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如今展示空間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博覽會,各種大型展會等等。展示空間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展示空間設計也變得更加專業(yè)化、標準化。社會與科技發(fā)展的同時也給展示空間帶來了新的變化,展示不再是單一的、靜態(tài)的、被動的,在新型科技的基礎上,展示變成了多元的、動態(tài)的。參觀者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心理等多元因素來感受展品,在感受展品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影像、聲音以及虛擬技術來更深層次地了解展品。本文將以現代科技下新媒體技術對展示空間的影響展開論述。
關鍵詞:展示空間;新媒體技術
一、前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不同種類的科技不斷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我們進入到的信息大數據時代。信息大數據時代更加突出了新媒體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么新媒體技術在展示空間中對傳統(tǒng)的展示空間帶來了怎樣的沖擊,傳統(tǒng)展示空間中,一般通過圖文和展品的方式進行展示,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達到展示及宣傳目的。在新媒體技術下,新型展示空間是通過展品、數字化影像、聲音、虛擬技術、人機互動等多種技術達到展示宣傳目的,將展品與科技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多方面展示展品的細節(jié)及特點。
二、傳統(tǒng)展示空間的不足
(一)信息傳播的單一性
傳統(tǒng)展示空間通常以圖文搭配實物進行展示,配合工作人員進行講解從而達到展示以及宣傳目的。這種展示方式非常的局限,無法展示展品細節(jié)和特點。例如展示一臺織布機,傳動展示空間無法表現其動態(tài)以及操作流程等細節(jié),只能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從而進行了解,無法將展品與參觀者進行聯(lián)系。
(二)展示形式的單一性
傳統(tǒng)展示空間例如博物館等展陳類空間,多以靜態(tài)展示為主,形式單一,參觀者無法追根溯源,了解展品背后的歷史文化。單一的展示形式對參觀者的吸引力較低。
三、新媒體技術下展示空間的變化
(一)由單一轉向多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展示空間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展示空間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市場需求,如今人們更注重科技與體驗相結合的展示方式。因此展示空間設計師們將科技融入展示空間中,比如現在展示空間中常見的虛擬展示廳、數字化媒體展示、沉浸式體驗等等。觀展方式也從曾經的視覺發(fā)展到聽覺、觸覺以及人們在不同空間下的心理潛意識等多種方面。在新媒體技術下展示空間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展示空間不再是僅僅滿足展示這一需求,而是變得更加深入地去注重參觀者的內心體驗以及參觀者與空間、展品的互動。
(二)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
數字化影像及聲音與光影結合的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fā)展,使展示空間設計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傳統(tǒng)展示空間的展示信息有限,通過動態(tài)展示,可以使展品各項信息更加直觀地展示在參觀者面前。虛擬現實技術的發(fā)展,使參觀者不再是靜靜地站在展臺前觀賞,轉變?yōu)榛有蕾p。所謂互動欣賞在這里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展品信息的動態(tài)傳達,另一方面則是參觀者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有選擇性地與展品進行互動。這樣可以加強參觀者的體驗感,使其沉浸其中,也對展品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和更深的印象。
(三)由被動轉為主動
在傳統(tǒng)的展示空間中,展品信息是靜態(tài)的,參觀者是被動接受產品信息,這種讀取式的了解方式可能會使參觀者遺漏某些重要信息,導致對展品了解不充分。而在新媒體技術下的現代展廳,更加注重的是人與展品的互動體驗,在各種新型科技都是以參觀者的體驗性為核心進行設計,所以在現代展廳中參觀者為信息的主動探索方。參觀者在這個空間中可觸、可聽、可看,還可以與展品進行互動,了解其詳細的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參觀者由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四)由實物向虛擬與現實結合
科技的發(fā)展使展示空間的設計師開始注重虛擬空間的設計。實物,在展示空間內指的是展品、展臺、模型等可觸的物品或是通過真實拍攝的紀錄片等,這些都是傳統(tǒng)展示空間的必不可少的元素?,F代展示空間則是在傳統(tǒng)展示空間的基礎上,將數字化影像,虛擬技術,人機互動等虛擬技術運用到真實的空間中,增加展示空間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四、結語
展示活動,從來都不僅僅是針對少數專業(yè)人士的定向傳達,而是帶有普遍教育意義或是民眾休閑功能,豐富大眾個人精神生活的場所。在時代的發(fā)展下,新媒體技術已經不可避免地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并且?guī)砹耸种匾淖饔?,這種新型的展示空間帶給了參觀者更加開放、新奇、生動的觀賞視角。但是這種新的展示方式還并不算成熟,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進一步探索的空間。這就需要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種新型展示方式,要將傳統(tǒng)展示方式與新媒體技術巧妙融合,揚長避短,持續(xù)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無限探索,以達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參考文獻:
[1]馬曉翔.新媒體裝置藝術的觀念與形式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
[2]彭波.多媒體技術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3]黃健成.空間展示設計(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楊茜婷,周峰越.交互新媒體技術在展覽展示空間的應用[J].戲劇之家,2018(35):132.
作者簡介:王聰頤,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