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強
《守株待兔》是古代寓言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小學教材的經(jīng)典篇目。統(tǒng)編教材將其選編在三年級下冊,且選編的是《韓非子·五蠹》中的原文。原文版《守株待兔》僅有39字,言簡意賅,內(nèi)涵豐富,張力十足。針對這一特點,我結(jié)合學科、學段、學情實際,設計了多維度習字、多角度讀文、情境式促用、韻文式悟理等教學板塊,實現(xiàn)了“借例得力、金針度人”的教學效果。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魯迅先生曾用“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來形容漢字之美。然而,在日常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重識字輕寫字”“為追求個性識字、快樂識字,無視字理或曲解字義”等窄化、異化識字寫字教學的現(xiàn)象。對此,我們應當予以重視,不斷改進,探索建立“識字、寫字并重,字形、字理、字義兼顧”的習字教學新局面。
片段1:字理導入“株”。
師: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漢字。(出示甲骨文“日、月、水、火”)你們認識這些字嗎?
生:日、月、水、火。
師: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現(xiàn)事物是漢字的鮮明特點。再來看這個字。(出示甲骨文“木”)這是什么字?
生:“樹木”的“木”。
師:(出示樹木結(jié)構(gòu)圖,與“木”對應)“木”字,突出了“樹木”的三大部分,從下到上,依次是樹根、樹干、樹梢。把這些部位標注出來(以甲骨文“木”為基礎,呈現(xiàn)甲骨文“本、朱、末”),就能代表不同的意思,形成新的漢字,如“根本”的“本”,表示樹干或樹樁的“朱”,“末梢”的“末”。后來,漢字在演變和發(fā)展過程中,意思越來越豐富。比如“朱”,它變成了一個姓氏,像明朝皇帝朱元璋、開國元帥朱德都姓朱;它還用來表示色彩,像朱紅,就是大紅色的意思。這叫“一字多義”。為了突出“朱”的本義,根據(jù)它的由來,在旁邊加了一個木字,變成了左右結(jié)構(gòu)的“株”,意思還是樹干或樹樁。(出示“守株待兔”插圖)聯(lián)系圖畫找一找,在這幅圖中,“株”在哪里?
生:在那個人的背后。
師:“株”的意思是樹干還是樹樁?
生:樹樁。
師:這個人靠在樹樁旁邊,在干什么呢?你能給這幅圖起個名字嗎?
生:守株待兔。
師: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題目?!爸辍笔潜菊n的一個生字,這個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點?木字旁要寫得怎么樣?
生:“株”是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木字旁要寫得瘦長。
師:說得準確、明白。這叫“木字旁,收窄變細”。“株”字中最為伸展的筆畫是左右兩豎,比較一下,哪一筆更為突出?
生:右邊的豎。
師:對,這就叫“右邊豎,頂天立地”。請大家伸出手指,一邊讀歌訣,一邊寫“株”字。
生:木字旁,收窄變細。右邊豎,頂天立地。
師:這個小歌訣還適用于其他類似的字,比如“樸、林”等,我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以舉一反三地把握這個特點。
案例解讀:“入課”環(huán)節(jié),追根溯源,不落俗套。由甲骨文“日、月、水、火”起始,層層遞進到“木、本、朱、末”,感受漢字“摹天法地、依類象形”的字理文化和優(yōu)美字形。進而聚焦“朱”到“株”的演變,落腳在“株”的字義和字形,凝練出“木字旁,收窄變細。右邊豎,頂天立地”的書寫要領。最后,舉一反三地拓展到“樸、林”等具有相同特點的字,實現(xiàn)了由“一個”到“一類”的跨越。
片段2:字族教學“耒”。
師:課文中具體描寫守株待兔過程的是哪句話?
生: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師:這句話寫到了三種事物,課題中已經(jīng)提到了兩種,是什么?
生:株、兔。
師:還有一種比較陌生的事物,是什么?
生:耒。
師:請看圖片。(出示戰(zhàn)國時“耒”的實物圖)耒是一種古老的農(nóng)具,手握上面的木柄可以耕田。(出示古人持耒圖)根據(jù)這個特點,古人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耒”字(出示金文“耒”),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耒”字才有了如今的模樣(出示楷書“耒”)。另外,“耒”還衍生出了一個大家族,與農(nóng)耕有關的字,幾乎都以“耒”做部首,比如耕、耘、耙……
案例解讀: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耒”是一個生僻字。如果僅僅借助注釋“古代用來耕田的一種農(nóng)具”,學生很難建構(gòu)出“耒”的準確形象,充其量是形形色色的“魚牛圖”。此處教學,先補充“耒”的實物圖,化抽象概念為具體畫面;然后依次引入古人持耒圖,金文“耒”,楷書“耒”,相互比對,讓學生感受造字字理和字形演變;最后,落腳在“耒”衍生出的字族,滲透字根概念和字族思維。
片段3:字義關聯(lián)“走”。
師:守株待兔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話來回答?
