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紫砂藝術更是歷史悠久。因紫砂具有其獨有的特質,它能以各種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根據歷史記載我國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在陶器上刻印符號。這些符號就是我們漢字的雛形,同時也是最早的陶刻藝術。紫砂陶刻藝術最早出現在我國的明末清初,通常是將書畫藝術作品用鐫刻的手法展現在紫砂制品上。因其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精湛的藝術水平,獨特的藝術形式,所以在世界陶瓷藝壇中首屈一指。
關鍵詞:紫砂;陶瓷;藝術;陶刻
一、紫砂陶刻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
根據我國的相關歷史資料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紫砂陶刻藝術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紫砂陶刻藝術從最早的在壺把梢處和底部記錄作者姓名和所作年代開始,逐步發(fā)展到在紫砂底部陶刻詩句并落款,又進一步發(fā)展到把詩句陶刻到壺身正面以此直接用于紫砂壺的裝飾,這些都說明了陶刻藝術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從陳曼生開始,很多文人雅士也都注意到了紫砂陶刻藝術,從而參與到了陶刻藝術中。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陶刻藝術不斷向前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陶刻藝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了陶刻藝術的形成。
二、紫砂裝飾藝術中陶刻的利弊
陶刻是紫砂裝飾藝術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工藝手法之一。而紫砂陶刻工藝可以將紫紗獨有的材質發(fā)揮到極致,形成一種獨特的裝飾風格。運用紫砂獨有的造型藝術,將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要素進行融合,從而抒發(fā)出作者對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想。使觀賞者能夠在欣賞紫砂藝術作品的同時,領略到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中作者對紫砂藝術品的藝術美感。
陶刻藝術重視的是用刀的隨心所欲,以及運刀的輕重快慢、力度的剛柔、刀下線條的粗細為支撐。才能更好地展現出紫砂藝術作品的整體思想和精神內涵。但是由于材質的原因,紫砂陶刻在書畫藝術上的展示效果遠遠不如毛筆和宣紙。毛筆在宣紙上是運用毛筆停留在宣紙上的時間長短、墨的濃度從而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韻味。而陶刻想要表現出山水書畫的韻味,就要采用不同的刀法,通過點、線、面的相互融合,這樣才能展現出書畫的特殊效果。
紫砂裝飾藝術中紫砂陶刻的刀工非常主要,但是我們一味地看重刀工,卻忽略了美學修養(yǎng)和藝術功底,這樣我們制作出的陶刻作品,只會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要想做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需要有出神入化的刀功做基礎,同時加入多種藝術元素,這就要求一位紫砂陶刻創(chuàng)作者,不但要掌握刀功,還要掌握深厚的書畫功底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紫砂陶刻的功用,為紫砂陶刻工藝錦上添花。
三、紫砂陶刻藝術的發(fā)展策略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紫砂壺產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所以,我們有必要將強對陶刻藝術進行系統(tǒng)且深入的宣傳,讓廣大紫砂陶刻藝術愛好者更加深入了解和認識紫砂陶刻藝術,從而不斷提高人們對紫砂陶刻藝術的欣賞水平,能夠讓人們在欣賞紫砂陶刻藝術的同時得到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進一步提高紫砂陶刻藝術在社會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紫砂陶刻藝術發(fā)展到今天,我們不能僅靠延續(xù)傳統(tǒng)思想和藝術功底這些老思想。在科學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要與時俱進,積極努力推陳出新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藝術生命發(fā)展的源泉。我們只有不斷改變自身觀念,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有能力為紫砂陶刻藝術向前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在做陶刻時不僅僅是把書法、繪畫、圖騰等在紫砂陶器上展現出來,即使我們成功地將這些書法、繪畫、圖騰等轉移摹寫到紫砂瓷器上,他也只能算是一件上乘的工藝品,而不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藝術品。陶刻藝術不但要注重形式和內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書畫功底以及個人魅力的整體表現。表現形式只是一種手段,而寫神才是藝術真正的靈魂所在,更加是藝術表現水平的重要標準。
四、結語
作為一名合格的紫砂陶刻藝術從業(yè)人員,我們應該刻苦鉆研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深入了解我國古代陶瓷、青銅器、書法、繪畫等其它藝術學科的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真正做到藝術個性的自我表現,尋找其內在的藝術規(guī)律。紫砂陶刻藝術作品應該具備較強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結合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才能給人一種嶄新的藝術感受達到形神兼?zhèn)?,只有這樣才能賦予紫砂陶刻藝術真正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郎立永,陳林烽.論紫砂陶的視覺傳達與設計表現[J].陶瓷學報,2017,38(6):953-956.
[2]陳成.論紫砂花貨的美學情韻與文化傳承——兼談“賞月壺”的設計創(chuàng)意[J].中國陶瓷工業(yè),2017,24(6):47-49.
[3]陸小榮,陸旻瑤.職業(yè)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探索——以無錫工藝學院對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為例[J].江蘇陶瓷,2017,50(6):3-4+7.
[4]徐晏.淺談紫砂“無上清涼壺”的外形美與藝術美的統(tǒng)一[J].江蘇陶瓷,2017,50(6):21+24.
[5]丁海榮.淺談紫砂“龍鳳呈祥壺”的收藏意義和價值[J].江蘇陶瓷,2017,50(6):23-24.
作者簡介:楊艷杰(1967-),女,蒙古族,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人,本科學歷,陶瓷工藝師一級(高級技師),紫砂陶藝專業(yè)課教師,1996年晉講師,紫砂工藝美術師,工作于喀左縣職業(yè)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