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康尼夫
一具“西氏小梁龍”(Kaatedocus siberi)化石佇立在意大利阿雷佐的蒙迪藝廊,與門類混雜的其他陳列品擺在一起。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專做化石修復的Zoic公司正在重新組裝一頭異特龍骨骸,它出土于美國懷俄明州。這件化石后來在巴黎的拍賣會上以140萬美元售出。
私人藏家對古生物學涌起的熱情意味著恐龍和其他化石巨獸幾乎可能出現(xiàn)在任何場合。
一具5米長的滄龍化石懸掛在馬薩諸塞州瓊、亨利·克里格施泰因夫婦的住宅中,如同對窗外大海的史前致意。這頭海洋爬行動物是男主人過去30年來收藏的幾件化石之一。作為一名眼科醫(yī)生,他對已滅絕異獸的熱愛可追溯到童年。克里格施泰因在曼哈頓長大,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曾是他最愛去的地方。“我對紐約中央的這些恐龍骨架入了迷。”他說?,F(xiàn)在每年夏天他都會去達科他、懷俄明或蒙大拿州挖掘,還經(jīng)常帶著大女兒阿迪——滄龍化石就是她發(fā)現(xiàn)的。對他來說,化石代表著通向人類過往的一把鑰匙,置身于它們中間,會喚醒“一種與生命歷史相連的神圣感情”。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一座汽車旅館中,職業(yè)是頭頸部外科醫(yī)生、穿著牛仔靴和藍牛仔褲的男子坐在泳池邊大侃恐龍頭骨化石。他乘飛機到圖森的時候,隨身行李中就帶著這么一件化石:腦室保存完美,供顱神經(jīng)出入的開口一目了然,光是這點就讓他很開心。
“我能看到提供視覺的視神經(jīng),”他說道,就好像頭骨的原主還活著,“能看到使眼球左右移動的外展神經(jīng),還有傳遞臉部皮膚知覺的三叉神經(jīng)?!?/p>
這位大夫要求本文不提他姓名。擁有一批化石頭骨藏品使他竊喜,另一面又謹慎戒備——許多來參加圖森寶石礦物展的藏家都是這樣。他正在打造一座“私家博物館”來容納這些頭骨,把它們按生存年代依次擺放,想象這樣的場面讓他笑逐顏開:90厘米長的異特龍頭,滿口利牙的海怪——薄板龍,然后是迄今具有最完整頭骨出土的無齒翼龍。
如今私人化石藏家已經(jīng)挺常見了,其中有些像這位外科醫(yī)生一樣,懂行的程度不比專業(yè)古生物學家差。另一些藏家則似乎主要是為了縱容內(nèi)心的孩子氣——對又大又嚇人、還貴得要死的怪物玩具的熱愛。有幾名藏家身處全球頂級巨富之列,比如正在圖森為一件魚龍化石(標價75萬美元)講價的那位中國地產(chǎn)開發(fā)商。這類人的戒心就更重:開發(fā)商大聲清嗓子打斷我對翻譯的問話,然后沉著臉走向一件300萬美元的劍龍。
有幾名收藏家躋身全球巨富之列,但蜂擁進拍賣會只為有機會看到化石的發(fā)燒友卻各種來路都有。
私人藏家對古生物學的熱情意味著恐龍和其他類化石巨獸會出現(xiàn)在幾乎任何地方的家居和商業(yè)建筑中。在馬薩諸塞州一座水景避暑別墅中,三角龍的頸盾和大角迎接著門廳里的周末來客,5米長的滄龍(一種海生巨蜥)在客廳天花板高懸。在南加利福尼亞一位藏家的住宅里,怪形怪相的魚龍只能去裝點主衛(wèi)生間,因為客廳已經(jīng)被別的化石占滿了。在迪拜,24米長的梁龍是一家大商場的明星景觀。在加州圣巴巴拉,迄今出土品相最好的暴龍頭骨之一臥在某家軟件公司大堂里,怒目露齒,瞪著與它相對而坐的面無表情的前臺接待。
蒙大拿州喬丹市,在有些圈子里被冠以“化石牛仔”名號的牧場主克萊頓·菲普斯(坡頂)和兒子盧克正探察自家附近“地獄溪”巖層的一段。這些富含化石的巖層形成于白堊紀末期,包含當時世界(剛好在恐龍滅絕前)的寶貴記錄。許多具有重要科研意義的化石就出土于此,包括1902年全世界第一具被明確鑒定的霸王龍。在美國,發(fā)現(xiàn)于私人地產(chǎn)的化石通常歸土地擁有者,收藏家可以通過跟地主簽協(xié)議在后者的場地進行發(fā)掘。菲普斯說,化石在他的收入來源中占大頭,所以當他不用侍弄牧場的時候就采取更有利可圖的土地使用方式——翻找恐龍骨骸。
在美國西部,當今的商業(yè)藏家比起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的許多同行來發(fā)掘得更為細心。
