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若
摘要:《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大曲之一。唐朝詩人賀朝《贈酒店胡姬》中有“聽歌《樂世》娘”一說,那《六幺》是何時產(chǎn)生的?若是胡曲的話又是何時傳入中原的?白居易有詩云:“六幺水調(diào)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笨梢姟读邸吩诿耖g的傳唱度是非同凡響的。但我們知道《六幺》也是宮廷音樂的代表之一,且還有舞曲等形式,那么這些《六幺》是一首曲調(diào)么?
關(guān)鍵詞:《六幺》;源起;各形態(tài)間的聯(lián)系
一、《六幺》的源起
《六幺》又名《綠腰》《錄要》《樂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之一。唐朝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中曾寫道:“貞元中有康昆侖,第一手。始遇長安大旱,詔移南市祈雨。及至天門街,市人廣較勝負(fù),及斗聲樂。即街東有康昆侖琵琶最上,必謂街西無以敵也。遂請昆侖登彩樓,彈一曲新翻羽調(diào)《錄要》”(即綠腰是也,本自樂工進曲,上令錄出要者,因以為名。自后來誤言“綠腰”也。案:正文“錄要”,舊訛“綠腰”。注文“出”訛“其”,“今”訛“因”,“誤”訛“設(shè)”,脫“自后來”三字;誤入鄭中丞條末,今依《御覽》《琵琶錄》《文獻通考》一百三十七移補,改正。注中“綠腰”字,《琵琶錄》并作“六么”。)①
在這里,段安節(jié)指出《六幺》就是《綠腰》因為上頭讓記錄要處而記為錄要。那《六幺》為何又是《樂世》呢?任半塘《敦煌曲初探》中寫道:......疑《樂世》在盛唐之前只傳大型雜曲之調(diào),配詞如張說之體,或即崔記大曲名內(nèi)之《綠腰》也。至唐中,摘其后段急拍美聽之部分,呼為《急樂世》,單唱可,存于《六幺》大曲之入破部分,占曲終位置亦可[1]?!比伟胩料壬ㄟ^對詩句形式的分析,認(rèn)為《樂世》在盛唐之前只是大型雜曲,至盛唐截取其中最好聽的部分存于《六幺》之中,但這只是一種猜測,并沒有證實。此外,白居易在《六幺一名樂世也》一詩中指明六幺即樂世。多處的資料都會備注《樂世》即《六幺》,但卻都未寫原因,好像是約定俗成一般。
張說的《贈崔二安平公樂世詞》是所有文獻中最早提到“樂世”一詞的,但詩中并未明確提到樂世的具體形式是曲子。唐,賀朝,唐睿宗前后人士,雖晚于張說,但其《贈酒店胡姬》是目前明確的提到樂世這首曲子最早的詩,且是由酒店胡姬所唱。崔令欽,唐玄宗時期的人,《教坊記》的作者,《教坊記》曾在曲名的陳列中提到過《綠腰》,但并未詳細(xì)闡述。根據(jù)零星資料,將康昆侖打敗的段善本經(jīng)歷了唐玄宗到唐德宗這一很長時期,且段善本學(xué)琵琶成名于玄宗時期[2],因此可以肯定《六幺》在唐玄宗時期是存在的,且流行于民間,最早可能出現(xiàn)在唐睿宗之前。
唐太宗的妃子墓群里的壁畫中有侍女跳舞的場面,這場面與沈亞之所著《唐聲詩》里《盧金蘭墓志銘》里描寫盧金蘭跳綠腰的形態(tài)非常的像:“綠腰,玉樹之舞,故衣制大袂,長裾,作新眉愁嚬,頂鬢為娥叢小髻”大袂即大袖,長裾即長裙,與畫中人物姿態(tài)很像[3]。由此推測《六幺》可能在唐太宗時期就存在了,在那個年代,音樂從創(chuàng)作到推廣流行,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因此這種猜想也不無可能,只是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撐。
可《六幺》是中原本土產(chǎn)生,還是自西域流入也是存在爭議的。在其曲調(diào)中有西域異音的出現(xiàn),且有康昆侖,胡姬等非中原人演奏,很難說明和西域無關(guān),但《舊唐書,吐蕃轉(zhuǎn)》開篇寫道:“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4]”包括了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而《六幺》卻又在唐穆宗時期因議和而被帶入吐蕃進行文化交流,說明《六幺》應(yīng)該不是西域流入,很可能是中原本土形成,但因戰(zhàn)亂或文化交流而吸收西域音樂特點產(chǎn)生的曲子,并且兼有中原與西域文化的特點。