生: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師:這里的“走”是什么意思?
生:跑。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釋。
師:帶有“走”的古文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古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神話傳說《夸父逐日》里面寫到的“夸父與日逐走”,人們常用的成語“走馬觀花”“奔走相告”“飛禽走獸”等。這些“走”字的意思都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聯(lián)系學過的詩句、成語,相互比較,也是理解古文的好方法。這就叫“同為一走字,古今有差異,是跑不是走,你我要牢記”。
案例解讀:字義變遷,古今異義,是古詩文學習的常見現(xiàn)象。關于“走”的意思,注釋中寫得清楚明白,好像一目了然,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僅僅讓學生看注釋,顯得膚淺。為此,適時補充“兒童急走追黃蝶”“夸父與日逐走”“走馬觀花、奔走相告、飛禽走獸”等詞句,激活學生經(jīng)驗,系統(tǒng)關聯(lián),深化理解。最后,凝練歌訣,畫龍點睛。
不論是古人講的“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還是課標中提出的“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讀的意義、價值和功效,都毋庸贅言?;凇妒刂甏谩肥恰跋惹毓盼摹边@一文體特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作用更加重要。
片段4:讀“竹簡文”,讀中浸潤。
師:守株待兔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故事,是戰(zhàn)國思想家韓非子創(chuàng)作的。(出示韓非子在書案前揮筆創(chuàng)作圖)當時,還沒有紙張,文章要寫在竹簡上。(出示空白竹簡圖)竹簡的制作、書寫和保存都不方便,文章以簡練為美。(出示竹簡版《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僅有39個字,而且沒有標點,真可謂“惜墨如金”。
案例解讀:此處教學,屬于整體感知階段。但呈現(xiàn)的并非是教材原文,而是進行了一次“時空穿越”,回歸本源,依次出示了韓非子創(chuàng)作圖、空白竹簡圖、竹簡版《守株待兔》。通過形象具體的畫面,結(jié)合講解和范讀,使學生對“那人”“那簡”“那文”有了直觀真切的了解,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化的浸潤和熏陶。
片段5:讀“標點文”,讀出感覺。
師:我們把這些豎排的文字改成橫排,再加上標點和注釋,就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出示教材版《守株待兔》)借助拼音,大家試著讀一讀。
(生自由讀)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指名讀)
師:讀得正確洪亮。古文句式簡練,節(jié)奏明快,在畫線的地方換口氣再讀會更有節(jié)奏。
(出示)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生再讀)
師:讀得抑揚頓挫,真好。大家齊讀。
(生齊讀)
案例解讀:豎排與橫排,連寫與標點,是古文與今文在形式上的明顯區(qū)別。此處教學,由“竹簡文”過渡到“標點文”,通過“自讀”“指名讀”“指導換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做到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覺,讀得扎實、到位、有梯度。
片段6:讀“句群文”,讀出畫面。
師:這篇短文共有幾句話?
生:5句。
(此處省去上文中的“片段2:字族教學‘耒’”)
師:再回到課文,不看插圖,不用老師講解,你是怎么知道“耒”的意思的?
生:查看注釋。
師:聰明,看注釋是學習古文的好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你還知道了這句話中哪些字的意思?
生:因、釋、冀。
師:根據(jù)這些字的意思,大家試著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生:于是,放下耒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撿到一只兔子。
師:明白了意思,再讀這句話會更有感覺,誰來讀?
(指名讀)
師:如果能加上動作讀就更棒了。我們拆開來看,先看“釋其耒”。(師示范做動作,把耒放到一邊)大家試試一邊讀一邊做動作。(生讀)再來看“守株”,背后有一個樹樁,身子可以靠在上面,雙手怎么放?
生:搭在腿上。
生:雙手抱臂。
師: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動作體會一下。(生嘗試)“冀復得兔”,不用干活就能白撿一只兔子,想到這里,他的腦袋會不由自主地怎么樣?
生:搖頭晃腦,得意揚揚。
師:就是這種感覺,加上動作再讀這句話。(生讀)我們換個角度,看到守株待兔的這種行為,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為什么要這樣做?
生:能得到兔子嗎?
師:大家?guī)е鴨栴}讀全文,看看能否從中找到答案,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
(此處省去上文中的“片段3:字義關聯(lián)‘走’”)
師:讀懂了“走”字的意思,再回讀這句描寫“守株待兔”原因的話,兩字一換氣,整齊有序,讀起來會特別有節(jié)奏。如果能打著節(jié)拍讀,就會更有感覺,大家試試。(生讀)再仔細推敲一下,讀最后兩個字“而死”時,拍手合適嗎?有沒有更合適的手勢?
生:兩手一攤。
師:這個動作更合適。再來讀讀看。
(此處省去下文中的“片段7:‘兩字動態(tài)’語用”)
師:我們再來交流一下,“守株待兔”的結(jié)果是什么?
