈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