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靳懷堾 編輯 | 任紅
2019年1月28日,成都,杜甫草堂梅花盛放。 攝影/IC photo
雨本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無情無意,到中國傳統(tǒng)文人筆下,常被營造成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的抒情意象,融注了特有的生命感受,具有了豐富的審美價值。
杜甫,字子美,稱詩圣,是詠雨的高手。有人統(tǒng)計,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中,有50多首寫到了雨,雨的意象出現(xiàn)了240多次。他的“詠雨”詩所寓之情,多為國家情、民族情、百姓情,與他的“三吏”、“三別”在思想上一以貫之。
“片云頭上黑,應(yīng)是雨催詩?!?杜甫筆下的雨,從自然特征而言,除了細雨、冷雨、暮雨和夜雨外,還有大雨、豪雨和暴雨;從表達的感情角度來說,雨中有喜,雨中有雅,雨中有苦,雨中有愁。
一
中國是個古老的農(nóng)業(yè)國度,在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古代,靠天吃飯是主旋律,而這個所謂的“天”,其實主要是指降雨(也包括雪)。風(fēng)調(diào)雨順,才會五谷豐登。但風(fēng)調(diào)雨順只不過人們的美好愿望,常常卻是旱魃為虐,“大旱山岳焦,密云復(fù)無雨”;遇到天大旱,不但“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數(shù)”,詩人也憂心如焚,“罹此農(nóng)事苦”(杜甫《雷》)。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被貶出京,就任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當時關(guān)中一帶赤日炎炎,黃塵滾滾,杜甫憂心忡忡,寫下了《夏日嘆》:
夏日出東門,陵天經(jīng)中街。
朱光徹厚地,郁蒸何由開。
上蒼久無雷,無乃號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
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萬人尚流冗,舉目唯蒿萊。
……
鳥兒忍受不了苦熱紛紛死去,魚兒在泥漿中茍延殘喘。詩人竟至“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其憂心可見。
而每當盼來甘霖之時,杜甫也像農(nóng)民一樣喜形于色,于是我們看到了他數(shù)首以“喜雨”為題的雨詩。天寶十四年(755年)夏,杜甫到白水(今陜西白水)拜謁在那里做縣尉的舅父崔頊。適逢這里久旱逢甘霖,作者欣喜萬分,賦詩《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吾舅政如此,故人誰復(fù)過。
碧山晴又濕,白水雨偏多。
精禱既不昧,歡娛將謂何?
湯年旱頗甚,今日醉弦歌。
舅舅的政事這么好,風(fēng)調(diào)雨順也這么棒,只有大碗喝酒大聲唱歌才行了。
再如《喜雨》: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
農(nóng)事都已休,兵戈況騷屑。
巴人困軍須,慟哭厚土熱。
滄江夜來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蘇息,沴氣終不滅。
何由見寧歲,解我憂思結(jié)。
崢嶸群山云,交會未斷絕。
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
赤日炎炎的旱情終于被一場遲來的夜雨澆得緩解了許多,農(nóng)民有了希望,也減輕了官吏們的罪過,對此詩人頗感安慰。但雨量有限,不足以完全解除旱象,詩人那顆稍稍放松的心又緊了起來。他急切地期盼著高山源源不斷地飄出烏云來,再給懶惰的雷公身上重重地抽上幾鞭,讓他鳴起驚雷,好讓滂沱大雨把干渴的吳越大地澆透。
杜甫的“喜雨”詩,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無聲的、柔柔的細雨,在不知不覺間融入泥土、浸入莊稼的根須,化作生命的光與色。作者絢爛的想象也飛出了窗外,經(jīng)春雨的滋潤,成都城內(nèi)的花兒將會爭相怒放。王蒙在《雨在義山》中稱贊杜甫“其心甚仁”,真是說到了根處。
杜甫草堂。 攝影/范明/IC photo
二
在“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詩圣眼里,不僅有喜雨好雨,更有苦雨悲雨。凄風(fēng)苦雨入詩,承載的多是他對國事政事民事的憂心和焦慮。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七月,大雨滂沱,經(jīng)日不息,“伊、洛及云川皆溢,害稼,皆毀天津橋及東西漕、上陽宮舍。溺死千余人。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舊唐書·五行志》)。當時,杜甫的胞弟杜穎在山東臨邑任主簿(掌管文書、簿籍、印鑒等)。這場大水給杜穎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遂寫信將自己經(jīng)歷的黃河水災(zāi)情況和憂患之情告訴了自己的兄長。杜甫接信后,心情頗為不安,以詩(《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濫,堤防之患,薄領(lǐng)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代信安慰:
二儀積風(fēng)雨,百谷漏波濤。
聞道洪河坼,遙連滄海高。
職司憂悄悄,郡國訴嗷嗷。
舍弟卑棲邑,防川領(lǐng)簿曹。
尺書前日至,版筑不時操。
難假黿鼉力,空瞻烏鵲毛。
燕南吹畎畝,濟上沒蓬蒿。
螺蚌滿近郊,蛟螭乘九皋。
……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曾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曾在詩中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攝影/范明/IC photo
當時的黃河水患十分嚴重。天地風(fēng)雨不絕,黃河決堤,波濤洶涌,倒海翻江。秋收時節(jié),百谷卻倒伏在波濤里,不少郡縣陷入饑荒。官員們都忠于職守,不分晝夜地搶筑堤防。燕南地區(qū)(今河北南部),水漫田野;濟南那邊,洪水沒過了蓬蒿。洪水滯留的時間過長,田地里的螺蚌爬滿城郭。這首詩是杜甫反映社會現(xiàn)實情況最早的詩,堪稱“詩史”的開篇之作。但這個時候,他的眼光“仍然多在草木,多在鬼怪神靈,多在自我的原宥當中,百姓的聲音還沒出現(xiàn)”。
十多年后,隨著國家形勢的劇變,杜甫才逐漸把社會現(xiàn)實和個人境遇、內(nèi)在精神探索和生命意義的整體連接起來,轉(zhuǎn)變?yōu)樯畛?、質(zhì)樸的悲憫情懷。史載,“天寶十三載,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憂之,楊國忠取禾之善者以獻,曰:‘雨雖多,不害稼’?!毙诰瓜嘈帕藯顕业墓碓?,沒有減免受災(zāi)地區(qū)的賦租,也沒有采取任何救災(zāi)措施。杜甫憂心忡忡:“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九月寄岑參》)。他還作《秋雨嘆三首》,對遭受水災(zāi)之苦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闌風(fēng)伏雨秋紛紛,四海入荒同一云。
去馬來牛不復(fù)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夫田父無消息。
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
……
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濘后土何時干?
