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彩燕 蘇華 劉紅紅
摘要? ? 主要介紹了廣西冬作區(qū)玉林市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包括品種來源、脫毒苗組培快繁體系建立、脫毒微型薯(原原種)生產技術,以期為該技術和品種在南方地區(qū)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廣西玉林
中圖分類號? ? S53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08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紫色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該品種薯肉紫黑色,因富含花青素、VC、胡蘿卜素等成分而兼具保健功能,同時其經(jīng)濟價值較高,可加工成為天然食品添加劑(色素)[1]。由于馬鈴薯為無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而造成的種薯退化極大影響了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利用馬鈴薯莖尖培養(yǎng)技術獲得脫毒種苗,再經(jīng)過原原種到原種再到一級種繁殖,最終才能得到脫毒種薯。10年前,紫色馬鈴薯引入玉林試種,但是推廣效果并不理想,至今玉林市紫色馬鈴薯種植面積極少。加上冬作區(qū)的馬鈴薯種薯絕大多數(shù)調自其他地方,運輸成本高,種薯質量得不到保障。因此,無論從馬鈴薯種質資源還是生產成本方面考慮,發(fā)展本地紫色馬鈴薯微型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F(xiàn)將紫色馬鈴薯脫毒微型薯栽培技術簡要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1? ? 品種來源
本研究的品種來源于廣西中農富玉國際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海峽兩岸示范區(qū)試種的紫色馬鈴薯種薯。
2? ? 脫毒苗組培快繁體系建立
2.1? ? 催芽
首先應確定紫色馬鈴薯塊莖是否已經(jīng)度過休眠期,若未度過,則需要進一步打破休眠進行催芽處理。催芽方式比較簡單,將塊莖表面輕輕洗干凈,切不可破壞芽眼;然后將種薯置于干燥的紙盒容器或麻袋上,蓋上干凈濕毛巾保濕遮光,定期檢查濕毛巾是否干燥并及時補充水分。若發(fā)現(xiàn)爛薯,應及時挑出,同時將其他薯塊攤開晾曬,再進行催芽。催芽最適宜溫度為15~20 ℃,低于4 ℃基本不發(fā)芽,高于25 ℃發(fā)芽較快,但是幼芽較弱[2]。
2.2? ? 材料選擇與處理
選取已完成休眠期的紫色馬鈴薯塊莖,置于室內編織袋上,定期噴水保濕,適溫催芽。待芽長至2 cm時,準備將其取下消毒、剝離、切取莖尖。
2.3? ? 莖尖消毒、剝離與接種
將馬鈴薯莖芽用流水沖洗25~30 min,于超凈工作臺上用75%酒精溶液浸泡消毒30 s,無菌水沖洗2~3次,再用0.1%升汞溶液浸泡消毒5~8 min,無菌水沖洗4~5次,置于無菌培養(yǎng)皿中用無菌濾紙吸干水分,將消毒后的莖芽置于40×解剖鏡下進行無菌剝離(圖1)。
剝離葉片和葉原基后,當一個閃亮半圓球的頂端分生組織充分露出時,用解剖針又快又穩(wěn)地挑出莖尖;為了提高成活率,可帶1~2枚幼葉(葉原基),然后將其接到培養(yǎng)基上[3]。接種時確保微莖尖不與其他物體接觸,只用解剖針接種即可。剝離莖尖時,應盡快接種,莖尖暴露的時間應越短越好,以防莖尖變干。注意,接種均以單莖尖編號。
2.4? ? 不定芽誘導培養(yǎng)
將莖尖誘導不定芽培養(yǎng)階段稱為初代培養(yǎng)。大部分莖尖不能直接分化出芽和根,一直是愈傷組織狀態(tài)。因此,需要將愈傷組織再更換新的基本培養(yǎng)基,需再培養(yǎng)1~3個月才能誘導出不定芽。初代培養(yǎng)基為MS+30 g/L蔗糖+6 g/L瓊脂,pH值5.8;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20~24 ℃,光照3 000~4 000 lx、14 h/d,晝夜溫差2~5 ℃,相對濕度保持75%~80%。
2.5? ? 繼代培養(yǎng)
剪下不定芽,再剪成每段1~2節(jié),接種于繼代培養(yǎng)基中,在適合的培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20 d左右即可繼續(xù)擴繁下一代。繼代培養(yǎng)基為MS+30 g/L蔗糖+6 g/L瓊脂,pH值5.8;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20~24 ℃,光照3 000~4 000 lx、14 h/d,晝夜溫差2~5 ℃,相對濕度75%~80%。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條件與初代培養(yǎng)一致,切忌添加任何植物激素,否則會影響馬鈴薯生長[4]。
擴繁由1瓶轉成30瓶左右,即可考慮送往專業(yè)權威機構進行馬鈴薯病毒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建立快速、準確、靈敏的病毒檢測方法,加大對種薯(苗)的檢測力度,是提高產量、發(fā)揮優(yōu)良品種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jù)現(xiàn)行的國家標準《馬鈴薯種薯》(GB 18133—2012)相關規(guī)定要求進行檢測。若檢測報告中顯示為陰性,則表明已達到脫毒標準,可以繼續(xù)大量擴繁;若結果為陽性,則棄之。