二、《六幺》各形態(tài)間的聯(lián)系
《六幺》形式繁多,有舞曲,大曲,琵琶曲及民間流傳水調(diào)《六幺》等。這些都稱為《六幺》,可這些曲調(diào)是相同的么?唐朝詩人元稹《琵琶歌》中寫道:
“涼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籠撚。我聞此曲深賞奇,
賞著奇處驚管兒。管兒為我雙淚垂,自彈此曲長自悲。
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因茲彈作雨霖鈴,
風(fēng)雨蕭條鬼神泣。一彈既罷又一彈,珠幢夜靜風(fēng)珊珊。
低回慢弄關(guān)山思,坐對燕然秋月寒。月寒一聲深殿磬,
驟彈曲破音繁并。百萬金鈴旋玉盤,醉客滿船皆暫醒。
……? ? ? ? ? ? 管兒還為彈六幺,六幺依舊聲迢迢。
猿鳴雪岫來三峽,鶴唳晴空聞九霄。逡巡彈得六幺徹,
霜刀破竹無殘節(jié)。幽關(guān)鴉軋胡雁悲,斷弦砉騞層冰裂?!?/p>
此外,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寫道:“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鼻以凇读垡辉粯肥馈分袑懙溃骸肮芗毕曳迸臐u稠,綠腰宛轉(zhuǎn)曲終頭?!?/p>
綜上,可以得出白居易和元稹所聽《六幺》應(yīng)是一首曲子。作為琵琶曲的《六幺》是由緩到急,氣勢磅礴,卻令人心哀愁的曲子,曲終卻又是緩緩結(jié)束,可謂是“柔中有剛,先柔后剛”。
《樂府雜錄》中曾記載《六幺》是屬于軟舞的。唐詩人李群玉有詩詳細(xì)描述了六幺舞蹈的姿態(tài):“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蘭苕翠,宛如游龍舉。越艷罷前溪,吳姬停白佇。慢態(tài)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fēng)。墜珥時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5]”從詩句中可以看出綠腰舞姿態(tài)輕盈,有大開大合的地方,宛若游龍。
總體來看,與琵琶曲的《六幺》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如都在曲中有高潮激烈的部分,如銀瓶乍破,凌亂雪縈風(fēng)等,尾聲都是舒緩,引人遐想的部分。但是對舞蹈的描述可以看出舞步多婉約,樂曲應(yīng)該不會如琵琶曲一樣激烈,所以在音樂上可能有改動。
三、結(jié)語
唐朝是各方面高度發(fā)展的年代,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及當(dāng)時社會整體音樂水平也是令人驚訝的。唐代大曲,是一種綜合器樂,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結(jié)構(gòu)的大型歌舞,在隋唐宮廷燕樂中據(jù)有重要地位,它進一步吸收了外來音調(diào)與形式,較之魏漢的相和、清商大曲有著更高的發(fā)展,也代表著隋唐音樂文化的高度水平[6]。唐代的音樂機構(gòu)有教坊,鼓吹署等,教育出的人不一定都會成為宮廷樂師,但是所學(xué)內(nèi)容是伴隨這些人終生的,他們會將所學(xué)傳到各地,這是宮廷音樂走向民間的一種重要傳播形式,《六幺》很可能就是這樣傳入民間的。且《六幺》即在唐玄宗時期就已存在,安史之亂也使得宮廷音樂流入民間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任半塘.敦煌曲初探[M].上海文藝聯(lián)合出版社,1954:49.
[2]劉再生.段善本其人[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1986(02):42-45.
[3]沈亞之.盧金蘭墓志銘[M].唐聲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后晉)劉昫.舊唐書——吐蕃傳[M].
[5](唐)李群玉.李玉群詩集——長沙九日登樓觀舞[M].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1987.
[6]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