生: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師:兔子沒有得到,還惹人恥笑。能加上動作讀出來嗎?(生讀,配以“擺手搖頭,捂臉害羞”動作)這三句話,講述了“守株待兔”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哪位同學能連起來加上動作讀一讀?
生:(讀)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師: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大家齊讀。
(生齊讀)
案例解讀:《守株待兔》篇幅短小,但結(jié)構(gòu)完整,背景、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一應俱全。尤其是“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三句話聯(lián)系緊密,連綴成句群。在理解關鍵字義、讀懂句意的基礎上,落腳在“結(jié)合內(nèi)容加動作,讀出形象和畫面感”,力圖達到“有聲有色、惟妙惟肖”的教學效果。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持教學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同時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中間注明了省去的三個片段,可以前后聯(lián)系,彼此對照。
葉圣陶在《關于語言文學分科的問題》一文中指出:“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xiàn)象,掌握語言規(guī)律,學會正確地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這一論述既切中了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又指出了語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從認識遷移到運用”。通俗地說,就是“從教材的例子到語文的能力”。當然,能力的轉(zhuǎn)化需要橋梁和紐帶,“恰切的情境”不可或缺。
片段7:“兩字動態(tài)”語用。
(接“兔走觸株,折頸而死”的兩字一換氣的朗讀指導后)
師:像這樣用“兩字一換氣,整齊有序”的詞語描寫連貫的動作是常用的方法。我們可以把這種方法運用到習作中,比如,這是扣人心弦的短跑比賽,(出示短跑分解圖)請結(jié)合插圖,用兩字詞語把句子補充完整。(出示:百米大戰(zhàn)開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閃電般的速度贏得了比賽)
生:百米大戰(zhàn)開始了,預備,起跑,加速,沖刺,他以閃電般的速度贏得了比賽。
案例解讀:“兔走觸株,折頸而死”是文中最具節(jié)奏感的語句。在學生已經(jīng)理解內(nèi)容、讀好節(jié)奏的基礎上,把小歌訣“兩字一換氣,整齊有序”推而廣之。出示短跑分解圖,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看圖配文,填充兩字詞,把句子補充完整,在情境中培養(yǎng)語用能力。
片段8:“角色轉(zhuǎn)換”語用。
師:請問這個人是哪里的,是干什么的?
生:他是宋國的種地人。
師:對,文章開頭就交代了“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這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如果還是在這個地方,還是同樣的情節(jié),但人物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牧羊者,(出示牧羊圖)哪些內(nèi)容需要修改?
生:“宋人有耕者”改為“宋人有牧羊者”。
師:對,角色變了。
生:“釋其耒”改為“釋其鞭”。
師:細節(jié)抓得好,手里的工具變了。
師:(出示砍樵圖)如果變成砍柴的人,又該怎么改呢?
生:“宋人有耕者”改為“宋人有砍樵者”。
生:“釋其耒”改為“釋其斧”。
師:這就叫“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案例解讀:所謂寓言,托辭以寓意者也。韓非子有所寄托而作《守株待兔》,其人其事未必真實。韓非子能虛構(gòu)故事,我輩亦可效仿。此處教學,將耕者角色進行轉(zhuǎn)換,出示牧羊圖和砍樵圖,進而嘗試更改文本,“宋人有牧羊者……釋其鞭……”“宋人有砍樵者……釋其斧……”。如此,可讓學生小試牛刀,感覺到“文言不再高不可攀,而能為我所用”,增添對古文的親近感和表達的自信心。
漢語言具有抑揚頓挫、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的獨特美感。中華古詩文、順口溜,抑或“小九九”“湯頭歌”等,都契合了漢語的音韻美。語文教學中,把“讀寫的規(guī)律”“學習的門道”“文本的秘妙”等核心概念、關鍵方法,適時凝練成“韻文式”的歌訣,會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9:韻文解寓意。
(接片段8)
師:不論是耕者,還是牧羊者或砍樵者,故事的結(jié)局都是相同的,都能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生:兔子撞死在樹上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不是一定會發(fā)生的事。
師:對,不能把偶然當成必然。
生:干任何工作都要踏踏實實,不能異想天開,心存僥幸。
師:“僥幸”用得好。這個故事,同樣讓我深受啟發(fā),送給大家?guī)拙湓挕岏缡刂昙降猛?,聰明反被聰明誤。勸君莫存僥幸心,踏實勤奮不糊涂。
案例解讀:雖然“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但讀文章(尤其是讀寓言)務必要讀懂內(nèi)容背后的含義,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意”。此處教學,引導學生在角色轉(zhuǎn)換中發(fā)現(xiàn)殊途同歸的“共性”,比起單就“宋人有耕者”談感受,難度要低一些,啟發(fā)要多一些。在此基礎上,沒有重復簡單說教的老路,而是凝練成七言韻語,朗朗上口,入耳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