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霞
摘 ? ?要: 本文從敘事技巧、敘事結構、場景設計等多視角,對《呼嘯山莊》進行大膽解讀,將人性、宗教、超自然等文化內(nèi)容融入其中,揭示出作者運用超常的想象力及高超的敘事技巧詮釋了一部令人驚心動魄的冰與火的愛情故事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殘忍復仇的悲劇。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的有力召喚,啟示著人類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內(nèi)心有一種正義的力量激勵我們努力改變它。
關鍵詞: 《呼嘯山莊》 ? ?冰與火的愛情 ? ?情感闡述 ? ?文化闡述
《呼嘯山莊》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作品,該作品被認為是所有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作品中的經(jīng)典之作。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平和的、音樂史詩般的浪漫主義色彩,她詮釋了一部令人驚心動魄的冰與火的愛情及主人公殘忍復仇的悲劇。
小說描寫的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yǎng)后,因不堪受辱和戀愛受挫,外出致富。回來后發(fā)現(xiàn)女友凱瑟琳已與地主林惇結婚,繼而對地主及其子女進行瘋狂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背叛與復仇,拯救與深情。英國當代小說家毛姆說:“《呼嘯山莊》的丑惡與美并存,而且它表達的力量也是一般小說家難以企及的……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zhí)著,曾經(jīng)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盵1](248)
盡管現(xiàn)在這部作品被認定為天才之作,但在出版之初,卻被認為是不可彌補的怪異之作。坦率地講,如果將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從作品中剝離出來,那么可能很多場景會令人難以置信:文明人被綁架、被野蠻地對待;在暴風雨里,一位女士固執(zhí)地拒絕避雨而淋得渾身濕透,不戴帽子,不披肩巾地站在那兒,任憑她的頭發(fā)和衣服滲透了雨水[2](61)。坐在外面一整夜,等待她如父般的愛人。一位男士因為愛人的死而極度痛苦地把頭撞向大樹,直至流血不止,進而在午夜親手挖掘他愛人的墳墓,只是希望能再一次擁抱她,“祈求她的靈魂回到我這兒來!”[3](207)一個驚恐的嬰兒被親生父親掉落在樓梯的欄桿外邊,一位男士為了娶到小狗的主人,“竟然把伊莎貝拉小姐的小狗凡尼,被一條手絹吊著,就剩最后一口氣了”[4](94)。女主人公死者的靈魂在荒野游蕩,男主人公為了尋找死了很久的愛人甘愿赴死,寧愿愉快地在荒野餓死……這些情節(jié)歷歷在目,令人觸目驚心,但是幾乎每一個讀過這部小說的人都會相信這是真的。那么作者是通過哪些寫作方法使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人物及事件變得令人信服呢?這里讓我們再一次解讀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是如何展開的。
1.敘事的技巧
艾米莉·勃朗特在說服讀者相信這部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所運用的寫作技巧是敘事。從本質(zhì)上講,這部小說是通過洛克伍德和耐莉的雙重敘述方式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洛克伍德是一位年長的、衰弱的、幾乎是令人嫌惡的角色——“我親愛的母親總說我永遠不會有個舒適的家”[5](3)——但他還是老樣子——盡管他已經(jīng)被看成一個溫和的、好脾氣的紳士,但是他仍然被看做一位自負、飲食過量的可靠男人。無論以上哪種評價,他都是一位文明世界的可信敘述者。耐莉是一位兇暴的現(xiàn)實人物,腳踏實地,有著正常人的善良與缺點。通過使用這樣令人信服的人物敘述,把作者想要表達的野蠻而不切實際的一系列事件放在一定的距離之外,避免了與讀者的正面接觸,這種細微的距離感使讀者所敘述的不可信度隨之減少。