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如
摘要:身為職業(yè)樂團的樂手,有許多機會接觸到來自國內外不同的指揮家。本文以一位樂團演奏員的角度,通過與不同指揮家的排練、演出的所感,向讀者介紹他們鮮明的個性與不同風格的指揮藝術。
關鍵詞:指揮;樂團;演奏員;交響樂
一、來自寶島臺灣的“華人之光”——呂紹嘉
呂紹嘉先生出身于臺灣,是享譽國際樂壇的知名指揮家。曾贏得法國貝桑松、意大利佩卓地和荷蘭孔德拉辛三大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旅歐期間曾任德國柯布倫茲市立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并被授予德國文化部長頒贈象征該省文化最高榮譽的彼得·科爾內留斯獎章。
第一次見到呂紹嘉先生:纖瘦的身材,佩戴著方形眼鏡,講話彬彬有禮,風度儒雅,有股書卷氣。他對音樂的要求非常細膩、追求完美,在排練重要段落時,會耐心地反復練習,直到樂團達到他期望的效果。在排練西貝柳斯的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時,他形容西貝的音樂好像總有一把槍在背后指著你,一種北歐寒冷凜冽的感覺。
他指揮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也同樣使我印象深刻,排練柴四第二樂章時,他說這是柴可夫斯基最私密、最郁結的情感表達。在此之后,我曾看過法國芭蕾舞編舞大師羅蘭佩蒂改編的經典芭蕾舞劇《黑桃皇后》,配樂使用的音樂是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樂曲陰郁糾結的旋律與神秘詭異的故事情節(jié)相得益彰,也許羅蘭大師也是這樣理解老柴的音樂語言的。
呂紹嘉先生曾多次與我們合作演出,無論是指揮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還是勃拉姆斯或馬勒,他都能夠適度地詮釋,精益求精地做到最好。呂紹嘉不僅在交響樂領域造詣精湛,同樣在歌劇方面的表現(xiàn)也十分耀眼,是實至名歸的“華人之光”。
二、瑞典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
近來榮獲古典音樂最高榮譽之一“皇家愛樂協(xié)會金質獎章”的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先生,曾擔任倫敦皇家愛樂樂團藝術總監(jiān)和首席指揮。曾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長達32年之久,并持續(xù)25年擔任蒙特利爾交響樂團藝術總監(jiān)。此外還曾擔任法國國家管弦樂團音樂總監(jiān)和客席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他曾多次引領世界級的國際音樂節(jié),并于2014年榮獲國際古典音樂獎終身成就獎。是當今享譽全球古典音樂領域的指揮大師。
我是2014年在上海的MISA夏季音樂節(jié)上第一次見到迪圖瓦大師的。盡管當時他已經78歲了,仍然保持著較好的身材,腰身挺拔、指揮時的動作十分瀟灑。我們與迪圖瓦演出了德·法雅:《三角帽》第二組曲、圣-桑: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xié)奏曲、鮑羅?。骸绊^靼人之舞”、拉威爾:“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狂想曲。這位指揮家不愧是“法蘭西交響的大廚”,非常擅長駕馭法國音樂的風格,在瑣碎、繁復的節(jié)奏中抽絲剝繭,在交替、重疊的和聲里朔本求原,總能把一團漿糊似的音響平衡調配得層次分明,猶如一道道精致的法式佳肴,讓你回味無窮。
再次領略大師的風采是于2019年下半年的樂季音樂會,我們共同演出了拉赫馬尼諾夫A小調第三交響曲。和拉赫的其他交響曲相比,拉三算是“冷盤菜色”了,小調音樂的異域風情,被迪圖瓦拿捏得恰到好處。他曾說:“無論漸快還是漸慢,都應當有比例和刻度?!闭龖四蔷洌簺]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可惜現(xiàn)如今卻有很多人都在隨性地處理速度和強弱,沒有“過程”。大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調配樂隊音色的平衡上功力非凡,音樂會當晚還與日本小提琴家木島真優(yōu)演出了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作為烘托獨奏的交響樂團被迪圖瓦控制出了室內樂伴奏的效果,樂隊的聲音宛如一層薄紗,凸顯了木島鏗鏘堅實的音色。協(xié)奏曲向來是指揮的試金石,這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更是處處險象環(huán)生,跌宕起伏。當晚包括樂團成員以及臺下的觀眾都被迪圖瓦大師展現(xiàn)的藝術魅力所折服,留下了難忘了回憶。
三、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水藍
詩有云:“君子如蘭,思之可追。傲氣寒梅,柔情似水?!彼{,是位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1997年開始,水藍一直擔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并曾兼任哥本哈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和臺灣愛樂樂團藝術顧問。他出生于中國杭州,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在中央音樂學院及美國波士頓大學學習指揮。他錄制的“Seascape”專輯被國際音樂網站評選為2007年度最佳唱片錄音之一。由他和丹麥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Movement”專輯曾獲格萊美獎提名。2011年由他指揮的《中西相遇——中國笛子協(xié)奏曲》錄音再度獲格萊美提名。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低調的指揮家時,大約是在2014年12月。他身材嬌小、略顯單薄,瘦削的臉龐上襯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他的眼神特別清澈、真誠,在排練中總是保持著謙遜、禮貌的態(tài)度與樂手們溝通,豐富的肢體語言使他在樂句的梳理上顯得格外脈絡清晰。他的音樂親切、自然,在音樂會的表演中也不乏激情澎湃的情感,總能帶給人們許多感動。