收藏家傾向于將他們的私有化石秘藏不宣,因為古生物學的商業(yè)化已經(jīng)惹了20年激烈的口舌官司,至少從1997年那場名為“蘇”的霸王龍化石拍賣就開始了。那具化石是通過商業(yè)渠道面世,最終以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為歸宿,但其840萬美元的成交價在某些土地擁有者中引發(fā)了淘金熱式的幻夢。它也讓許多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心驚,怕被出價豪闊的世俗人擠出他們長期以來視為自有的化石交易領域。
但那場淘金熱終究沒成氣候。如今市面上的暴龍化石已供過于求,其他一些好品相的物件也往往要經(jīng)過數(shù)年砍價才賣得掉。即使如此,各種業(yè)內(nèi)丑聞——中國流出的假貨、從蒙古走私的恐龍骨、各地粗暴或非法的發(fā)掘——還是使一些學院派古生物學家對私人藏家敵意不減;他們另一件不爽的事是這些藏家傾向于只把化石看做審美物件或更加淺薄的東西。
藏家經(jīng)常將他們的私有化石秘藏不宣,因為古生物學的商業(yè)化引來不少學術界專家的批評。
在圖森,某商家向路人叫賣一件雷龍腿骨:“這腿當年能做多大一頓烤肉??!”又有人在賣鍍金暴龍頭骨——只是個樹脂翻模仿品,并非真貨——貼心地讓有眼光的買家“給朋友們看,讓他們說‘哇哦!”難怪有個古生物學家在博客里呼吁政府行使征收權扣留某些恐龍,以打擊“那些通過戕害科學獲利的人”。
在法國的馬凱薩克空中花園,通訊官斯特凡妮·安格萊正清洗一具異特龍(1.5億年前)的玻璃展柜?;▓@的產(chǎn)權所有人是法國商人克萊貝爾·羅西永,向公眾開放。這具化石的頭骨是世界上保存條件最好的一個,出土于美國懷俄明州,羅西永于2016年買下了它。
不過真正令人意外的卻是,當今的私人藏家、商業(yè)化石獵人和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其實已悄無聲息地有了相當深入的合作,無論明面上怎樣唇槍舌劍。這種關系緩和的現(xiàn)狀部分是出于不得已。美國各地現(xiàn)金吃緊的博物館都削減了人員和預算,因而商業(yè)藏家“挖掘量遠超科學家”——史密森國家自然史博物館主管柯克·約翰遜如是說?!拔覀冓s著有假期挖上三個禮拜。他們一挖就是五個月?!?p>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馬克·諾雷爾補充說,商業(yè)賣家發(fā)掘并賣給私人藏家的化石如果沒通過這個渠道面世,也不會“自動落到博物館里”。它們更可能因為自然侵蝕作用從偏遠的山坡上暴露出來,然后在漫長歲月中不為人知地化為塵土。
諾雷爾說,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那種放牛種地式的發(fā)掘行為在今天不那么普遍了,美國西部的商業(yè)藏家經(jīng)常比專業(yè)學者的活兒還好,哪怕原因只是“發(fā)掘工作的質(zhì)量能讓出土化石增值太多”。
私人藏家和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有時確實會合作,部分是出于不得已,因為資金吃緊的博物館都削減了人員和預算。
中國的大部分發(fā)掘仍由業(yè)余者進行。但中美兩國的商業(yè)藏家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都沒少發(fā)現(xiàn)約翰遜所謂的“著實精美的貨色”。
像這樣的發(fā)現(xiàn)使收藏家與古生物學家必須聯(lián)手,幾乎責無旁貸。幾年前諾雷爾幫忙籌辦一場翼龍展的時候,借來了名為“暗翼”的著名藏品,它的擁有者是德國一位退休老人,這件化石由他自己制備,此前一直掛在自家壁爐架上方。
其他一些私家化石藏品也輾轉進了博物館停駐,有的是永久出借,有的是贈予——如果藏品來路干凈且買家保有必備科學檔案的話。捐獻者未必是那種買恐龍讓朋友說“哇哦”的藏家,但一名博物館展覽設計師說,或遲或早,他們的饋贈(可以按相應價值抵稅)會在展廳里顯露風采,讓他們的兒孫看得兩眼發(fā)亮,并意識到恐龍“跟家居環(huán)境并不匹配”,而且“給它除塵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