耐莉親歷了呼嘯山莊所發(fā)生的幾代人的糾葛,卻沒有完全卷入這些錯綜復雜的事件,洛克伍德只是聽說,更加深了讀者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一旦洛克伍德和耐莉被讀者認為是一個有著正常的判斷力及可信度的正常人,他們與呼嘯山莊內(nèi)發(fā)生的事件沒有任何瓜葛或聯(lián)系,那么這些理想化的主人公及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就會更易為讀者所接納,而不至于令讀者被那些卷入其中的敘述者所曲解。從這一意義上講,他們的敘述代表了這部小說是合理的敘述及合理的讀者。如果他們相信呼嘯山莊所發(fā)生的一切,那么讀者也會相信這里所發(fā)生一切。
2.場景設計
這部小說的場景設計是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一個偏狹的小地方,是在一處可以考證到的偏遠的區(qū)域。盡管場景的變化有些撲朔迷離,所有人物的出生細節(jié)、死亡及事件都被戲劇性地組合在一起都被一一證實。因此,它的區(qū)域性及戲劇性為小說的可信度做出了貢獻。
艾米莉·勃朗特具有高超的描寫場景的能力,使她筆下的場景設置極大地服務了她的小說中人物的個性及故事情節(jié)。
在小說的第一頁,艾米莉·勃朗特給讀者留下粗略的印象,故事由此展開:“……一個能與塵世的喧囂完全隔絕的地方。一個厭世者的理想的天堂……”[6](1)從此以后,讀者可能不會指望在這非同尋常的偏遠的區(qū)域會發(fā)生正常的事件。
讀者越是讀下去,就越是被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而深深吸引,尤其是小說中的兩組人物所生活的完全不同的場景:畫眉山莊和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有意設置背景:高山及遠離微風山谷的地方,呼嘯山莊位于約克郡郊外的一處面朝高山的荒野之處。就像作者在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呼嘯”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內(nèi)地形容詞,形容這地方在風暴的天氣里所受的氣壓騷動[7](2)。它的地理位置顯示出了一幅暴露在暴風雪之中的撼動人心的氣氛。純凈的、在山谷間涌動的空氣,令讀者必須時刻處于山頂之上;每個人都可以想象得到:“的確,他們這兒一定是隨時都流通著振奮精神的純潔空氣。從房屋那頭有幾棵矮小的樅樹過度傾斜,還有那一排瘦削的荊棘都向著一個方向伸展枝條,仿佛在向太陽乞討溫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風吹過的威力了。幸虧建筑師有先見把房子蓋得很結實:窄小的窗子深深地嵌的墻里,墻角有大塊的凸出的石頭防護著?!盵8](2)呼嘯山莊中被不斷提及的一個事實是:在地理位置上,它是另一個世界,使讀者更易于接受發(fā)生在這里的非同尋常的事件。放置在世界的邊緣,讀者不會期待這里的一切都合乎正常。事實上,恩蕭家住在呼嘯山莊,就像讀者所期待的那樣,最終變成了有著堅強意志及狂熱感情的人,而且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都是在這里長大的。孤立的環(huán)境為呼嘯山莊提供了一個很少與外界聯(lián)系的孤立的世界。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他們自由自在地發(fā)展著個性。他們沉浸于這種珍貴的天性之中自由長大。這個充滿野性的荒野是他們的快樂天堂。正是這種天性成就了他們獨特的性格和不為常人所理解的非同尋常的愛情。男女主人公在遇到挫折與失意時,總是奔跑到這荒原上,這里就成了他們愛情的棲息地。為了尋找最真實的自我,他們冰與火的愛情就像荒原上的巨石一樣自然奔放又融為一體??傊?,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之間狂野的愛情似乎只是在這一荒野的背景設置中天性的自由延展。
《呼嘯山莊》結尾處,置身于微風山谷的另一座房子畫眉田莊展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場景。這里被描繪成了一幅充滿溫情、美好而舒適的富人畫卷,讀者更多地看到的是一群思維正常的人的生活。當然在這里生活的人也是正常的。他們是善良的、溫和的,而他們的行為是被易于接受的。
