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
摘要: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是確保“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視文化交流、民間交流是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紐帶的著力點。桂林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往來密切,并將本國本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文化之物作為友好象征贈予桂林。本文根據(jù)桂林博物館珍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相關藏品,對“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做一簡單分析。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藏品
一、“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釋義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也是“一帶一路”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根本落腳點。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談到“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好友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tǒng)友誼,為開展區(qū)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①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文化建設在推動經(jīng)濟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帶一路”能否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跨越藩籬,搭建起民眾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民心相通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換種角度來說,除了政府層面的互動之外,其他往來都具有民意相同的性質(zhì)。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以其本身的藏品資源和文化內(nèi)涵承擔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人民的“共同記憶”。博物館如何利用現(xiàn)有文化資源,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民心相通和文明交融,為沿線地區(qū)民心相通奠定雙多邊合作的堅實基礎,意義重大。博物館文物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jīng)貿(mào)文化與歷史人文風貌的物化表達,已經(jīng)成為聯(lián)結(jié)不同文明之間對話與信任的情感紐帶,成為搭建國與國之間的“民心相通之橋”。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qū)與中國往來更為頻繁,交流合作更為密切,從以前的商貿(mào)之路擴充至文化之路。在“一帶一路”提出之前,桂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多有往來,甚至建立起友好城市,雙方進行文化交流,這些在20世紀70、80年代沿線國家城市訪桂贈禮中多有反映。
二、桂林博物館珍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相關藏品分析
桂林,昔稱八桂、桂州,素以“山水甲天才”著稱,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西最早建立外事機構的城市之一。1979年10月,桂林市與日本熊本市結(jié)成首個國際友好城市,此后又陸續(xù)與新西蘭黑斯廷斯市、美國奧蘭多市等12個國家地區(qū)建立好友城市關系。這些友好城市相關政府首腦、旅游團、友人以友好使者的身份來到桂林,向桂林人民贈送禮品,每一份禮品都充滿了對友好城市發(fā)展前景的美好期許,見證了桂林與世界友好往來的發(fā)展歷程,反映了桂林市對外交流所取得的成就。
桂林博物館館藏有近現(xiàn)代外國政要、友好城市、民間團體贈送禮品近3000件/套,藏品種類繁多,造型別致,頗具特色。按材質(zhì)分有金銀器、玉石器、玻璃器、書畫等幾大類。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相關藏品近250件/套,涉及15個沿線國家地區(qū)。筆者按贈送禮品國家的文化特色進行歸類整理,擇其代表性藏品做一簡單分析。
(一)越南
越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之一。作為山水相鄰的好友鄰邦,中越文化許多十分類似,比如漆文化。漆畫幾乎成了越南漆藝的代名詞,享譽國內(nèi)外。越南漆畫源于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經(jīng)過多次研究,他們嘗試著把日本的金粉金箔技法和中國“彰髹”“雕填”技法融入漆畫中,“蛋殼鑲嵌”技法可謂是越南漆畫的創(chuàng)新之舉。蛋殼鑲嵌雖源于螺鈿鑲嵌技法,但它可以貼出比螺鈿更為自由的肌理,并且巧妙應用顏色的差異,讓作品實現(xiàn)了色彩的明暗鮮明對比。
桂林博物館館藏越南漆器文化代表作內(nèi)容比較豐富,其中以漆畫獨柱寺較為有特色,是漆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體。獨柱寺是越南著名古跡,建于公元1049年,因寺建于靈沼池中一根大石柱上而得名。越南人民喜歡將獨柱寺作為贈禮題材,除了漆畫之外,還有貝雕獨柱寺、竹雕獨柱寺等等。
(二)泰國
中泰歷史交往深厚,在泰國友人贈送的禮品中以漆器為主,在其所贈送的禮品之中,尤以反映漆文化及舞蹈藝術為特色。
泰國舞蹈和泰國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根據(jù)區(qū)域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中部、北部、南部和東部舞蹈,每一個區(qū)域的舞蹈音樂、服飾、形式等,都有獨特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地方特色。桂林博物館館藏的幾件泰國舞蹈藏品,均為南部舞蹈的作品,宗教文化非常濃郁,舞蹈者以腳部為主,手勢為拈花指,體態(tài)主要采用半蹲形式,隨著音樂赤腳做身體動作的屈伸。舞者著金色華麗的布料,頭戴塔形金冠和高高盤起的金色帽子,是泰國的標志性建筑物“佛塔”的象征。
