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印度總理莫迪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1日赴印度訪問,在印度南部城市金奈與莫迪總理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這是今年最受關注的大國首腦峰會之一。
去年4月,習近平和莫迪在武漢舉行首次非正式會晤,將中印關系從洞朗對峙的陰影中迅速拉回正軌,各領域交流合作得以全面推進。而這次金奈會晤將為下一階段中印關系發(fā)展確定基調、指明方向,也為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提供穩(wěn)定性、注入正能量。
在武漢開啟的兩國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是一種全新獨特的大國首腦溝通模式。兩國領導人不拘一格,就廣泛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效果立竿見影。這樣的會晤得以舉行,本身就是中印兩國政治清醒的重要標志,說明兩國從戰(zhàn)略角度看待彼此的關系,擺脫了具體分歧的羈絆,也沒有受西方的挑唆影響。
對這次“習莫會”,中印兩國輿論反應都十分積極。但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卻聚焦中印之間的分歧點,這并不意外。西方一些人一直在挑撥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他們特別希望中印兩國發(fā)生摩擦和沖突。
中印兩國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清楚,美國和西方為什么不希望中印走近,而是盼著“龍象之爭”,最好是“龍象對撞”?因為那樣的話,中印這兩個新興大國都將彼此消耗,西方將成為戰(zhàn)略上的得利漁翁。武漢會晤以來,雖然印度輿論仍不時冒出一些不冷靜的雜聲,但印度決策層保持了戰(zhàn)略冷靜和地緣政治悟性。中印兩國關系總體上形成了越來越強的對問題的管控力。
中印兩國大的戰(zhàn)略情商就是要堅持相互必須友好合作。的確,中印關系錯綜復雜,存在邊界爭端和歷史恩怨,在地緣政治上也有各自不同的關切。其中任何一個點,在民族主義情緒的刺激下,在外來地緣政治力量的介入下,都
可能發(fā)酵成激烈的爭端,對兩國外交形成巨大的干擾。對這些復雜性、敏感性,以及潛含的風險,兩國決策層都是十分清楚的。
2017年中印爆發(fā)洞朗對峙,一時間劍拔弩張,軍事沖突一觸即發(fā)。但經(jīng)過兩國領導人2017年廈門會晤和2018年武漢會晤后,緊張的氛圍得以云開霧散。洞朗危機和平解決,證明中印兩國的戰(zhàn)略互信、政治智慧能夠駕馭彼此之間既有的沖突點。
事實上,過去數(shù)十年的中印關系能夠穿行在分歧、摩擦中保持總體的和平,并取得快速的發(fā)展,就是因為兩國領導層對一個關鍵問題有極其清醒的認識——即友好合作符合兩國根本的、最大的戰(zhàn)略利益。中印現(xiàn)在的一些分歧點要么是歷史遺留問題,要么是兩國發(fā)展過程中相對邊緣化的問題。兩國領導人在處理分歧時所表現(xiàn)出的成熟,日益凸顯出彌足珍貴的價值。
中國社會對印度充滿善意,希望看到它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中印兩國都需要繼續(xù)向前,不斷加強管控力,擴大友好合作,使得兩個國家相鄰成為彼此借重對方發(fā)展,增加本國發(fā)展動力的優(yōu)勢,而不是讓它成為兩國戰(zhàn)略沖突和彼此消耗的由頭。
中印是當今世界僅有的兩個10億人口級別的大國,又是兩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型國家。這樣的兩個相鄰大國,能實現(xiàn)友好合作共贏,對世界外交的正面示范性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我們相信,在兩國領導人精心擘畫和引領下的中印關系必將成為未來定義整個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