“環(huán)境塑造性格”,艾米莉·勃朗特似乎對于這句俗語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成功地詮釋了它,以此表明她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似乎是可靠的。
3.超常的想象力
這部小說另一個最突出的特點為作者卓越的想象力。讓看以下事例:
我對林惇的愛像是樹林中的葉子:我完全曉得,在冬天變化樹木的時候,時光便會變化葉子。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恰似下面恒久不變的巖石:雖然看起來它給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這點愉快卻是必需的[9](59)。
不論我們的靈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樣的;而林惇的靈魂就如月光和閃電,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10](57)。
無疑的,凱瑟琳在這一個進來,另一個出去的當兒,看出來她這兩個朋友氣質(zhì)的截然不同。猶如你剛看完一個荒涼的丘陵產(chǎn)煤地區(qū),又換到一個美麗的肥沃山谷;而他的聲音和彬彬有禮也和他的相貌同樣的與之恰恰相反[11](49)。
任何細心的讀者都不會注意不到所有這些人物場景的描寫都與自然界的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著,葉片與巖石,月光和閃電,霜和火,荒涼的煤渣地和優(yōu)美的微風山谷。它們在真實的大自然中真實存在。而且,通過自然環(huán)境,作者留給讀者的深刻印象是:凱瑟琳對希斯克利夫的愛與她對林惇的愛完全不同。所以,生動而準確不能幫助讀者相信這里發(fā)生的一切,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才能完美地襯托出主人公自然天性的流露。
4.敘事結構
幾乎所有讀過《呼嘯山莊》的人可能都會知曉:發(fā)生在呼嘯山莊的事情是超出我們?nèi)粘I畹慕?jīng)歷的。如果艾米莉·勃朗特以相對比較可信的方式描述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童年,將更難使讀者信服。所以,她用正常方式展開故事,開頭即接近尾聲。小說一開始,讀者即刻遭遇了最令人不可想象的事件:洛克伍德先生第一次拜訪呼嘯山莊就見識了她的主人希斯克利夫的殘暴和不近人情;凱瑟琳已經(jīng)死了,但她的靈魂猶存,乞求著進入呼嘯山莊;希斯克利夫也已經(jīng)接近尾聲。小說的開頭實際就是故事的結尾。故事以倒敘的方式掀開過去的一幕。這樣安排結構既提供了緊張的氣氛,又激發(fā)了讀者想要了解這個山莊的欲望,或多或少地掩蓋了故事的非真實性?;蛘哒f至少將這種非真實性置身于讀者的思維之后。而且開始即給出了整個故事的結尾就等于告訴讀者這些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了,這是事實。
這部小說也做了一個精彩的總結:最后兩個凱蒂家的生活極其相似,為全文提供了前后呼應的和諧與統(tǒng)一。它也經(jīng)歷了從相對平靜、和諧到暴力、破壞與忍耐的循環(huán),從此又恢復到最終的和諧結局。在小說的結尾,經(jīng)歷了多年的磨難與貧困之后,小凱蒂與哈里頓從此幸福地結合在一起。經(jīng)歷了那么多悲傷和痛苦的思想斗爭之后,這樣一個完美的結局也是讀者們所期待的。
總之,從文學角度看《呼嘯山莊》,這是一部整體格調(diào)都較為壓抑的文學作品,小說結構緊湊,情節(jié)的設置充滿了戲劇性和沖突,小說采用了直敘和倒敘相結合的文學手法,讓整部作品的風格十分鮮活,而不是寡淡無味[12]。結構的整體性帶給整部小說描述事件以平衡、統(tǒng)一、可信的效果,以及小說作為一個完整故事的合理性。
5.夢境與靈魂
這部小說中最扣人心弦和殘暴的情節(jié)之一是當洛克伍德禮貌的行為舉止與讀者所看到的他的溫和的性格相去甚遠的故事情節(jié):他住在呼嘯山莊當晚的夢境:凱瑟琳的靈魂敲打著呼嘯山莊的窗戶的景象:
恐懼使我狠了心,發(fā)現(xiàn)想甩掉那個人是沒有用的,就把她的手腕拉到那個破了的玻璃面上,來回地擦著,直到鮮血滴下來,沾濕了床單??伤€是哀哭著:‘讓我進去!。而且緊緊抓住我,簡直要把我嚇瘋了[13](17)。
這一幕被作者完美無缺的寫作技巧詮釋得令人信服。它有所有的真實場景的影響,足以令人感覺到這一事件的不真實性。讀者聊以自慰的是基于夢境中產(chǎn)生的事件這一事實。它可能只是一個夢而已。在夢境上,讀者知道這是真的。