(三)緬甸
中緬山水相連,人民友好交往跨越千年,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南方絲綢之路上,兩國人民互通有無。盛唐時期,緬甸驃國王子率領樂工出使長安交流歌舞藝術。
吳奈溫(1911-2002),緬甸前總統(tǒng),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前主席。1974年任總統(tǒng)兼國務委員會主席。1977年5月10日至12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的陪同下訪問桂林,并贈送禮品,吳奈溫總理贈送的禮品有玉筷子、貝殼圓盒、漆盒、漆盤等,尤其是漆器,以柚木為原料,柚木是緬甸的國寶,人稱“百樹之王”,其木質(zhì)堅硬,被緬甸人民視為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奉為國樹。
(四)意大利
2019年3月23日,中國與意大利簽署關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成為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七國集團(G7)的國家。桂林博物館珍藏意大利代表作品為羅馬城徽母狼哺嬰雕塑。
1976年意大利意中醫(yī)學會贈送給桂林市羅馬城徽母狼哺嬰雕塑。作為羅馬城徽圖案的 “母狼哺嬰”雕塑,代表了意大利非常高的文化藝術水平,是意大利人贈禮的佳品,其題材取自意大利家喻戶曉的羅馬建城的傳說。通觀整個藏品,母狼形體結(jié)構嚴謹,線條流暢,爪抓地,耳豎起,嘴微長,身材修長,四肢健壯,乳房下垂而腹部消瘦,而嬰兒則仰頭專注吸食,對周圍一切毫無知覺,卻又閃射出母狼母愛的光環(huán)。
(五)巴基斯坦
1982年10月21-22日,巴基斯坦總統(tǒng)默罕默德·齊亞·哈克偕夫人一行來桂林參觀訪問。訪桂期間來到桂林崇善清真寺禮“主麻”拜,并贈《古蘭經(jīng)》,還在該寺門前親栽塔松4棵,象征中巴友誼萬古長青。此外,齊亞·哈克總統(tǒng)還贈送了一批代表巴基斯坦工藝水平的禮品,有紅木盒、花皮提包、玉盒、玉臺燈座、坐墊套。尤其是繡花皮提包,是在純牛皮上采用傳統(tǒng)的繡花、挑花等方法,用手工綴成各種圖案繡織而成,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令人嘆為觀止。
(六)尼泊爾
尼泊爾,是中國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尼之間友好傳統(tǒng)亦可追溯千年。1600多年前,兩國高僧法顯和佛馱跋陀羅互訪對方國,合作翻譯了流傳至今的佛教經(jīng)典。1300多年前,尼泊爾公主尺尊同中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lián)姻,唐代高僧玄奘到訪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蘭毗尼。元朝時,尼泊爾著名工藝家阿尼哥曾率工匠來華監(jiān)造北京的白塔寺。
尼泊爾有悠久的文化傳承及豐富的藝術形式,在古建筑和雕刻領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1993年9月24日,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偕王后到桂林訪問,游覽蘆笛巖和漓江,并贈送了巴德崗木雕掛飾。該件禮品是赫赫有名的“孔雀窗”簡縮版,中間方格窗欄中三只開屏的孔雀栩栩如生,兩側(cè)游龍似俯沖,下部雙蛇交織互纏,窗框精致的編織出美麗的花紋,整件禮品雕工之精細,刻工之精巧,美輪美奐。
(七)新加坡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中,新加坡作為唯一的由華人主導建立的國家,具有傳播中華文化的先天優(yōu)勢。新加坡獅頭魚尾像代表新加坡為“獅城”,是梵語“獅城”之諧音。新加坡佳音合唱團成員基本由熱愛合唱藝術的華僑華人自發(fā)組織的民間業(yè)余團體,1983年3月12-25日,合唱團一行40人先后訪問了廣州、桂林、北京、上海。其所贈予桂林的的魚尾獅木雕通長10cm,是新加坡的城市地標縮小版。魚尾獅座的銅匾上刻著:“魚尾獅是新加坡迎賓好客的象征”。
以上擇一列舉僅為少數(shù),桂林博物館珍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禮品還有1976年尼泊爾元帥尼爾贈送的鑲嵌銅犀牛,1977年孟加拉友人贈送的銀質(zhì)熏香用具,1979年盧森堡大公·讓贈送的烤畫瓷盤,1981年比利時國王博杜安一世及王后贈送的玻璃四方瓶、銅人雕像等等。這些禮品造型優(yōu)美,制作精良,凝聚著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形象反映了當?shù)亟?jīng)濟、文化、藝術、宗教和民族風俗等。
三、總結(jié)
“一帶一路”的建設,歷史和文化是重要基礎。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展示人類發(fā)展的過去與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我們要考慮未來的發(fā)展,從傳統(tǒng)文化中來汲取靈感是必不可少的?!耙粠б宦贰辈粌H是經(jīng)濟帶還是文化帶,最終目的是要更多的加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融合[1]。通過對桂林博物館典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贈送的禮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桂林憑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名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國外無數(shù)游人至此,與各國各地區(qū)建立友好城市、好友交流城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廣納百川,接受了沿線國家地區(qū)的政要、團體、友人贈送的代表本地文化特色的“禮物”,古有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一件件漂洋過海的禮品,穿山水過山水,到達桂林,承載著友誼和文化,成為民心相通的支點。故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當中,桂林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館藏相關藏品“走出去”,引起沿線國家地區(qū)民眾的共鳴,奠定各國之間多邊合作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俄軍.博物館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中的發(fā)展方向[N].中國文物報,2015-09-2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