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琳
【摘要】筆者在本文之中對于我國信息化課程建設的歷程予以簡單的分析,旨在可以更好的為閱讀本文的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方面的經驗。
【關鍵詞】高等職業(yè)院校 ?在線開放課程 ?改革 ?共享
【中圖分類號】G434;G7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0-0006-02
一、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經過
1.建設精品課程階段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從2003年到2011年,從教育部在2003年發(fā)布出關于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之后,我國高等院校開始嘗試性的對精品課程進行建設。直到2010年底的時候我國已經建設起了接近四千門國家精品課程,本科課程和高職高專的課程分別為2515門和1043門,而網絡教育課程的數量則達到了209門,另外還有143門為軍隊院校的課程。除了建成了一些國家級精品課程之外,我國還建設了數萬門校級和省級的精品課程,所有精品課程已經將所有高校的各大學科門類成功覆蓋。
受限 于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建設水平明顯不足,使課程設計也并沒有達到預期的“以學為中心”的目標,而且?guī)熧Y隊伍之中普遍存在了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等問題,并且直接使精品課程實際應用所得到的效果與預期相距甚遠,甚至有一些建設人員錯誤的以為對精品課程的建設并沒有意義,而且這項建設屬于一項勞民傷財的工作。
而筆者以為其實我們在這個階段取得了以下幾點比較突出的成績:第一,使課程設計具備了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特點,并且通過申報、建設以及評審三個曬課程的方式也使課程的標準得以重新建構和更加完善,在使課程設計更具規(guī)范化特點的同時推動了課程目標與真實崗位的能力需求更加貼合;第二,使課程團隊的教學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通過采用老帶新以及團隊寫作等方式使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之中年輕教師在課堂組織與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2.對于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階段
這個階段是從2010年開始,并且直到2015年。建設的國家精品開放課程之中主要包括了一些精品視頻公開課與一些精品的資源共享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對一些優(yōu)質課程資源進行普及和共享,并且也更加直觀的將一些現代教學規(guī)律和思想體現出來。彰顯出教師們所具有的先進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為學習人員的自主學習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并且通過網絡來更加有效的對開放性課程進行傳播。
無論是對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還是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開展都是由政府作為主導,由高等學校自主進行建設,并且評價和遴選的任務由專家與師生負責,社會力量需要參與到對課程的推廣工作之中。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受眾大都是一些高校的學生,并且也會為一些社會公眾提供一些具有免費性與開放性特點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學術講座與網絡視頻課程。而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受眾群體則是一些高校之中的教師和學生,課程之中主要是一些面向社會學習人員的專業(yè)課與基礎課的相關類型網絡共享課程。直到2015年底,從愛課程網之中發(fā)布出來的精品視頻公開課已經達到了379門,并且視頻的數量也達到了2707個,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門數則為2686門。
在對精品開放課程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更重視實際的應用和共享,結合相關的資料發(fā)現共有1.16千萬人才訪問過“愛課程”網,并且接近有220萬人次進行了選課。由此使在線課程資源可以更為真實的步入到尋常百姓的家庭之中,使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公平,并且精品教育資源也能夠更好的共享給受眾。
3.對于優(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和應用階段
該階段是從2015年開始,并且一直持續(xù)到如今,自從2012年世界范圍內飛速的興起大規(guī)模在線開發(fā)課程之外使教學方法、內容以及教學管理體制機制都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并且也使高等教學改革發(fā)展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和新機遇,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不斷的延續(xù)與升級之后也與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發(fā)展越發(fā)適應,并且也促進了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學習者個性發(fā)展與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主動適應的背景之下越發(fā)注重起自主建設,并且也更為重視課程的應用共享以及管理的規(guī)范性。截止到2017年達到國家級標準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數量達到了1000門左右,并且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3000門左右的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二、高職院校對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相關意義
1.教育信息化屬于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信息技術自從21世紀開始進入到了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并且對于社會之中的各個方面都造成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比如制造業(yè)在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之后使其現代化水平更高,而春耕秋實等農業(yè)在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之后也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yǎng)人類全面發(fā)展的責任,并且需要發(fā)揮起促進知識文化進步與知識傳承的責任,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來對一些信息技術進行研發(fā)與應用,通過這樣來對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予以提升,并且更好的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服務。
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之中把2012年稱之為MOOCS元年,從這之后的幾年時間里世界教育領域之中涌現出了很多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使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得以實現共享的同時促進教育的公平化效果。在教育部努力推動之下使我國一些高水平大學優(yōu)先對一些在線開放課程進行建設,比如清華大學之中開設的“學堂在線”以及我國大學之中廣泛提倡的MOOC都屬于大規(guī)模的在線開放課程。在當前這些在線課程資源和優(yōu)質的課程平臺都是有一些一流的本科大學作為主導,而以高等職業(yè)院校來扮演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等院校之中更大的使命是為我國培養(yǎng)素質較高的勞動人員和技術技能型的人才,基于這種情況就需要高職院校建設與學生特點相適的優(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資源。
2.推進教學工作的改革工作,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予以全面提升
2.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來對學生學習興趣予以激發(fā)
在校學生與一些社會求學者們對于在線開放課程青睞的主要原因在于通過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應用可以使教學形式變得更加靈活和開放,并且能夠為受眾們提供一些教材、練習題以及視頻等較為豐富的學習材料,并且通過對交互式在線交流平臺進行應用也能夠為教師和學習者構建起用來學習的社區(qū),由此來使學習者能夠在任何地點和時間來對自己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選擇和學習。在線開放課程之中無論是課程的內容還是教學的模式都比較重視學習人員的主體地位,并且對于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也比較重視,重視對學習者學習興趣方面的有效激發(fā),通過這樣來對課程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的提升。
2.2大數據所帶來的效果
在對在線開放課程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能夠產生較多和學生學習行為相關的數據,并且由此能夠為后續(xù)分析學習和教學設計等工作提供可以應用的研究基礎。學生們可以一邊對視頻進行觀看一邊來練習習題。而且學生們所做的這些行為也都能夠被詳細的記錄出來。在相關數據量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后便可以反映出學生們會對哪一門課程或者知識點感興趣,并且能夠總結出學生們大都在什么時間學習以及所喜歡的學習方式等,通過這樣可以更好的促進任課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優(yōu)化,并且對于授課方式進行有效的調整,由此來使教學相長得以實現的同時還能夠對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進行提升。
結束語
筆者在本文之中簡要分析了幾點高等職業(yè)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方法,旨在為閱讀本文的相關人員提供一些經驗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暢,馮世德,姬玉璽,孫太凡,張欣艷,陳佰樹.地方農業(yè)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8(1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