紫色馬鈴薯經(jīng)過檢測,結果為陰性,達到脫毒標準。馬鈴薯脫毒去除了主要病毒,恢復了原品種的特征特性,達到了復壯目的。同時,在脫毒過程中也將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細菌病原物一并脫除,脫毒薯在一定時期內,沒有病毒、細菌和真菌病害,其生活力特別旺盛。
2.6? ? 生根移栽
將馬鈴薯脫毒苗切成單節(jié)莖段,接入生根誘導培養(yǎng)基中進行生根誘導培養(yǎng)。生根誘導培養(yǎng)基為MS+30 g/L蔗糖+6 g/L瓊脂,pH值5.8;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20~24 ℃,光照3 000~4 000 lx、14 h/d,晝夜溫差2~5 ℃,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之間。培養(yǎng)條件仍與初代培養(yǎng)基、繼代培養(yǎng)基一致。經(jīng)過20~25 d,即可將生根組培苗移至煉苗棚進行煉苗移栽。
3? ? 脫毒微型薯(原原種)生產技術
3.1? ? 移栽定植
選擇健壯的組培苗是移栽成活及原原種生產的基礎,其標準為組培苗根系發(fā)達、葉片顏色深綠、莖桿粗壯。當組培苗在培養(yǎng)基中長成具4~5片葉、3~4條小根的健壯再生植株時,放到防蟲網(wǎng)大棚中煉苗,先密封瓶口,保持較高的相對濕度,2~3 d打開瓶蓋,煉苗3~7 d后,即可移栽。
移栽時,直接用手輕輕地抓全取出組培苗,然后用另一只手從基部向上輕輕捋順,不要出現(xiàn)彎曲苗,否則會被損傷。捋順之后抓緊苗基部,用力一甩將根部的培養(yǎng)基全甩干凈,之后在清水上洗干凈根部,切忌弄濕基部以上部分。按照180~220株/m2、10 cm×10 cm(可制成專用打孔器打孔)株行距移植到防蟲網(wǎng)溫室苗床的純蛭石基質中,基質厚度10~20 cm,移植深度為2~3 cm。用手輕輕撫平基質后澆足定根水,使其與苗充分接觸,然后打開遮陽網(wǎng)。
3.2? ? 溫度管理
溫度的控制要非常嚴格,一般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夜晚溫度控制為20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90%。緩苗后植株開始生長時,白天溫度可降至20~25 ℃。
玉林市適合馬鈴薯冬種,微型薯生產季節(jié)亦是如此。冬季由于溫度不高,特別是地溫較低,植株緩苗慢,生長相對較遲緩,要做好保溫措施。
3.3? ? 肥水管理
馬鈴薯植株的莖葉、塊莖含水量分別為90%、80%。幼苗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0%,要求基質的含水量保持在40%~50%之間;塊莖形成期,要求基質含水量為50%~60%。
一般不施用有機肥,因為部分有機肥可能未完全腐熟而存在病蟲害隱患,應施用無毒無菌的營養(yǎng)液。整個生育期需要施肥2次,前期(1~4周)施50 mg/L KH2PO4、0.31 g/L NH4NO3、0.5 g/L MgSO4、0.03 g/L EDTA·鈉鐵鹽;后期(5~8周)施0.12 g/L KH2PO4、0.38 g/L NH4NO3、0.53 g/L KNO3、0.5 g/L MgSO4、0.03 g/L EDTA·鈉鐵鹽;每6~7 d噴灑1次,噴施量1.5~2.0 L/m2。
3.4? ? 光照管理
在全日照的光照條件下培養(yǎng)。當光照較強時,需要覆蓋遮陽網(wǎng),可用遮光率為70%的遮陽網(wǎng)遮擋幼苗,散射光有利于移栽苗的成活及生長,10~15 d后撤去遮陽網(wǎng)。
3.5? ? 病蟲害防治
注意防蟲溫室的密閉性,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現(xiàn)有病蟲害發(fā)生應該噴灑農藥,如代森錳鋅(長時間的預防效果)、甲霜靈·錳鋅、消毒礬、泛泰·諾凡、泛泰·百菌清等。晚疫病早期,應及時噴施百菌清800~1 000倍液或甲霜靈·錳鋅800~1 000倍液防治,兩者交替施用,每周噴1次,連噴2~3次;晚疫病晚期,應及時交替噴施代森錳鋅和諾凡,每周噴1次,連噴3~4次。
3.6? ? 去除頂端優(yōu)勢
當移栽苗生長至6~8周時,去掉頂端優(yōu)勢,把超過50 cm以上部分剪掉,如此可以促進地下部分薯塊的生長。
3.7? ? 收獲與儲藏
紫色馬鈴薯生長周期為120 d,大致14~16周即可收獲。收獲前3~5 d除去栽培槽表面的莖葉和雜草,注意減少操作中的機械損傷,然后人工收獲原原種。每株苗可結薯2~4粒,每粒質量1.0~30.0 g,可收獲原原種600~700粒/m2。收獲后的原原種根據(jù)質量要求進行產品分級,如重量<10 g的種薯屬于三級產品,重量10~40 g為二級,重量>40 g時為一級種薯。用尼龍袋架藏在倉庫中,倉庫內的相對濕度為50%~80%,如有條件可以藏在冷庫中并將溫度保持在1~10 ℃,防止馬鈴薯發(fā)芽。
此外,要做好定期檢測。一是收獲前檢測,即收獲前1個月進行病毒檢測;二是收獲后檢測,收獲后取塊莖樣品進行病毒病、類病毒病、環(huán)腐病和青枯病的檢測;三是庫房檢查,出庫前3周至出庫期間進行檢查,嚴格剔除病爛薯和傷薯。
4? ? 參考文獻
[1] 達娃普尺.日喀則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無土基質栽培技術[J].西藏農業(yè)科技,2018(3):53-55.
[2] 馬紀.脫毒馬鈴薯試管苗及微型薯繁育技術流程[J].種子科技,2018,36(8):58.
[3] 蘇延英.湟中縣馬鈴薯種薯繁育現(xiàn)狀及今后發(fā)展思路[J].青海農技推廣,2018(3):42-43.
[4] 李海珀.脫毒馬鈴薯微型薯繁殖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18,36(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