最近的一次合作演出是在2019年的樂季閉幕式,我們與水藍演奏了安東·布魯克納C小調第八交響曲(1890版),整場音樂會只安排一首交響樂,是布魯克納篇幅最長的作品。80分鐘不間斷地演奏,實屬不易。在這個疲勞戰(zhàn)中,我們內心的音樂被他激起,投入得不覺得時間流逝...這位眼光里閃爍著“孩童般清澈”的指揮家,在音樂中微笑著揮舞手臂,張弛有度,他的樂句總給你準備和積存能量的空間,即使不曾完美,也沒有遺憾!他說:“還是要勇敢,敢于歌唱、去表達!”也許這就是他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真摯地去表達情感,不躲藏、不執(zhí)念于強弱、快慢,一切都非常自然、純真。
四、英姿颯爽的女指揮家——張弦
近年來逐漸享譽海內外的優(yōu)秀指揮家張弦女士,出生于中國丹東,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曾榮獲2002年度“馬澤爾/維拉指揮大賽”一等獎,先后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助理指揮、副指揮。2009年起出任意大利米蘭威爾第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2011年兼任荷蘭演奏學院藝術總監(jiān)。張弦曾作為客席指揮與眾多知名樂團合作演出。
國際上能夠在指揮界一展才華的女性指揮家居指可數(shù),如馬琳·阿爾索普、安東尼婭·布里克、西蒙娜·楊及西本智實等。張弦的指揮風格干練、氣勢如虹,充滿了爆發(fā)力。排練時干脆利落,沒有多余的啰唆,總能把握重點,給人一種爽利、明快之感。
2016年5月樂團與她演出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非常有張力、霸氣的詮釋,每一個音符都顆粒十足,樂隊的速度感、節(jié)奏感都成滾動的狀態(tài)。張弦在舞臺上展現(xiàn)了非常自信的一面,只有當指揮以百分之九十的自信指揮樂隊時,樂手們才會產生絕對的信任,才能呈現(xiàn)出完美的演奏效果。大多數(shù)時,表演者在排練和演出中的感覺略有不同,但有些音樂家可以做到自動化表現(xiàn)的同時富含音樂性。既有排練的基礎,又能在舞臺上給你全新的感受,這是一種自信且享受著音樂的能力。我特別期待與她合作演出歌劇,相信一定能夠感受到最拉風的張弦! ???
五、指揮界的“甘道夫”——約翰·尼爾森
來自美國的指揮家約翰·尼爾森指揮造詣出眾,尤其擅長演繹浪漫派的鴻篇巨制。他曾與許多世界知名樂團合作演出。尼爾森出生于哥斯達黎加,畢業(yè)于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期間曾獲歐文·柏林指揮大獎。曾擔任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圣路易斯歌劇院、紐約卡拉摩爾音樂節(jié)、巴黎管弦室內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里昂國家管弦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內什維爾交響樂團以及路易斯維爾交響樂團藝術顧問。
第一次見到尼爾森先生的時候,是2014年為紀念理查德·施特勞斯150周年誕辰,樂團邀請他來指揮一場理查德·施特勞斯專場音樂會。當時不巧,正值他的夫人過世不久,在排練《死與凈化》時,這位老人談及自己的妻子,黯然神傷,不禁落淚。尼爾森以超凡脫俗的指揮風度、大器磅礴的氣勢深邃的演繹了施特勞斯充滿哲學樂思的作品。
在此后大約一年左右,我們再度與尼爾森、鋼琴家王羽佳演出了肖邦的鋼琴協(xié)奏曲。王羽佳的肖邦像一位嫵媚動人的少女,青春、率真、多情得出人意料。她在加演時我一直看著尼爾森,想知道這位74歲的老者面含微笑地在想些什么?在排練貝多芬第六交響曲時他曾這樣說:“music is not about notes,it's not about sound,music is about life.”音樂不僅僅是音符和聲響,它本是生活。
尼爾森曾多次與我們合作演出,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他于2015年指揮樂團演奏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由他詮釋的德九猶如新作品一樣,嶄新、生動、充滿勃勃生機。他對音樂的掌控力一如既往地令人折服。無論是排練還是演出,他始終可以讓音樂保持情緒和色彩,但不被個人情感左右;冷靜、自然地過度段落。正如他自己所說:“stay calm and keep moving”,即便如此熟悉的曲目,仍然保留著新鮮感,就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該有多美好??!
約翰·尼爾森,以一位智慧老人的眼光,令人炫目的指揮技巧,讓樂團在他的指揮棒下如施了法術一般蛻變和進化,堪稱指揮界的巫師“甘道夫”。
六、結語
一位優(yōu)秀的指揮家,不僅僅需要過硬的專業(yè)技能、深厚的藝術底蘊、豐富的舞臺經驗,同時也需要具備與人溝通的技巧,強大的人格魅力與始終尊重藝術的高尚品質。不同的指揮家有著不一樣的魅力,他們猶如夜空中的繁星,因光彩而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