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時期,中國山水畫確立了“浪花”紋樣的基本范式,并在以后各朝代的山水畫中沿襲。至明代愈漸成熟,略具裝飾性。本文以中國山水畫中的“浪花”紋樣為切入點,探討它在《神奈川沖浪里》中發(fā)生的嬗變。
關(guān)鍵詞:“浪花”紋樣;嬗變;神奈川沖浪里
據(jù)史書記載,中日友好交往的悠久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至明清,中日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明代后期及清前期,日本處于江戶時代,這一時期日本派出大量的遣明史。例如日本京都相國寺名僧雪舟等楊,精于繪畫,曾精心研習南宋畫家馬遠、夏圭的畫法。每當這些遣明使回國,都會帶回中國大批的典籍、書畫,不斷給日本文化界以新的刺激。
“浪花”紋樣在我國南宋時期已具雛形,并在之后各朝代山水畫中不斷發(fā)展嬗變,直至成熟。《神奈川沖浪里》是葛飾北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畫中的海浪形象極具中國風。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他作品中的浪花紋樣與中國山水畫中的水紋樣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一、宋代確立了水紋的基本樣式
隋初展子虔《游春圖》的出現(xiàn),標志著山水畫正式從人物畫的背景地位脫離出來。其中對 “水”的刻畫也不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所描繪出來的“水不容泛”的稚拙形象。此畫中的水面泛起了微微漣漪,用“網(wǎng)巾水法”表現(xiàn)水面的波紋。水不再是“死水”形象,而是在畫面中流動了起來,開始有生命力。
中國山水畫中真正地把“水”作為主要描繪對象的是南宋的馬遠。他所作的《水圖》一共有十二幅,是中國山水畫“水”形象的轉(zhuǎn)折點。他作品中的“浪花”紋樣是美術(shù)史上前所未有的符號?!饵S河逆流》與《層波疊浪》都對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卷起浪花。這是洶涌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其中《云舒浪卷》里面的巨浪最為精彩,馬遠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高高揚起的浪頭,仿佛咆哮著騰空而起。
這三幅作品都用線條生動地勾勒出了波浪的輪廓和動勢,對“浪花”的形象進行了創(chuàng)新,使它成為一種符號。馬遠對“水”的畫法進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總結(jié),確立了水紋的基本樣式;并運用到了以后各朝代的山水畫中,作為一種范式流傳下來。
二、明代陳洪綬《黃河巨津圖》中對“浪花”紋樣的沿襲
南宋以后,水不再是單一的表現(xiàn)形式,無論是面對平靜的水面還是激蕩的湖面都可以找到表達方式。除了馬遠的十二水圖,還有一些山水畫家也為水紋紋樣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南宋佚名的《赤壁圖》冊頁,以一葉扁舟為主的局部山水,描繪了蘇子泛舟游赤壁的場景。整幅畫水占據(jù)了大部分畫面,水流激蕩、驚濤拍岸。畫中對浪花的形象刻畫得非常生動,能夠清晰可辨出具體形狀。
至明代,陳洪綬曾兩渡黃河,有感于黃河的雄偉,目識于心,繪就了《黃河巨津圖》。此圖以滔滔黃河中的一個渡口為描繪對象,黃河波濤洶涌,數(shù)只帆船搖蕩于水面。水作為重點刻畫對象,以墨筆勾出浪花,復(fù)用白色漬染,用筆較實,線條勁健而略具裝飾性。
《黃河巨津圖》中的浪花紋樣與南宋時期馬遠《水圖》《赤壁圖》相比較,明顯看到三者在水紋描繪方式上的高度相似性。它們都是用勾線法表現(xiàn),激起的浪花形狀都如鷹爪一般,具有裝飾性意味。所以陳洪綬畫中的浪花紋樣是對南宋的沿襲。
三、“浪花”紋樣在《神奈川沖浪里》中的嬗變
《神奈川沖浪里》是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的海浪形象,已然成為一種符號。早期浮世繪剛剛興起時,日本畫師的原創(chuàng)功力很弱,隨著中日的航海交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了日本,為日本繪畫提供了養(yǎng)分。特別是明清的版畫及《芥子園畫傳》的輸出。葛飾北齋是一個中國迷畫家,在他進行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之前,曾大量臨摹過中國的山水畫作品。仔細觀看《神奈川沖浪里》這幅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它畫面的浪花紋樣、構(gòu)圖、三只小船等都與我國古代的山水畫高度相似。
《神奈川沖浪里》所塑造的浪花紋樣以線造型,畫中高揚起的層層浪花如同鷹爪的形狀。此畫中的浪花紋樣以裝飾性為主,對海浪進行了高度概括。南宋的名畫作被稱為“日本美術(shù)之母”,而在葛飾北齋畫出這種“鷹爪”紋樣的浪花之前,我們中國的畫家在南宋時期就已確立了這種水紋樣式的表達范式,比他早了600多年。
葛飾北齋的創(chuàng)作年代正對應(yīng)于明朝,這個時期,陳洪綬的藝術(shù)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在《神奈川沖浪里》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南宋在浪花紋樣的表達上面,多以寫實為主,馬遠《水圖》中卷起的浪花紋樣是“鷹爪浪”的雛形。陳洪綬的《黃河巨津圖》中對浪花紋樣的刻畫已經(jīng)趨于成熟,他首先以墨線勾勒出紋樣,復(fù)用白色漬染,用筆較實,線條勁健而略具裝飾性。這與《神奈川沖浪里》的“浪花”紋樣極其相似,都如鷹爪一般,氣勢逼人。卷起的浪花正面統(tǒng)一用白色漬染,與葛飾北齋的浪花一樣正面留白,暗面的水紋用線組成面,裝飾意味明顯。
四、結(jié)論
總之,《神奈川沖浪里》中的“浪花”紋樣是從中國山水畫中嬗變而來的。這種嬗變背后有著思想潮流和文化背景轉(zhuǎn)換的深層原因。中國山水畫中的“浪花”紋樣在日本經(jīng)過沖擊與變異,使葛飾北齋把它與本土的自然地貌,文化風俗相結(jié)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東方美學(xué)意境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
[2]朱燕,馬浩.馬遠《水圖》的“水”樣式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J].美術(shù)大觀,2014(06):52.
作者簡介:毛宇,西南民族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