幾乎同樣的寫作手法,模糊了在小說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異,這一手法,再一次運用于這一幻想當中: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靈魂行走在他們死后的曠野上。這一幻想不是被糟糕地敘述出來,它只是被一個小男孩看到了,而且以第三人稱敘述出來。這是讀者足以依賴的事實。通過幽靈哀怨的尖叫聲,極為準確地展示了原著中世界的猙獰恐怖,讓觀眾有一種戰(zhàn)栗感,同時也將觀眾引入對洛克伍德的好奇情緒之中[14]。小說中夢境與靈魂的描述將文字意象以逼真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給了讀者,在文本與視覺兩種形式上達到完美的契合與呼應。
6.情感闡述
6.1男性視角下希斯克利夫復仇的不可避免
當伊莎貝拉,希斯克利夫的妻子,被希斯克利夫限制在呼嘯山莊期間,她給耐莉發(fā)了一封信,這封信包含了這一問題:“希斯克利夫是人嗎?如果是,他是不是瘋了?如果不是,他是不是一個魔鬼?”[15](99)這對于一個剛剛結婚不久的妻子對于丈夫問出這樣的問題是難以想象的。事實上,伊莎貝拉對于希斯克利夫有這樣令人畏懼及令人嫌惡的感覺不是個例。在這部小說中的幾乎每一位人物,包括凱瑟琳自己也問過同樣的問題。甚至希斯克利夫自己也承認:“我沒有憐憫!我沒有憐憫!蟲子越扭動,我越想擠出它們的內(nèi)臟!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出牙,它越是痛,我就越要使勁磨?!盵16](111)難道是希斯克利夫一生所經(jīng)歷的事件使他變成一個魔鬼和一個無可救藥的人?他是一個真實可靠的人物嗎?作者又是如何演繹這樣一個充滿激情而且叛逆的人物使讀者相信的呢?
讀者在小說開頭從洛克伍德的口中獲得了希斯克利夫的第一次描述。當讀者第一次見到希斯克利夫時,他的外表及舉止是奇怪而且不友好的,但是不是那么不可信,而且洛克伍德似乎感覺到他已經(jīng)知道希斯克利夫的概括,甚至能感覺到一點對他的偷偷喜歡。實際上,希斯克利夫行為的過激是慢慢而且逐漸建立起來的。
希斯克利夫,一個不知道父母是誰的吉卜賽棄兒,被老恩蕭在利物浦的街上撿到,并帶回呼嘯山莊的家里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撫養(yǎng)長大。老恩蕭待他很好,但是后來老主人死后,他的兒子辛德雷成為呼嘯山莊的主人,開始欺凌并侮辱希斯克利夫。
他(辛德雷)不許他跟大伙在一起,把他趕到傭人中間去,剝奪他從副牧師那兒受教誨的機會,堅持說他該在外面干活,強迫他跟莊園里其他的小伴子們一樣辛苦地干活[17](31)。
他對希斯克利夫的待遇足以使得圣徒變成惡魔[18](46)。
所有這些侮辱和惡劣對待種下了希斯克利夫心中仇恨的種子:“我(希斯克利夫)在打算怎樣報復辛德雷。我不在乎要等多久,只要最后能報仇就行,希望他不要在我報復之前就死掉!”[19](42)
這種深深根植于心的怒火只在希斯克利夫的語言中顯示出來,而不是任何其他身體上的行為。部分是由于他不可能這么做,但是決不僅僅是因為他愛著凱瑟琳——辛德雷的妹妹。盡管他很受輕視,并被辛德雷那么惡劣地對待,盡管辛德雷認為他的妹妹嫁給一個像希斯克利夫這樣的孤兒辱沒他家的尊嚴,而希斯克利夫為了一直能夠有凱瑟琳做伴,吞下了所有侮辱,忍受了很多苦難。他“起初這孩子還很能忍受他的降級,因為凱蒂把她所學的都教給他,還陪他在地里干活和玩耍”[20](31)。事實上,對于希斯克利夫唯一的安慰就是凱瑟琳的愛和溫柔。但是埃德加·林惇的出現(xiàn)結束了這一切。作為一個高貴的、英俊的紳士,埃德加被認為是凱瑟琳的理想丈夫,而希斯克利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不被上層社會所接受的。凱瑟琳同樣為林惇所吸引。當希斯克利夫聽到凱瑟琳說到嫁給他會降低她的身份時,別無選擇,只好帶著強烈的復仇情緒離開了呼嘯山莊。
三年以后,希斯克利夫回來了,發(fā)現(xiàn)凱瑟琳已經(jīng)嫁給了埃德加。希斯克利夫已經(jīng)變成了有錢人而且足夠強大。他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實施復仇計劃。他獲得了呼嘯山莊的控制權,最終通過一系列策劃,同樣獲得了畫眉山莊的控制權。這兩座山莊的控制權全部留給他可以任意地折磨這兩座房子主人的第二代,這一切都源于他的罪惡的復仇計劃。
