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長江天塹,采石磯頭的懸崖絕壁有如刀削般直插入江中,是長江上難得的咽喉之地,易守難攻。采石磯扼長江之險,為六朝古都南京的西南屏障,自東漢末年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采石磯風景區(qū)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南約5公里的長江東岸,它和湖南岳陽的城陵磯、江蘇南京的燕子磯,合稱為“長江三磯”。采石磯以“秀、奇、險、文”集一體而居于三磯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稱,1400多年前,詩人王僧儒就贊譽采石磯“危島聳峙,楓林如畫”。唐代大詩人李白譽為“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亂石流伏澗,回波自成浪?!碑敶麍@林專家陳從周教授登臨采石磯發(fā)一聲慨嘆:“國中園林甚多,而借青山,借絕壁,借大江,借文化造園者,獨采石磯矣!”
太白樓座落在采石磯翠螺山下,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為紀念李白而命名。她與武昌城下的黃鶴樓、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并稱為長江“三樓一閣”。
太白樓初建于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原名“謫仙樓”,清代雍正八年(1730)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也稱作“唐李公青蓮祠”。后毀于清同治年間,現(xiàn)在的太白樓是光緒三年(1877)湘軍水師總督彭玉麟所建。它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式樣,飛檐重閣,歇山屋面,造型美觀,挺拔壯麗。李白自開元十三年(725),25歲時出蜀遠游,多次來往于長江之上,路過采石磯對月舉樽,泛舟詠唱,至今留下大量有關(guān)采石磯的壯美詩篇。他62歲時,終老于采石磯上游20公里處的安徽當涂縣。后人為紀念他,1877年在采石磯翠螺山麓重建太白樓,太白樓現(xiàn)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郭沫若先生來到這里,欣然登臨此樓,即興賦詩,書寫對一代詩仙的仰慕之情。
現(xiàn)在采石磯的沿江棧道是從燃犀亭到橫江館的原有沿崖棧道向北延伸的部分。它南自橫江館、三元洞,北通蝸牛尾,建在采石翠螺山西側(cè)的臨江懸崖峭壁之中,總長約為810米。棧道呈帶狀布置,依山就勢,沿途設(shè)有鐵索橋、拱橋、穿山形隧洞、觀景臺等景點。行走在臨崖棧道上,遠望浩蕩的長江,低首江濤拍岸,置身其中,感受到“天下第一磯”的采石磯恒久魅力。
現(xiàn)采石磯風景區(qū),始建于1959年,除太白樓外還有延園,延園是在自然環(huán)境圍繞下的有著濃厚人文氣息的場所。
風景區(qū)內(nèi)有林散之藝術(shù)館是為了紀念當代杰出的書法藝術(shù)大師、詩人、畫家林散之先生而成立的。該館建筑典雅、古樸而又新穎、獨特,以傳統(tǒng)建筑風格為基調(diào),適當參用了現(xiàn)代建筑的手段。特別是主館部分,以茅草覆頂,取名“江上草堂”,是沿用林散之先生故居的名稱作為紀念,表現(xiàn)了林散之先生淡泊、質(zhì)樸的高尚品質(zhì)。
萬竹塢是為了彌補李白當年的遺憾而開辟,引進竹種達20屬127個品種,其中有不少為國內(nèi)罕見和稀少的珍貴品種。這些珍奇竹種薈萃于景區(qū)小道旁的一片幽谷之中,因此取名為“萬竹塢”。
“圓夢園”又稱“夢溪”是仿意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的“夢溪園”建造,占地約6公頃。其中最突出的建筑是長約100米的碑廊。歷代畫家(主要為五代、宋、元、明、清、現(xiàn)代)所作的竹畫碑廊,有碑102塊。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云游路過采石磯,看中此洞,逐稍加修整,置床壘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而祀之。
三臺閣始建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由當涂人光祿少卿曹履吉捐資興建。三臺閣歷經(jīng)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約120余年,至乾隆年間始毀于兵火?,F(xiàn)今的三臺閣為1999年重建,建筑面積1580平方米,閣五層,高30米,徽派建筑特色,是馬鞍山市著名的人文景觀與標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