天寶十三年(754年)秋,長安淫雨綿綿,六十余日不止,仿佛四海八荒都被無邊無際的雨云蒙蓋著。雨水泛濫,到處是水,連關(guān)中的兩條大河“渭濁涇清”都分辨不清了。稻穗和谷穗長期浸泡在水里,或是發(fā)芽,或是霉爛。詩人關(guān)心農(nóng)民的生計,卻得不到他們的一點消息。關(guān)中地區(qū)幾乎顆粒無收,長安城中米價飛漲,為了解除眼前的饑餓,城里的平民顧不得寒冬將臨,紛紛抱被換米。已是深秋季節(jié),依然陰云蔽空,不見停歇。
三
“江上日多雨,蕭蕭荊楚秋”(《江上》),“雨聲傳兩人夜,寒事颯高秋”(《村雨》),細細品味杜甫的“苦雨”詩,大多飽含悲秋的況味。有人統(tǒng)計,在杜甫寫雨的50多首詩中,有半數(shù)以上是寫秋雨的。這固然與他自身失意漂泊的境遇不無關(guān)系,更主要的是與他仁愛分不開。
國家的破敗,人民的苦難,個人的潦倒,使杜甫經(jīng)常沉浸在無窮的惆悵和煎熬中,而自然界中的凄風(fēng)苦雨常常把詩人引入愁腸百轉(zhuǎn)、感物傷懷的氛圍中。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家在成都草堂過上了一段相對安靜的田園生活,但田園里不僅有“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的愜意,也有狂風(fēng)暴雨的發(fā)作,每當這時,杜甫都會觸景生情,想到風(fēng)雨飄搖的國家和流離失所的人民。這年八月,秋風(fēng)怒號,把草堂頂上的三重茅草都給卷走,茅草或掛在林梢,或沉入塘坳。黃昏時風(fēng)停下來了,但黑墨般的烏云又布滿了天空,雨嘩嘩啦啦地下了一夜,屋里到處漏雨,沒有一塊干地,他在無眠的長夜唱出了《茅屋為秋風(fēng)破歌》: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馮至在《杜甫傳》中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焙笕税褜Χ鸥Φ膼奂耐性诓萏蒙砩希?jīng)過精心的呵護下,這座簡陋的茅屋經(jīng)過了千余年的風(fēng)雨,至今仍巋然獨存。每次置身其中,我都會心生感動,肅然起敬,仿佛還能感受到詩人那顆充滿仁愛的偉大心靈的律動。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歷時八載的“安史之亂”終于平定,正當人們歡欣鼓舞的時候,沒想到這年七月,西部烽火再起,吐蕃猖狂進犯,一度攻占京師長安,大唐又面臨著新的危機。此時,杜甫因避成都之亂寓居?xùn)|川梓州。一天,杜甫獨自江邊徘徊,面對兵連禍接、生靈涂炭的現(xiàn)實,望著秋雨,惆悵越來越濃:
莽莽天涯雨,江邊獨立時。
不愁巴道路,恐濕漢旌旗。
雪嶺防秋急,繩橋戰(zhàn)勝遲。
西戎甥舅禮,未敢背私恩。
——《對雨》
大歷初年,杜甫困居夔州,此后不到兩年時間,共寫了十首“詠雨”詩,其中《雨二首》借雨抒情,表達出對侵略者的憎恨以及對抵御外辱的戰(zhàn)士的同情,《白帝》則把目光延伸到戰(zhàn)后蕭條的村莊、人民痛苦:
2018年8月19日,航拍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的平羌小三峽。杜甫在《寄岑嘉州》曾在詩中寫道:“外江三峽且相接,斗酒新詩終自疎。” 攝影/IC photo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烏云濃結(jié),大雨傾盆,三峽之水猛漲,水勢益急,聲如雷霆。戰(zhàn)亂頻仍,原野蕭條,只有幾匹無主的“逸馬”在荒原上閑逛;十室九空的荒村,滿目凋敝,只看見幾位孤苦無依的寡婦,慟哭之聲傳遍秋園荒村。
但杜甫又是忠君的。他寫《江上》的雨,還想著他的皇帝:
江上日多雨,蕭蕭荊楚秋。
高風(fēng)下木葉,永夜攬貂裘。
勛業(yè)頻看鏡,行藏獨倚樓。
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
秋風(fēng)秋雨伴著紛紛秋葉,灑滿江天。詩人寒夜枯坐,攬視舊時貂裘,早已破爛不堪。在安史之亂和西戎入侵、國家多難的關(guān)頭,詩人堅定地站在國家的代表——皇帝一邊,即使自己老邁衰朽也難移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