實際上,這可怕的復仇欲望已經(jīng)長久地根植于希斯克利夫的腦海里,由于他早從童年時代學會了殘酷意味著什么。就像是一座活火山,爆發(fā)只是時間問題。在看到希斯克利夫以前所經(jīng)歷過的,通過他童年被遺棄的經(jīng)歷,以及被辛德雷的殘忍對待,后來又不能得到凱瑟琳的愛徹底地摧毀了他對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凱瑟琳的背叛對他的打擊尤其殘酷,帶著極端的挫敗感離開了呼嘯山莊,讀者對于希斯克利夫后來所實施的復仇的極端行為已經(jīng)不難預料。這一系列打擊使他變成了“魔鬼”。這注定是有原因的,所有這些原因激怒了他,帶來一系列強烈的復仇行為。就像當初希斯克利夫最后給耐莉說的那樣:“我相信你認為我是個惡魔吧?像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不合適在一個體面的家里過下去吧?!盵21](241)這也預示著他的惡魔般的行為不只是他的天性使然,也是所有他所經(jīng)歷的屈辱與不公所造成的。他也曾主動向文明社會妥協(xié),卻遭到他人的嘲諷與無情的打擊,導致他原始野性的暴發(fā)。
6.2凱瑟琳選擇的必然性與悲劇的不可避免
在呼嘯山莊,凱瑟琳不止一次地說過她愛希斯克利夫,從心底里、從靈魂深處愛著希斯克利夫,她甚至不能離開他。當她和耐莉討論嫁給林惇的好處和障礙在哪兒時,她說道:
“在這里,在這里!”凱瑟琳回答,一只手錘她的前額,一只手捶胸:“在凡是靈魂存在的地方——在我的靈魂里,而且在我的心里,我感到我是錯了!”[22](56)
“如果別的一切都毀滅了,而他還留下來,我就能繼續(xù)活下去;如果別的一切都留下來,而他卻給消滅了,這個世界對于我就將成為一個極陌生的地方。我不會像是它的一部分?!盵23](58-59)
“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遠永遠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為一種樂趣,并不見得比我對我自己還更有趣些,卻是作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所以別再談我們的分離了——那是做不到的,而且——”[24](59)
可是,她最后選擇了林惇作為丈夫。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她如此強烈地愛著一個人,卻嫁給了另一個。
這部小說寫于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時代特征即充斥著嚴格的階級界限,在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間存在著嚴格的社會階層。盡管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都不相信所謂的維多利亞時期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但他們兩個都是強烈的依賴性人格。盡管社會階層嚴格分級,他們堅持在一起苦戀直到最后,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就像是圍繞在呼嘯山莊周圍野生的樅樹和荊棘,任由長年的北風肆虐,頑強地向著一個方向伸展枝條,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及宗教信條的影響。這種矛盾源于社會準則和他們的天性,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引人注目,尤其是凱瑟琳,在維多利亞時期嚴格的等級觀念下,她不可能完全無動于衷。走進畫眉田莊,她被這里充滿溫情、一派繁榮的貴族氛圍所淹沒,與簡樸而嚴酷的呼嘯山莊形成鮮明的對比。她告訴耐莉她喜歡埃德加,是因為他“漂亮,而且在一起很愉快……而且因為他又年輕又活潑?!乙驗樗麗畚摇宜麑⒁绣X……我愛他腳下的地,他頭上的天……”[25](55)與此同時,她極其幼稚地幻想著一旦嫁給了埃德加,就能幫助希斯克利夫提高階層,被維多利亞時期的上層所接受。當然她的這種想法是愚蠢的,因為首先不管是埃德加,還是希斯克利夫都不會接受對方。這樣凱瑟琳怎么能與希斯克利夫相遇,怎么能夠幫助他從社會階層中高升呢?墨西哥評論家杰瑞·艾吉頓指出,艾米莉·勃朗特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的事物,凱瑟琳的意思是她宣稱的她對于希斯克利夫的不死的愛情即他們的愛情是非世俗道德標準所能限制的。換句話說,她的意思是她們的愛情在有著超自然的力量的地方生存著,正是這種力量留給她嫁給埃德加的自由,她心中對于希斯克利夫的愛情是不可磨滅的。
凱瑟琳嫁給埃德加的直接原因是作者的安排:希斯克利夫無意中聽到了凱瑟琳對于他的評論及他一怒之下離開了呼嘯山莊。凱瑟琳確實遭到了完全的精神崩潰。后來她意識到她與希斯克利夫和解的前景逐漸遠離,無法挽回,她也無能為力。她就又回到畫眉田莊去復原,隨后,讓林惇填上了希斯克利夫這個空缺。
