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八拜之交”是指有世交的兩家子弟拜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jié),異姓兄弟結拜也稱為“八拜之交”。其實古時并沒有八拜之禮。
《說文解字》:“拜,首至地也?!痹S慎的解釋不完全準確,因為還有“拜首,首至手”的說法,不一定非要拜到頭頂?shù)降氐某潭龋鶕?jù)不同等級來定“拜”的禮節(jié)。需要說明的是,古人日常生活都呈跪姿,因此才會有“拜”禮。
對古人而言,尋常的禮節(jié)也就是一拜而已,兩拜已經(jīng)屬于非常隆重和尊敬的禮節(jié),比如《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見齊王,再拜?!背紝裏o非也就兩拜。至于三拜、四拜,都屬于極為特殊情況下的禮節(jié),比如據(jù)《戰(zhàn)國策·秦策》記載,蘇秦在趙國為相,路過家鄉(xiāng)時,曾經(jīng)看不起他的嫂嫂“蛇形匍伏,四拜自跪而謝”,這是表示謝罪的加拜,并非常禮。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辨析道:“自唐以下即有四拜?!洞竺鲿洹罚骸陌菡?,百官見東宮親王之禮。見其父母亦行四拜禮。其余官長及親戚朋友相見止行兩拜禮。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p>
雖然古代沒有八拜之禮,但“八拜”之禮的出處卻真的是拜了八拜。
宋人邵伯溫所著《邵氏聞見錄》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韓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國子博士為漕,頗慢公。公不為較,待之甚禮。俄潞公代魏公為留守,未至,揚言云:‘李稷之父絢,我門下士也。聞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視稷猶子也,果不悛,將庭訓之。公至北京,李稷謁見,坐客次,久之,公著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shù)拜之?!?/p>
韓魏公即韓琦,乃是北宋重臣,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居然對他輕慢無禮。潞公即另一名相文彥博,李稷的父親李絢出自文彥博門下,文彥博聽說李稷的言行舉止后,決定好好教訓一下這個后生小子。文彥博擔任北京守備后,按照禮節(jié),李稷應當前來慶賀。等李稷來了,文彥博故意不出來接待,讓李稷在客廳里干等了很久,這才穿著道服出來待客。李稷行禮時,文彥博坐在那里,大剌剌地說:“你爹是我的門客,你就對我拜八拜吧?!崩铕⒅缓萌鐢?shù)拜了八拜。
本來是出于懲戒目的的“八拜”,流傳到后世,竟然演變?yōu)椤鞍税葜弧边@句俗語,也算一樁趣事。至于異姓兄弟結拜,其實也只是互相四拜,如同是拜對方的父母,正如顧炎武所言“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比如《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蔣門神”中描繪的施恩和武松結拜的場景:“當下飲過酒,施恩納頭便拜了四拜。武松連忙答禮,結為弟兄?!被ハ嗨陌荩舶税?,這才是“八拜之交”的真正語源。
“平頭百姓”就是指普通百姓。何謂“平頭”?“平頭”可不是指理發(fā)的平頭發(fā)式。一般的辭典都解釋為平等,“平頭百姓”即平等的百姓,但“平頭”和平等為什么可以等同起來,卻又沒有更多的解釋。
其實,“平頭”乃是一種裹頭的頭巾,這種頭巾至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巾帶制度的一種常服了,而且屬仆役專用。梁武帝蕭衍有一首《河中之水歌》,收錄于《樂府詩集·雜歌謠辭》,全詩為:“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于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p>
中國古代把頭上戴的東西稱作“頭衣”,共分四種:冠、冕、弁、幘。前三種是士以上階層的男子所戴,庶民只能戴“幘”,這些頭衣都是直接戴在頭上的。東漢學者蔡邕在《獨斷》中說:“王莽無發(fā)乃施巾?!蓖趺б驗榘l(fā)禿,因此才開始用頭巾包頭,此后就成為常制,不分官民,都要用頭巾裹發(fā),然后再戴上各自等級的帽子。
梁武帝詩中的“平頭奴子”之所謂“平頭”,即隋唐時期所稱的“平頭小樣巾”?!杜f唐書·輿服志》記載了唐代頭巾制度的變遷:“武德已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中宗景龍四年三月,因內宴賜宰臣已下內樣巾子。開元已來,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為頭巾、平頭巾子,相效為雅制。玄宗開元十九年十月,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迄今服之也?!?/p>
“平頭小樣巾”是最先流行的頭巾,因為只是帽子里面的襯巾,故稱“小樣”,即小型的帽子;頭巾的作用是從前往后把頭發(fā)裹起來,故稱“平頭”,意思是與頭齊平。因此,“平頭小樣巾”的樣式呈扁平狀,而且發(fā)髻不分瓣。從武則天之后,頭巾的樣式越來越高,所謂“高頭巾子”“內樣巾子”“官樣巾子”,不僅高,而且發(fā)髻分為左右兩瓣,一直到明代發(fā)展成高高的烏紗帽。
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載:“幞頭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從后周開始,襯巾外面戴的帽子稱作“幞頭”或“襆頭”,這是一種絲絹裁成的四根帶子的方巾,兩帶系于腦后,兩帶系于下巴,打仗時方便。唐代承平已久,不僅襯巾的樣式越來越高,而且襯巾外面的幞頭也越來越高,甚至還出現(xiàn)了“硬腳”的樣式,即四腳挺直的頭巾。到了宋代,又將四根帶子省減為兩根,取其方便而已。
這就是中國古代襯巾和幞頭的變遷史。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載:“文官又有平頭小樣巾,百官常服,同于庶人?!薄捌筋^小樣巾”本來是南北朝時期仆役所服,到了唐代,也成為百官的常服,就是因為便利的緣故。但正如以上所述,當百官的襯巾變得越來越高之后,“平頭小樣巾”遂成為只有平民百姓才佩戴的日常頭衣,“平頭百姓”的稱謂即由此而來。
選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