總之,在分析了所有這些因素,讀者也許會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凱瑟琳嫁給埃德加而不是希斯克利夫。實際上這也是凱瑟琳唯一的也是必然的選擇。在凱瑟琳浪漫的愛情觀背后隱藏著內(nèi)心對于宗教的質(zhì)疑和顛覆、對自然文明的向往及對超世俗愛情觀的贊頌,這些都體現(xiàn)出該作品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深思[26]。凱瑟琳最終放棄了宗教中向往的天堂是她的歸宿,突破了基督教的道德約束,以自己的愛的本能選擇代替了宗教意志的安排。
凱瑟琳選擇的方式被認為是合適的、合理的而且也是令人尊敬的。但是她真的快樂嗎?的確過著舒適的生活,的確有一個非常愛她的好丈夫。但是顯然她所生活的這種和諧是不可靠的,也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因為她存在于凱瑟琳隱藏著的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對于這半年的空白,火藥一直存在著,對于沙漠,它是無害的,因為沒有火去接近并引爆它?!碑斚K箍死蛞换貋恚捅l(fā)了,且不可避免。她怎么能夠和希斯克利夫分開呢?因為希斯克利夫被認為是她靈魂的象征。凱瑟琳的愛情觀對于宗教文化的質(zhì)疑讓讀者產(chǎn)生了自我理想化的認識,知道自己不是宗教的囚徒,對于自己的愛情應該遵從內(nèi)心,即使困難重重,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要讓自己的意志凌駕于所謂的“命運”之上。
如果說這是她的最初的選擇,這一選擇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凱瑟琳的悲劇的話,那么現(xiàn)在她對于埃德加的忠誠和她對于希斯克利夫的依戀使她的悲劇更加令人心碎。
7.結語
對于這部文學作品最重要的莫過于它的真實性。只有當作者試圖使讀者相信她所寫的,讀者才能夠分享與主人公相同的情感,并為之所吸引。《呼嘯山莊》是這樣一部小說,無論從文化闡述到情感闡述都對作品的可信度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這是一部充滿愛與恨的情感小說,如同一首浪漫奇異的抒情詩,充滿狂風暴雨般的濃烈情感,是一部背叛與復仇的史詩級作品?!逗魢[山莊》一直被人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奇特的小說”,是一部“奧秘莫測”的“怪書”。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時代作品普遍存在的傷感主義情調(diào),而以強烈的愛、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無情的報復,取代了低沉的傷感和憂傷。自然的荒涼景色與人性的荒原一樣,都指向了人類精神家園的迷失與無奈,充滿了冷漠與殘酷的人性的掙扎,象征著人類在面對狂風與阻礙時,仍然堅持著對自然天性的追尋和對自由的渴望。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3][15][16][17][18][19][20][21][22][23][24][25]楊苡.《呼嘯山莊》中譯本[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12]程雪.《呼嘯山莊》:小說和電影和對比分析[J].風格與特色,2015(22).
[14][26]袁家蘭.電影《呼嘯山莊》的敘事特征及文化意蘊[J].環(huán)球縱橫,2016(1).
[27]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M].UBS Publishers Distributors Ltd.1994.
[28] Martin Stepher: Longman Guides to the Examina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M].Longman Group Limited,1986.
[29]楊靜媛.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30]張永懷.電影《呼嘯山莊》對經(jīng)典的解構與重構[J].貴州大學學報,2014(5).
[31]覃志峰.約克郡荒原上的石楠花又開了:《呼嘯山莊》別樣的電影闡釋[J].電影文學,2013(1).